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清代香山行政区域的变迁
【作者】刘居上 【文章来源】《香山旧事》 【成文日期】2007-01-01 【点击率】2363次

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把香山县的行政区域划定为11个坊、都,具体名称依次为:仁厚坊、良字都、龙眼都、得能都、四字都、大字都、谷字都、恭常都、大榄都、黄旗都、黄梁都。
   
到清代,香山属下的行政区域又前后作出了3次变动:
   
据《香山县志》(道光志):清顺治二年(1645),香山县隶属广州府管辖。道光七年(1827),全县11个坊都合并为9个都:仁厚坊与良字都合并,改为仁良都;四字都与大字都合并,改为四大都;龙眼都改为隆都;谷字都改为谷都;大榄都改为榄都;得能都、恭常都、黄梁都、黄旗都仍沿旧称。
   
据《香山县志续编):光绪初年(约于1880)香山县改“都”为“镇”,全县设置9个都、镇:仁良都、黄旗都仍沿旧称;得能都与四大都合并,改为东镇;恭常都分为上恭镇和下恭镇;隆都改为隆镇;谷都改为谷镇;榄都改为榄镇;黄梁都改为黄梁镇。
   
《香山县志续编》还记载:宣统二年(1910年,即辛亥革命的前一年)香山县又一次改“镇”为“区”,全县共设置9个区:仁良都改为第一区(今石岐,港口、环城,石鼓一带),隆镇改为第二区(今沙溪、大涌、横栏、沙朗和板荚西部一带),榄镇改为第三区(今小榄、古镇、东凤、东升、坦背一带),东镇改为第四区(今张家边,南朗、翠亨、长江一带),谷镇改为第五区(今三乡、神湾、石莹桥一带),上恭镇改为第六区(今唐家、下栅,淇澳一带),下恭镇改为第七区(今香洲,前山、湾仔、坦洲、横琴、万山一带),黄梁镇改为第八区(今斗门、乾务、白蕉,三灶一带),黄旗都改为第九区(今黄圃、阜沙、南头、浪网、民众、三角、小黄圃、潭洲、大岗、黄阁一带)
   
至于澳门,直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葡萄牙单方面宣布为“自由港”之前,一直是在香山县的有效辖治之下,这里不加赘述。
   
今天的读者,对这些名称的变动可能不感兴趣。但如果不弄清这些概念,在阅读历史资料时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更何况,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名称有些至今还在民间应用,如不熟悉它们的演变过程,可能永远也弄不清,为什么沙溪镇和大涌镇常常会被合称为“隆都”,但也可以叫做“隆镇”,甚至还有老先生随口叫它“二区”、“十二区”(19536月至19572月建国以后,沙溪一度曾改为十二区)。此外,港、澳、台及海外的中山社团(例如同乡会)也大都沿用旧称呼。仍以沙溪、大涌乡亲的社团为例,在香港称为“隆镇同乡会”,在澳门称为“隆都同乡会”,两个名称都被广泛认可。

上一篇: 金斗湾的传说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沙岗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