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迎阳公园史迹考
【作者】杨悦生 【文章来源】中山商报 【成文日期】2007-10-04 【点击率】1842次

阳光依然普照南下,但迎阳公园已不在……

史上,南下迎阳公园风景秀丽,被列为铁城八景之一。近些年,笔者先后与当地数位年长住户座谈,现将其史迹记载如下。

迎阳胜境辟公园

    迎阳公园遗址,坐落于南下麻州街外,现有面积0.3平方公里,海拔21.1。因像笔架,故初称笔架山,又因其东有东林山,西有西林山,似双星伴月,故清道光年间有人称之为月山,俗称晒麻山。
   
相传迎阳山原有原始森林,直至清代仍有老虎、豹狸、水獭兽类出没和白鹤、乌鸦、斑鸠、相思等雀鸟投林。山上曾有宋朝石刻之诗,据说明朝以前,迎阳山的东、西、南面是一片大海,东部海面为狮子洋,往前是浦鱼洋(现市颐老院一带),水域暗礁垒垒,潮水汹涌。山的南面,有一块高约7、宽约5的大石,从上伸延到海边,像海疆卫士,踞守在铁城的南端。
   
相传,过去来往浦鱼洋和狮子洋的船只,经常因风浪或触礁沉没,不时造成船翻人亡。故古人有云:“过得浦鱼洋,过不了狮子洋”。为求神灵保佑,古人早在唐朝后期,就在迎阳山大石前建了一间华光庙,祈求华光以神奇力量,监视海面,制止“妖魔”兴风作浪。接着,又在华光庙不远的地方,再建起金花夫人庙、白石庙、康公庙、三仙娘庙,祈望众仙保佑过往船只。
   
由于环境优美,又靠近城区,因此历代常有人到此游玩。迎阳山上风景秀丽,原来古树成林,至1958年尚长着四人环抱的大榕树、三人环抱的白榄树、粗壮的荔枝、龙眼、石榴、乌榄、黄皮、枇杷等果木,是鸟类投宿的好环境。
   
迎阳山的庙宇,原绘刻着许多文化遗迹,如华光庙内有著名的壁画,上面绘了清代香山县右营守备黄琮,率领800名香山水兵抗击英国侵略者,火烧鸦片商船的故事。据传,黄琮绰号黄胡须,自幼爱好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清道光年间,他曾在迎阳山下打死了一头花斑虎,声威大振,被坊间誉为迎阳“活武松”。后来他考中武魁,被朝廷录用为武将,屡立战功。据考证,黄琮为迎阳山下南洲街人,他的祖屋于数年前被拆掉,武魁牌匾下落不明。
    1920
年,迎阳山被开辟为公园,由石岐河边街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李平记负责设计及监督施工。公园正门,建有四大砖柱及围墙,从公园口到山顶,有200多级三合土石阶。园内建有亭、台、楼、阁、石台、石凳和假石山、金兰花、菊花、杜鹃花、鸡冠花等名花异卉及盆景,这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吟诗题词,镌刻留念。
   
此外,中山没有开辟公路时,麻洲街是石岐往返沙恒竹、板芙、三乡以至拱北、澳门的必经之路。来往行人,路经麻洲街时,多会在迎阳山华光庙歇息。由于华光被称为粤剧始祖,故常有粤剧团、木偶剧团在庙前上演,尤其是名演员邓碧云、罗艳兴演出时,看戏者更是人山人海,华光庙前被挤得水泄不通。

宋帝遇难祭华光

    南宋末期,忽必烈入侵中原,宋朝行将灭亡,宋端宗偕弟赵昺离开临安南下,乘船经福州、潮汕,从磨刀进入香山境内。景炎2年(1277年)农历10月,宋帝由马庄庄主马南宝迎候,经麻洲街———沙岗村———天皇桥———桥仔头村———新村———古香林山———上塘村驻驿沙涌。据传宋帝路过华光庙时,曾入庙拜祭,祈求保佑。后来,乡人纪念宋帝临幸,特制作刻有“御祭华光庙”的木匾,挂在庙宇门楣之上。
   
清光绪年间(1895年),当地旅美侨何官惠捐资重建华光庙时,把“御祭华光庙”的木匾改为石匾,重新安放。
   
宋帝临幸华光庙拜祭的史闻,传遍香山各地,从此吸引更多的善男信女,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及春节,尤以九月二十八日华光诞,前来拜神求签的人往往过千,有的病患者还求神赐药方,华光庙十分兴旺热闹。

卫疆明将刻“迎阳”

    据清同治12年(1873年)出版的《香山县志》记载:“迎阳石在麻洲街尾乱石中,此石特出,大四五丈许,上平可坐十余人,壁峙路旁。成化年间,巡海都督张通题,字书盈尺,遒,林木阴森,佳境也……”
   
相传,自宋代起迎阳石附近海边,是驻守兵营的地方。元朝末期,官府撤走迎阳山营地的驻军,自此香山县海盗猖獗,经常滋扰县城。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3月,广东副总兵都督启奏朝廷有海贼400余人侵犯香山,放火烧毁储备兵粮的大船。明宪宗朱深委派张通指挥抗倭斗争,终将倭寇打败,回防香山。
   
明成化三年(1467年)的一天早上,张通巡海至南下附近,适逢日出东方。他见朝阳直照在一块巨石上,心中远念朝廷嘱托,倍感责任重大,精神为之一振,立即挥动画戟,篆刻“迎阳”二字,字迹雄浑。后人遂把字迹凿深,称之为迎阳石。
   
迎阳石下原有天然大水池,水从岩层深处不断涌出,一群金鱼在池中戏水,池上曾搭造石桥,供人们观赏金鱼游跃。清康熙元年(1662年),一次飓风把“迎阳石”旁的一棵大榕树刮倒,树干把迎阳石砸裂,并把巨石向下压深了几尺,形成45度倾斜,“阳”字埋没于地底。清道光七年(1827年),当地乡亲迫切要求修复此景,县衙最终拨白银六十两修复了古迹,使之成为铁城八景之一。

抗日英烈葬迎阳

    19397月,抗日战火烧到中山。日军乘军舰在横门口登陆,直逼大王头,中山人民奋起抵抗,七八月间打退日军数次进犯。中山沦陷后,日军为巩固对石岐的占领,于1943年在迎阳山设立据点,强拆附近民房,把建筑材料运到迎阳山上建了军营。1944年至19458月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桂山抗日游击队,为配合全国夺取抗战的胜利,利用晚上,多次袭击迎阳山的军据点,使敌军伤亡惨重,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
    1945
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山县光复。1946年,国民党当局改迎阳公园为中山县抗日烈士坟场,把横门战役阵亡后安葬在其他地方的100多具抗日官兵的骨骸,集中安放到迎阳山,建起了一座大型烈士坟墓,墓前竖起一块2.30高、0.75宽的石碑,上刻曰:“中山县抗战殉难先烈之墓”,周围还竖起刻有部分烈士姓名的小石碑,使抗日烈士名留青史。

旧貌新颜如何变

可惜今天的迎阳公园已面目全非,变成野草丛生的山岗。自1943年日寇侵占迎阳山作据点后,公园遭受严重的破坏,加之从1947年起园内无人管理,花草树木几乎被,亭、台、楼、阁和石台、石凳被夷为平地。此外,华光庙、夫人庙、白石庙、三仙娘庙等庙宇亦于1959年先后被拆掉,著名的迎阳石也于1967年“文革”期间被爆毁,甚为 可惜。
   
近年来,迎阳山所在的南下社区,发挥靠近城区的有利条件,经济迅速发展,迎阳山周围建起了座座崭新高楼。随着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当地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他们期盼重建迎阳公园,恢复历史古迹。

上一篇: “来青亭”史话 【关闭窗口】 下一篇: 迎阳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