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烟墩山寻碑记
【作者】高民川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8-12-12 【点击率】2240次

烟墩山位于石岐闹市中心,人烟稠密,商贾如云,近悦远来,最宜于辟为公园,供群众和游客游览休憩。民国16(1927)曾有坊众倡议辟为公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事。直到民国20(1931),石岐上基商人集资,在凤鸣路康公庙后面烟墩山的西北角兴建娱乐场。先建阶级道路,再建场体,植树种花,日夜开放,颇为热闹。次年又建八角凉亭,名中山亭以纪念孙中山先生。建亭主持人徐廷相广征诗文,以彰胜迹。名人张丕基、谢文光等诗文张贴于亭内四周,供人游览,一时传为佳话。
   
娱乐场和中山亭落成之日,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三省“九·一八”事变周年之时,国难当头,人民憔悴,兴趣索然。由于日久失修,娱乐场和中山亭逐渐毁没。抗日战争胜利后,开发烟墩山为公园之声再起。笔者发现,有关烟墩山辟建为中山公园的文章,对于兴建的时间和捐资人,语焉不详,或颇有出入。为了还事实的本来面目,笔者曾查阅不少资料,又在烟墩山上多次寻找遗迹,终于获得确凿的证据。

华侨捐款  辟园建路

    民国36(1947),邑人和华侨又倡议将烟墩山建为公园,以纪念孙中山先生,海内外同乡热烈响应。于是由中山县长孙乾任主任委员的“中山公园筹建委员会”宣告成立,专司建园事宜,华侨闻风而动,贡献至伟。
   
建园筹委会常务委员张深,决定赴美国募捐建园经费。是年1028日,筹委会假座西山中山纪念图书馆三楼设宴为张深送行,寄予厚望。
   
烟墩山是荒山,遍布墓冢,辟为公园,披荆斩棘,迁坟开路和兴建环山道路至为关键,工程浩大,需款甚巨。重任在肩的张深,抵达美丽的三藩市后,首先拜访其姻亲——华侨林灿。林灿认为兴建公园纪念孙中山是件大好事,极为赞许,慨捐开辟环山路全部经费7000元。张深回到中山,建圆辟路工程顺利进行。适值林灿的儿子林耀辉与张深的女儿张爱绯喜结连理,公园筹委会于是决定,环山路命名为“辉绯路”,并立碑于山上以志其事。

踏破铁鞋  辗转寻碑

    这是当年报刊上的记载,如果找到碑记岂不更好?笔者就利用经常晨运于烟墩山的机会,到处留心查找,凡属像碑石的东西,绝不放过,却难见踪影。事隔数十寒暑,时代不同,事物变易,天晓得石碑埋在何处。有道是无巧不成书,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一次笔者在山上晨运,偶然忽见南面环山路边横着一块长方形的石块,似是在什么地方挖出来的,一看有字,顿觉一喜,细心一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来它就是“辉绯路”碑石。于是蹲下来将碑上泥土拨开,颇费力地逐字逐行辨认并抄录下来。
   
碑文内容基本清楚,但个别不完整,都在最末一行,再细看,原来碑石的末段是断裂的,但按文意可以了解缺了什么字,现经补上,原文如下,全文共7行,第一行是“中山公园环园路”7字,其余是“吾邑侨美殷商林灿先生,对公益事业素具热心,今以令郎耀辉与张深女公子爱绯结婚之辰,特捐国币柒仟元整为辟建此路全部工程费,谨泐石留念。中山公园筹建委员会。汤龙骧书。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二日”。
   
汤龙骧于清光绪年间京师大学毕业,奖给举人,民国时代曾任广东国民大学教授,中山县政府秘书等职,是当时名人,可见筹委会对建碑记的重视。
   
回过头来再说石碑的下落。那次以后,就不见石碑了,深遗憾。以后又经常在山上查看,记不起在什么时候,在经过“览胜”八角门不远处,偶然发现古塔下数第二层环山路距石级约一米处竖埋着该碑,四周已被乱草所掩蔽,如不注意,难见芳踪,但愿该碑不要再失踪了。我市是著名侨乡,蕴藏侨史文化十分丰富,上述碑文是中山华侨爱国爱乡的历史见证,是华侨文化,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加予保护。

上一篇: 千年浮虚三记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涌头乡“马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