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9》 【成文日期】2018-12-31 【点击率】354次 | |||
【文化体制建设】 2018年,中山市全面展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中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8—2020)》《中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2018—2020)》,组织召开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动员大会及联络员会议,印发工作任务分解表和示范区创建过程管理办法,部署创建工作。各类媒体报道中山市创建示范区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等工作情况累计166次,其中国家级媒体12次、省级媒体54次、市级媒体86次。全市完成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0个,全面实现行政村(社区)全覆盖。中山市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三三”模式被中共广东省委改革办公室列为第一批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向全省复制推广。“三三三”模式包括构建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的“三元服务空间”,形成以行政村(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为主导、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人才参与运作的“三方联动格局”,实现文化服务与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的“三项服务融合”。制定《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施方案(2018—2020年)》,推动实现市镇村三级图书馆通借通还、共建共享。印发《中山市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三乡镇和东凤镇等镇区开展试点工作,探索“两式两员四协同”建设模式[指以市文化馆、镇区为总分馆两种模式,推行和落实市聘组织员下派镇区、镇区聘文化专员下派村(社区)“两员”制度,市、镇(区)、村(社区)三级实现“群文活动协同、文艺创作协同、业务培训协同、数字服务协同”四协同],取得成效。
【文化产业发展】 2018年,中山市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中山市实体书店资助办法(试行)》,修订《中山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山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统计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市财政核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35个,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统计建设经费奖补企业122家。全年组织举办第十一届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广东(中山)文化创意设计大奖赛和游戏游艺产品优秀文化创意大赛,组团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展文化产业发展数据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形成文化产业基础数据库。2017年全市纳入文化及相关产业名录企业391家;新增纳入文化及相关产业名录企业122家;文化产业增加值112.91亿元。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22018年,中山市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成立中山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编制杨殷故居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全年征集文物资料1039件(套)。开展岐澳古道保护利用,郑观应故居纪念馆筹建、张文湛故居保护、萧友梅和吕文成展览馆建设等工作。组织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下基层”活动,全年面向各社区、学校举办文博展览19场。打击毁坏文物违法行为,联合公安等部门查处翠亨红楼被毁案。修订《中山市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成立中山市新一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民间艺术展演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验日、2018年中山市民歌民谣大赛等非遗展演和推广活动,编印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绘本《香山家珍》,完成“东凤五人飞艇”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建立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小榄洪拳2个市级非遗项目传承基地,整理中山市历史文化底蕴清单。制定《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粤剧保护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认定广东香山粤剧团有限公司、中山市花锦绣粤剧团2个剧团为首批市级粤剧传承基地。小榄镇(菊花艺术)、坦洲镇(咸水歌)、南朗镇(崖口飘色)被评为2018—2020年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建设杨殷故居革命文化纪念地,杨殷故居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省市共建“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称号。文化旅游不断融合,全市文博场馆全年接待游客304万人,文物资源逐步“活”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