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16》 【成文日期】2015-12-31 【点击率】686次 | |||
【社会事业发展】 2015年,中山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督导评估认定,成为全省第3个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全市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突破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2.1%,中英职业教育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3月28日,广东省市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举行,标志该基地落户中山。中山市入选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市。推进体育惠民工程,中山籍运动员苏炳添破亚洲百米纪录,1.2万名选手参加中山首届马拉松比赛,全市新建全民健身驿站60个,100所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推进便民就医工程,建成社区15分钟就医圈,家庭医生签约人数13万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0%;市博爱医院和小榄镇人民医院2家医院获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评为“全国百家优秀爱婴医院”。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推出“群众点菜·政府配菜”系列惠民演出,开展各类公益文艺活动167场,流动图书服务300次,送影下乡2000场。加快建设中山纪念图书馆等重点文化设施,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启动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建设。 【民生工程建设】 2015年,中山市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认定创业基地6个、创业导师121名,建成创业孵化基地(园区)18个,促进创业1.1万人。全年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6%,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9.9%,帮助1485名困难人员再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社会保险参保916.5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伤残津贴分别提高至100元/月、1208元/月、307元/月,医疗、补充医疗保险年度最高限额分别提高至17.6万元、29.4万元。扩大慢性肾功能衰竭、骨髓移植术后、肾移植术后等7种特定病种医保支付范围,养老保险“双轨制”( 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并轨;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发放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金990万元,人均医疗救助水平2000元。加强底线民生保障,发放低保金4678万元,低保标准提高至579元;改造“双低” 家庭(指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危房150户。推进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7.2万名务工人员及子女获积分入户入学入住公租房资格。 【社会治理】 2015年,中山市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推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打造“民生牌、文明牌、平安牌”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品牌,构建全民参与社会治理“1+5+N”体系,推动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和“常”参与。12月2日,“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峰会暨中国社会创新(中山)基地开园仪式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成为全省首个中国社会创新基地,确定共建项目10个和自行开展项目20个,并建立专家点对点优化扶持机制。推进社区建设“2+8+N”模式高标准广覆盖,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进枢纽型组织体系建设,全市枢纽型社会组织增加至13家,带动各类社会组织600家。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全民治安工程,巩固“无医闹”“无三害”(指黄、赌、毒)“无三非”(指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成果。平安商圈、平安医院创建率100%,刑事案件立案数比上年下降12.6%,破案数比上年上升1.9%。全民共享发展成果,将流动人员积分入户、入学指标分别增加到4400个、1.97万个;开展“同是中山建设者”百佳异地务工人员推选活动,铺开“博爱100”公益创投活动。启动全省“智慧食药监”试点城市建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覆盖全市277个社区、1500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进社区巡查员队伍;开展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试点工作。 (周光朗) ·资料链接· 全民参与社会治理“1+5+N”体系:“1”是龙头,指市社工委与中央编译局共建中国社会创新(中山)基地,构建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联动发展体系;“5”是重点,即重点抓好全民治安、全民创食安、全民参与矫正社会工作、全民修身和全民公益5个基础项目;“N”是抓手,各单位、各镇区按照全民参与理念和方法策划、实施的社会治理项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