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是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山升格地级市20周年。全市以建设“两个适宜”城市,构建和谐中山,实现富裕安康为工作目标,奋力开拓,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继续增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7%,高于预期目标3.6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02亿元,增长5.34%;第二产业增加值753.37亿元,增长14.21%;第三产业增加值446.65亿元,增长19.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1∶61.45∶35.24调整为3.07∶60.85∶36.08。全市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49488元,折合6504美元,增长13.93%;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84245元,折合11074美元,增长13.93%。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6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1%,实现工业增加值718.25亿元,增长14.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4.3%,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6.3%。民营经济表现突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27.3亿元,增长29.8%;支柱产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713亿元和3283.6亿元,分别增长16%和18.8%。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中山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小榄金属制品检测检验中心、市家电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南头)等多个产业共性平台正式启用或规划建设。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增强,拥有2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3个省级专业镇、7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显著,2007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累计获得国家、省名牌名标、免检产品373个。“两高一资”产业转移力度加大,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全年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8%。
【服务业提速发展】 服务业继续提速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5%;服务业实现税收70.9亿元,增长32%,占全市税收比重35.6%。现代服务业表现突出,金融服务业增长25.7%,兴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山银达等一批金融机构相继开业。商务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东区、小榄、火炬区中心商务区规划基本完成,建伦商业商务中心、中信银行、沃尔玛、市软件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依托中心商务区启动建设。资本市场发展取得新突破,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成效,培育后备上市企业58家,完成股份制改革6家,申报上市2家,公用集团整体吸收合并上市进入受理阶段。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全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亿美元,增长60.3%,占全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21.6%。
【“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全局,着力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成绩。2007年,农业总产值65.41亿元,比上年增长5.62%,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1元,增长11.05%。拥有省、市两级农业龙头企业29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9个,省级农业名牌产品27个,中国农业名牌产品2个。“农村五项工程”加快推进,市财政投入1.5亿元,共新建农路226.8公里、农桥63座、涵闸70座,改造中低产田约1.2万亩。全市异地承包土地农户约3000户,经营水产养殖、水果、花木种植面积近20万亩。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镇村规模调整、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和“村改居”等一系列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已有67个村(居)实现村级统一核算,占全市农民集体经济村(居)总数的28%。农村“三个一”工程(即让每个农民都有一份工作、一份养老保险、一份医疗保险)全面推进,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800多人,有43.4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占应参保农民的66.8%,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7.7%。全面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宽带”。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07%。其中,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分别完成投资157.23亿元、31.67亿元、176.46亿元,分别增长1.52%、0.64%和60.34%;工业投资增速放缓,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62亿元,增长3.0%,占全市投资比重的37.2%;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50.3亿元,增长23.7%,占全市投资比重62.7%,已成为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07年,全市共安排重点项目60个,计划总投资40.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2.7亿元,全年共建成投产项目10个,建设提速项目23个,推动新开工项目10个。北外环路、古神公路、城桂路二期基本建成,新岐江公路、新沙水公路、福源路、小榄快线、东部快线、中山港二期、太澳高速、广珠轻轨等工程有序推进。完成省重点工程500千伏珠海电厂至香山线路工程和德隆等7个输变电工程建设,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软件平台开发完毕并逐步投入使用,中心粮库二期工程动工建设。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投入使用,11家镇区污水处理厂已动工建设。市博览中心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正式启动。
【消费市场活跃旺盛】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1%。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342.5亿元,增长19.4%;住宿餐饮业52.4亿元,增长20.5%;其他行业0.75亿元,增长11.2%。从商品主要类别看,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中,全年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41.79亿元,增长14.5%;汽车类零售额36.88亿元,增长34.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0.55亿元,增长56.3%;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10.45亿元,增长37.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6.41亿元,增长38.1%;日用品类零售额4.7亿元,增长30.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4%。
旅游业务稳步增长。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86.1亿元,增长14.2%,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510.3万人次,增长4%。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40家,星级酒店客房数4864间,客房开房率59%。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 全年进出口总值246.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出口172.97亿美元,增长10.8%;进口73.66亿美元,下降2.1%。贸易顺差99.31亿美元,增加18.44亿美元。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57.57亿美元,增长23%;加工贸易出口115.39亿美元,增长5.6%,占全市出口的66.7%,下降3.3个百分点。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09.64亿美元,增长10.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91亿美元,增长36.8%;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9.11亿美元,增长8.4%。从出口市场看,对香港市场出口下降8.3%,对欧盟和美国市场出口分别增长25.9%和10%,对以上三个主要贸易市场的出口共计123.1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1.2%。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271个,下降7.8%;合同规定利用外资13.06亿美元,增长59.5%;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35亿美元,增长3.08%。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地方一般预算支出87.8亿元,增长36.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10.7亿元,比年初增长13.8%。其中,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394.2和875.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6.1%和5.1%。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17.1亿元,比年初增长25.5%。其中,短期贷款284.8亿元,比年初增长7%;中长期贷款415.6亿元,比年初增长46%;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17亿元,比年初增长43.5%。全年代理证券交易额3229.91亿元,增长4.2倍。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额3114.5亿元,增长4.5倍。年末全市各类保险公司26家,增加3家。
【交通运输、邮电业稳步提高】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661.6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92.31公里。全市机动车保有量59.23万辆,增长0.3%。全年货运周转量53.26亿吨公里,增长7.31%;旅客周转量69.25亿人公里,增长6.03%;港口货物吞吐量2752万吨,增长18.33%;港口国际标准箱吞吐量126.64万标准箱,增长12.53%。邮电业务持续发展,全年邮电通信业务总量134.12亿元,增长20.8%。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446.51万户,增长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