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设概况(2007)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8 【成文日期】2007-12-02 【点击率】734次


【新一届市委、市纪委成立】 1月9~12日,中共中山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市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陈根楷代表中共中山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建设“两个适宜”的和谐中山》工作报告、中共中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中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中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市纪委委员以及出席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提出今后5年要推进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全市人民的富裕安康。12日,中共中山市委召开第十二届第一次全会,选举产生第十二届市委常委会、副书记、书记。陈根楷当选市委书记。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市纪委常务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人选,李君能任书记,谢广升、王星业、蔡宏任副书记。 


【新一届市人大、市政府成立】 1月23~25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孙中山纪念堂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审查2006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草案报告,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报告,通过关于市政府工作报告等6个报告的决议。依法选举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长、副市长、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根楷当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陆国良、区碧群、朱鉴开、马志刚、吴建新、梁荣森当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甘建和、叶小舟、白宝敏、刘伯良、关乐棉、关卷文、李君、张传卫、张建刚、陈月荣、陈玉琼、陈品嵩、陈渡凝、欧炳光、赵博超、赵晷湘、徐瓦、容仲贤、梁钰芳、蔡健清、廖荆波、黎天福、黎军当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黄鉴初当选为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关英彦为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新一届市政协成立】 1月21~24日,市政协第十届第一次会议在市会议中心召开。主席郑金钻作九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副主席吴月霞作提案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市政协第十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常务委员。郑金钻当选市政协主席,余荣伟、王远明、苏伟强、吴月霞、李武彪、周信、麦建章、吴竹科当选副主席,郑桂兰当选秘书长。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4月19日,市委、市政府制定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委常委、副市长,实行责任制。各镇区、各单位制定落实本地区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干部任免制度改革】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贯彻省委关于实施干部培养“种苗工程”的精神,制定《关于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调整充实市直机关和镇区领导班子后备干部532人,每单位领导班子有5名以上后备干部。坚持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考相结合,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全市278个村(社区)配有后备干部1046人,保证每个村(社区)配备3名以上后备干部。从2006年11月起,逐步铺开实施“种苗工程”配套方案,采取挂职锻炼、交流轮岗、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形式,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与监督,制定《中山市市管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市管干部任免明确规范了10个步骤:提出职位、推荐考察、征求意见、研究方案、酝酿审议、讨论决定、任前公示、任免谈话、拟办文件和宣布任免。根据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出现的情况,实行在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前,由市委书记、市长、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5人碰头酝酿,并征求市有关领导和单位意见,再由市委组织部按程序运作。民主推荐不超过半数的不报常委会讨论,公示有反映经调查核实确有问题的不任用。全年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11次229人,其中提拔76人。  


【全面加强干部人才培训】 制定《中山市2006~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中山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依托市委党校举办处级领导干部、农村(社区)“两委”干部、后备干部等培训班12期,培训3903人次。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举办领导干部培训班9期,培训492人次。依托澳洲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举办公共行政管理培训班3期和2期,共培训248人次。完成56名领导干部到国内外院校培训学习的调训任务,部分镇区和部门选派26批1300多名干部到高校培训。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选拔评审市第五期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28人。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前调研和准备工作。制定《关于做好后进村(社区)党支部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建立排查整治工作责任制,成立整治工作组,按照“一村一策、一事一策”的要求,制定整治方案,推进后进村发展。选派第三批驻村干部256人,进驻188个村(社区),帮助农村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健全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镇区公务员和雇员、村干部实绩考核、报酬待遇及社会保障等制度,逐步把审计延伸到全市3000个村(居)民小组。召开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设。  


【“两新”组织党组织建设】 8月,市委成立中共中山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12月,各镇区组织人事办公室增挂“两新”组织党建办牌子,各镇区筹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市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通知》,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实行领导挂点包干制度,统筹协调市委常委、党员副市长到联系点企业开展“非公企业党旗红·创佳绩迎十七大”主题党日活动。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分析制度、登记申报年检年报制度。全市建立“两新”党组织1577个,其中新组建831个,覆盖企业单位2076个。1712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1410个,其中独立组建1343个,联合组建67个,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新社会组织组建党组织30个,覆盖单位80个。“两新”组织有党员9233人,比上年增加2517人,增长37%。  


【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 9月21日,在市会议中心召开。市政协主席郑金钻主持会议,副主席吴月霞作《关于加快专业镇建设,促进我市产业集群升级的建议》主题发言,部分委员作补充发言。副市长司徒伟湛通报全市推进专业镇建设情况。副市长韩泽生、冯煜荣、唐颖,市政协副主席苏伟强、李武彪、周信、麦建章、吴竹科及市政协部分常委、委员、机关干部、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上一篇: 基本概况(2007)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经济建设概况(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