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山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水平,成功克服能源与劳工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信贷和土地供给政策紧缩等不利因素,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均取得较好成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市“十一五”期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3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高于预期目标4.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1.64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完成638.51亿元,增长18.38%;第三产业完成366.17亿元,增长18.1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5∶61.61∶35.34调整为3.1∶61.6∶35.3。全市常住人均生产总值42058元,折5385美元,增长15.2%。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95亿元,比上年增长8.1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54.88亿元,增长19.32%;房地产投资110.06亿元,增长36.64%;更新改造投资31.47亿元,下降6.69%。从投资投向看,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新的投资热点。第三产业投资199.7亿元,增长15.3%,占全市投资总额的58.3%。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商品房合同销售登记备案总建筑面积523.3万平方米,增长32.5%;全年销售额167亿元,增长38.8%。第二产业投资142.8亿元,下降3.2%,工业投资142.3亿元,下降3.5%。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中嘉污水处理厂二期、小榄镇污水处理厂一期、中心粮库库区工程等重大项目建成启用;南外环路、珠海—中山500千伏双回线路工程、220千伏迪光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竣工在即;古神公路、北外环路、政法网、金保工程、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博览中心、第二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随着一批重大项目投入使用,全市新增垃圾处理能力1100吨/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新增粮库仓容5万吨,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全市工业总产值30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7%,工业增加值606.41亿元,增长17.6%,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7.3%,工业产品产销率97.0%。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趋势增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产值达651.1亿元,增长22.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8.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72.1亿元,增长20.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8.26%;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由上年的61.5∶38.5发展到60.5∶39.5。区域特色产业支撑效应继续增强,包装印刷、饮料、家具和医药等四大产业完成产值196亿元。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增强,拥有2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1个省级专业镇、7个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名牌带动战略成效显著,累计获得国家、省名牌名标、免检产品344个,被评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和“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与阳江、韶关、河源等市合作建设规划总面积达3.8万亩的4个产业转移园区。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综合能耗水平下降,单位生产总值(GDP)能耗0.75吨标准煤/万元,较上年下降3.9%。
【“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全年农业总产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2.9%;农民人均纯收入9006元,增长11.2%。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家。全年共投入资金8609.7万元,新建农路210.4公里,农桥80座,涵闸56座。全面实施农村“三个一”(即每个农民能有一份工作、一份养老保险和一份医疗保险。)工程,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农业税,实现农民农业税赋零负担。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市有95.4%的村(居)、组建立了农村股份合作制。
【消费市场活跃】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86.9亿元,增长19.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43.5亿元,增长21.3%;其他行业零售额0.7亿元,增长1.3倍。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6%,消费品价格上涨1.5%。八大类消费项目价格呈现“六升二降”的运行态势,即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食品、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烟酒及用品类分别上涨4.1%、2.2%、1.4%、0.5%、0.2%和0.1%,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1.1%和0.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5%。
旅游业务稳步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7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7亿美元,增长3.0%。全年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490.63万人次,增长4.3%。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39家,星级酒店客房数0.44万间,客房开房率59.0%,提高0.5个百分点。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47%,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4.36亿元,增长13.49%。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83.25亿元,比年初增长16.5%。其中,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329.96亿元和832.77亿元,分别增长22.2%和14.86%。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88.38亿元,增长20.8%。其中,短期贷款271.80亿元,增长6.4%;中长期贷款291.80亿元,增长36.2%。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1.87亿元,比年初增长19.2%。其中住房贷款137.26亿元,增长23.4%。全年人民币现金净投放158.89亿元,净增25.38亿元。年末证券市场投资额82.31亿元,增长1.5倍。证券总交易额624.05亿元,增长1.4倍。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额567.46亿元,增长2.1倍。年末全市各类保险公司23家,增加4家。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25.88亿元,增长26.4%。
【外源型经济快速发展】 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泛珠三角合作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全年进出口总值231.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出口156.10亿美元,增长27.4%;进口75.22亿美元,增长15.8%。实现贸易顺差80.87亿美元,增加23.30亿美元。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出口46.82亿美元,增长29.3%;加工贸易出口109.26亿美元,增长26.6%,占全市出口的70.0%。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294个,合同规定利用外资8.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19亿美元,增长9.5%。坚持完善进出口公平贸易工作机制,反倾销预警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取得成效。口岸设施不断完善,通关效率提高。
【交通运输、邮电业稳步提高】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665.8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92.5公里。拥有各种民用汽车22.22万辆,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私人汽车16.44万辆,增长20.6%;机动船0.13万艘,增长1.4%。全年货运周转量49.63亿吨公里,增长15.34%;旅客周转量65.32亿人公里,增长32.65%;港口吞吐量2325.8万吨,增长12.3%。中山港继续位列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10强。坚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公交站场、线路建设成效明显。邮电业务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40.26亿元,增长9.8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8亿元,增长11.8%;电信业务总量37.89亿元,增长9.9%。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369.3万户,增长18.03%;本地电话用户161.52万户,增长10.23%。全市国际互联网用户37.19万户,增长14%。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成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2个镇区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中小学优质学位覆盖率近8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5.3%,普通高考录取率88.3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3.8%,对全市户籍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44万人,比上年增长62.7%;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13.53万人,增长2.0%;小学在校学生23.47万人,增长3.8%;幼儿园在园幼儿6.92万人,增长3.3%。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财政增加对科技经费投入,全年投入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合计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建成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1家,博士后工作站3个。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全市共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新增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6家,新增36家;省级“两个密集型”企业5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41家,新增37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455家,新增39家;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省级和市级工程中心分别为12家和108家,分别新增3家和21家。
香山文化研究和应用取得丰硕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镇区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2家新博物馆建成开馆,成立中山日报报业集团。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30个,文化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4个,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10个,镇区文化站24个,营业性电影院6个。全年举办省级以上高雅文艺演出30场、群众文化活动4556场、营业性演出882场。市、镇两级共有广播台、电视台、广播电视站25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开通模拟电视节目40套。全年出版报纸3251万份,图书馆总藏书量64万册。
继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急救体系,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共有国家、省级卫生镇18个,社区卫生服务面达81%。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成功防控禽流感等疫情。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33个,医院床位6155张,分别比上年增长5.7%和11.3%;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380人,增长16.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市所有镇、村,参与率达97.0%。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体育健儿有3人4次破(超)7项世界纪录,获得团体及个人世界冠军4个,全国冠军1个。体育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全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2.74平方米,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03人。成功承办中国女排与广东大学生男排对抗赛、“中顺杯”中山与菲律宾男子篮球对抗赛等体育赛事。
年末常住人口285.76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8.3‰,死亡率3.3‰,自然增长率5.0‰。年末户籍人口142.26万人,其中按居住地划分的非农人口为73.79万人;计划生育率93.67%。基本实现社会保障网全社会覆盖,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在2.5%以内;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至2006年底参保人数分别为34.9万人和19万人。
“生态中山”建设取得新成绩,板芙、三乡、坦洲3镇顺利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验收,工业“三废”治理成果获得巩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86.79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3.82平方公里,在35.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中的城市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66.9%;建成污水处理厂2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1.7%。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7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928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13.2%。7月起,在省内率先实施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作”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逐步缩小,全市参保368.34万人次,增加18.99万人次。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34.51万人。完善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农村敬老院建设。切实关注社会困难群体,将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320元/月/人和280元/月/人;投入1900万元改造全市632户低保家庭危房,改造面积2.9万平方米,惠及低保对象1900多人。启动建设政法网(金盾工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社会治安稳定。(郑杰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