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工业强市”、“依法治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成功抗击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保持全市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全面完成市人大第十二届二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和市人大第十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各项任务,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经济总体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8%,比“十五”计划预期目标超9.3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62813元,折合7783美元,增长21.9%,分别是“九五”期末2000年的2.5倍和2.7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0.8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完成539.4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完成310亿元,增长26.5%。三次产业比例为3.5:61.3:35.2。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29.8亿元,增长13.2%;房地产投资80.5亿元,增长10.5%;更新改造投资33.8亿元,下降1.3%。从投资投向看,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投资主体,全年第三产业投资173.2亿元,增长15.1%,占全市投资总额的54%,第三产业投资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年商品房合同销售登记备案总建筑面积394.9万平方米,增长22.6%。第二产业投资147.55亿元,工业投资147.47亿元。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中江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南外环城南路以东段、城桂公路二期建成通车,博爱路和起湾道改造完工。完成危桥改造126座、渡口改造8个。完成珠海—中山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中山段。完成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垃圾焚烧发电厂、大涌口水闸、田基沙水闸、文化艺术中心、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建设工程。
【工业结构优化】 全市工业总产值250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工业增加值510.8亿元,增长23.4%,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0.9%,工业产品产销率96.6%。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趋势增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产值达520.9亿元,增长18.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00亿元,增长31%,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4%。五大支柱产业带动作用突出,规模以上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3.9%,生物医药、汽车配件、包装印刷等特色产业有较大增长,产业集群优势增强。积极推进名牌战略,获“全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新增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免检产品27个。“十五”期末,全市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19个,省级专业镇10个,国家级、省级名牌、名标262个。大力推进工业技改,共投入3623万元推动企业实施技改99项,带动投资27.4亿元,东升、板芙成为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积极推动产业转移,与阳江市阳西县合作创建产业转移园区。清理和盘活闲置土地,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提高。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每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0.3%。
【“三农”工作获新成效】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农业总产值52.9亿元,比上年增长4.7%,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7.5万亩,与上年持平。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取得新发展,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98%以上,省级农业名牌产品增至22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增至9个。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拥有省、市两级农业龙头企业27家,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9个。农业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应用和动物疫病及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十五”期间投入超10亿元用于“农村五项工程”建设,新建4米宽以上的农路1528公里,农桥824座,涵闸242座,整治低产鱼塘20万亩,整治内河涌735公里,完成“一区三线”林相改造工程4.4万亩,“四旁”绿化1946公里,投资6.1亿元建设201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2005年,启动83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层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社会稳定,2002~2005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6.4万人。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农业税,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九五”期末增长66%。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进,村级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等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完善,160个村(社区)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消费市场活跃旺盛】 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市场276个,其中消费品市场259个,生产资料市场15个,生产要素市场2个,总面积183.2万平方米。消费市场保持购销两旺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40.4亿元,增长17.9%,餐饮业35.9亿元,增长17.8%。房地产商品房年销售额66.7亿元,销售面积223.5万平方米。受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价格总水平继续在较高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4%,较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2.6%,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8%,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指数升幅较大,分别上升6.8%和5.1%,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小幅上升1.6%,衣着类价格下降幅度最大,下降7.1%,烟酒及食品类、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类、交通通讯类价格分别下降2.7%、4.8%、3.6%和0.2%。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市5星级酒店3家,4星级酒店3家,3星级酒店20家。全年旅游业总收入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创汇2.1亿美元,接待过夜旅客人数470.4万人次,增长9.4%,开房率达到58.5%,上升1.34个百分点。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 2005年市级单位全部实行部门预算,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扩面,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征收,完善政府采购工作。农信社改革 全面铺开。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6.7亿元,增长31.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31.2亿元,增长17.5%,其中,企业存款264.3亿元,增长15.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25.1亿元,增长17.9%。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引导下,金融机构贷款增幅趋缓,各项贷款余额479亿元,增长9.4%。其中,个人消费贷款127.1亿元,增长17.5%,中长期贷款211.5亿元,增长17.9%,短期贷款255.2亿元,增长3.4%。短期贷款中,商业贷款25.4亿元,下降11.7%,工业贷款84.5亿元,增长1.3%。全年实现现金净投放133.5亿元,增长4.3%,外汇存款余额6.9亿美元,下降13.2%。证券总成交额265亿元,下降61.8%,其中股票基金成交额199.7亿元,下降11.3%。
【外源型经济健康发展】 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8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出口总值122.1亿美元,增长22.2%,进口总值64.8亿元,增长15.2%,实现对外贸易顺差57.3亿美元。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高速增长,加工贸易仍是外贸出口的主要形式,一般贸易出口36.1亿元,增长35.5%,加工贸易出口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70%。“三资”企业出口仍是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全年出口75.4亿元,增长22.9%,占全市出口总量的61.8%。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拓东盟、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392个,比上年增长3.2%;合同利用外资10亿美元,增长21.9%;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增长28.3%。新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20家,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势头强劲,总额达4.7亿美元。成功举办“3·28”招商经贸洽谈会等系列会展,参加粤台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会等活动。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全市对外直接投资2300多万元。
【交通运输、邮电业】 全市公路总里程13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7公里,国道152.4公里,省道155.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陆域每百平方公里74公里。全市客运汽车站16个、客运企业33家,出租车企业14家,客运车辆3115辆;各种货运站7家,各种营运货车41052辆。改造一批城区道路,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畅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统工程”通过验收。港口货物吞吐量2072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98万标准箱。邮电业务总量36.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111.5万门,增长5%。移动电话用户和小灵通用户大幅增长,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12.9万户,小灵通用户67万户,分别增长28.6%和45.6%。全市信息化指数超71.3%以上,宽带用户16.2万户,增长70.6%。
【社会事业】 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弘扬“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新时期中山人精神。推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市验收。全市教育强镇19个,市一级以上学校219所,在校学生人数合计39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6.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均达100%。“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初见成效,20个镇(区)共新建、扩建初中54所,高中普及率达96.2%。启动中学优质化工程,中小学优质学位覆盖率超过80%;全市高考录取率93.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民办教育发展良好,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迅速。人才总量增加,全年新引进各类人才42248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1826人。
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全年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2亿元,技改贴息4772万元。共获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62项,科技经费1529万元。中山成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城市,5家企业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文化事业取得新突破,新建市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文化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共有市级文化馆1个,镇级文化站24个,专业剧团1个,电影院52个。全市有图书馆25个,总藏书量110万册,其中市图书馆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市级博物馆4个,文物藏品1万多件。全市有线电视进村率达100%,入户率96%。
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共有国家级、省级卫生镇15个。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医疗机构547个,其中市属医院4个,镇卫生院25个,其他518个;拥有病床数5531张,每万人拥有病床数39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045人,其中医生3340人,注册护士3020人。
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样板城市”称号,成功承办2005年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中山站赛事。完善市、镇、村三级社区体育设施网络,共有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个,市级体育场3个,体育馆1个。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超65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46%,人均公共体育用地2.74平方米。
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140.9万人,比上年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5.61‰,较上年上升0.99个千分点;常住人口出生率9‰,计划生育率93%。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积极推动镇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97.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6.2%。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效果良好,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0.1毫克/立方米以下;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年日平均值54.5分贝;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6.9%;建成区绿化面积1316公顷,比上年增长6.7%;森林覆盖率22.6%。
【人民收入水平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5元,比上年增长9%,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102元,增长10.1%。城乡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2.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参保349.4万人次,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农民参保22.1万人。完善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动建设农村敬老院。切实关注社会困难群体,扶困助学基金总额1220万元,帮助6700位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完成新一届村(居)委会选举工作。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群众集体访批次和人次分别下降34.8%和46.5%。推行预存工资保障制度,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取得新进展。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管理流动人口和出租屋,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陈靖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