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概况(2003)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4 【成文日期】2003-12-03 【点击率】882次


【简况】 2003年,中山市稳步推进经济、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各项改革重点和巩固改革成果。基本完成全市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改革公有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全面启动网上审批系统建设,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办学体制、农村体制改革;推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中山市网上审批系统项目建设方案》、《中山市市直事业单位个人统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山市镇区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和《中山市镇区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中山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市属公有企业改革的工作意见》、《中山市村级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中山市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等多个规范性文件,为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政策依据。延伸并深化体制改革,加快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清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为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行政体制改革】 推进政府重大决策联合听证制度,规定了市政府重大决策的听证范围、组织程序和责任等。进行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次改革和调整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保留的审批事项,其中取消36项,转为内部事物26项,调整改变管理方式37项,调整幅度为22.4%,减幅为14%。正式启动网上审批系统建设,7个部门的10个审批事项已通过“行政审批服务在线”实行网上审批,计划于2004年底在各部门全面推开。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制定了规范干部管理措施,健全各级领导班子联系基层与联系群众和三级领导工作实绩考核、经济责任审计、基层评议作风等制度,完善公开选拔、民主推荐、干部考察等制度。调整镇区实绩考核指标,明确镇区实绩考核配套制度。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登记制度,加强时干部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基本完成全市中小学教职工岗位竞聘工作,建立和完善新的用人和分配制度,强化教师聘任制和校长队伍建设。深化民办和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吸纳社会办学资金超过1亿元,社会力量办学成为教育新的增长点。市直事业单位实施个人统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分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框架构建工作,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加强预算管理,扩大试点单位范围,缩小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偏差。完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制定印发2003年度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工作程序等7个规范性文件,建立采购信息发布系统和电子管理系统,设立市采购管理办公室,强化监督职能。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基本完成首批集中支付管理系统框架工作,新纳入市人事局、监察局等20个一级预算单位作为第二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试点单位,明确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会计核算、资金清算办法和银行账户管理办法。


【公有企业改革】 市委、市政府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原则,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恢复市属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联审会议制度,联审通过改制企业90家,完成进度73.77%。开展对“3+4”企业的效绩评价工作,委托中介对“3+4”企业进行经营责任专项审计,规范资产运行,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益。加大清产核资力度,严把企业转制审批关,防止资产流失。经清查列入清算销户工作的关闭企业348家,列入清减债务总额104.63亿元。市属各营运机构围绕以上工作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债务重组。加强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产。重新登记造册,将资产由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农村体制改革】 以促进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化各项改革。在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小榄、古镇、火炬开发区等7个镇区已全面完成改革任务,余下的镇区已制定工作方案,逐步推进。在农村税费改革方面,修订了去年的税费改革政策,在原基础上再实行“两取消、一改革、一种税”,将农业税率由原来的7%下调到6%。在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消除农村合作医疗空白村及提高发展较慢镇区的农民参保率,逐步将农村合作医疗过渡为社会医疗保险。全面推行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和会计委派制,提高全市村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孙顺强)

上一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2003)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党风廉政建设概况(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