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2002)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3 【成文日期】2002-12-02 【点击率】293次


【简况】 2002年,中山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和总任务统揽全局,根据中央“稳定、安全、灵活、多元”的经济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圆满实现了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健康运行】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5.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8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43.69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145.99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2∶58.7∶35.1,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固定资产投资有新成效】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9.0亿元,增长23.0%。从投资构成上看,基本建设投资76.96亿元,增长22.6%;更新改造投资7.71亿元,下降4.8%;房地产开发投资36.55亿元,增长11.2%。从经济成份上看,国有投资30.46亿元,增长29.5%;集体投资34.98亿元,增长27.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61.29亿元,增长23.0%;私人及其他投资92.26亿元,增长19.4%。国有、集体、外商及港澳台和私人及其他投资结构为14∶16∶28∶42,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从产业构成上看,第二产业投资120.77亿元,增长42.2%,比重为55.1%;第三产业投资98.07亿元,增长5.6%,比重为44.8%。其中,工业投资119.29亿元,主要集中在电子、纺织、金属制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增长42.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提高7.4个百分点。全年超亿元的投资项目有11个,完成投资20.45亿元,占全社会总投资额的9.3%。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投资增长势头强劲,为本市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注入后劲。投资效益和效率明显。依顿(广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建设、佳能(中山)办公设备有限公司的厂房装修及设备购置、奥托昆普铜管(中山)有限公司的内螺纹铜管工程和国道105线中山段改建工程、长江北路道路排水工程、外环路道路工程、发疯涌整治及岐江西路改造工程和中山市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已竣工投产交付使用。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66.78亿元,增长20.9%;竣工房屋面积1103.85万平方米,增长28.2%;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房屋竣工率和项目建成投产率分别为76.2%、63.0%和54.3%。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输电线路长度69.58公里,变电设备能力72 万千伏安;新(扩)建港口码头年吞吐量40万吨;各类学校学生席位14850个,建筑面积72606平方米;医院病床300张;城市液化气储气能力3000吨;城市自来水管长度37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8.93公里。家具、医药、服装、皮鞋、塑料制品、灯具等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筑业稳步发展。


【工业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4.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达到1346.23亿元,增长28.6%。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9.2%,占GDP的比重提高1.72个百分点,主导地位更为显著。产品结构继续优化调整。在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中,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与上年相比,增速均超过20%,比重提高近1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8.87亿元,增长53.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78.69亿元,增长45.3%;纺织及服装业135.99亿元,增长50.3%。区域特色经济迅速成长,家具制造、包装印刷、医药制造等行业分别增长61.5%、26.6%和23.0%。规模经营效益优势显现。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52.37亿元,增长43.6%。其中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25.47亿元,增长132.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2.13%,比上年提高了10.09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7.57%,提高了0.8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39%,提高了1.83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2.28次/年,提高了0.19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2.84%,提高了1.1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1.52%,下降了1.1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7.24%,提高了1.79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新进展】 推动农业进一步向产业化、结构优化和效益提高等农业现代化目标迈进。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5.8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32.34亿元,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5886元,增长11.5%。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4.98万亩,比上年减少4.7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调减面积11.28万亩,总产量18.49万吨,比上年下降19.7%;蔬菜面积增加6.18万亩,总产量58.82万吨,增长19.1%;水果面积增加0.69万亩,但由于主产品香大蕉减产,水果总产量23.87万吨,下降4.9%;花卉种植面积4.51万亩,总产值1.34亿元,下降10.1%。畜牧、水产养殖业保持增势。全年出栏生猪47.02万头,增长6.4%;出栏“三鸟”1553.75万只,增长1.0%。肉类总产量5.68万吨,增长4.3%。禽蛋产量0.56万吨,增长1.5%。优化水产养殖品种和提高技术,水产品产量23.56万吨,增长7.9%,其中淡水产品21.59万吨,增长7.4%。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1.38万千瓦,增长12.6%;化肥施用量2.38万吨,增长17.4%;农村用电量31.30亿千瓦时,增长17.7%。有50.56万亩和23.49万亩农田分别实现有效灌溉和机械耕作。


【国内消费市场平稳】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7.55亿元,乡镇消费品零售额76.78亿元,分别增长8.4%和15.6%。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5.62亿元,餐饮业零售额22.49亿元,分别增长18.7%和10.0%。集市贸易平稳发展。全年各类市场224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4.11亿元,下降5.0%。市场价格持续低位徘徊。与2001年同期相比,除烟酒及用品、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以外,食品、耐用品价格普遍下降,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稳中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7%,其中消费品价格水平下降1.7%,服务项目价格水平上升2.4%,工业品价格水平下降3.4%。


【旅游业取得新的发展】 全年接待过夜海内外游客共411.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其中,国际游客66.03万人次,国内游客345.39万人次,分别增长3.5%和3.8%。旅游景点不断开发完善,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730.33万人次,增长24.6%;旅行社接待游客88.98万人次,增长63.3%。组织出境游4.14万人次,增长20.6%;组织国内游49.60万人次,增长28.8%。全年实现旅游业收入55.38亿元,增长22.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3亿美元,增长23.0%。


【金融、证券、保险业务有增减】 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长。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7.92亿元,比年初增长19.3%。其中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145.95亿元和462.8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0%和17.5%。各项贷款余额442.13亿元,比年初增长19.0%。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4.88亿元,比年初增长42.4%。全年现金净投放67.18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4.26亿元。证券业务在自律和规范中发展。随着国家证券二级市场的反复和向下走低,全市代理证券交易金额有所萎缩。2002年全市代理股票、基金交易额163.64亿元,下降49.7%。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全市保险公司增至10家,全年保费收入1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6亿元,增长10.4%;人身险保费收入6.76亿元,增长51.3%。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2.08亿元,增长12.6%。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74亿元,增长10.7%;人身险给付支出0.35亿元,增长23.2%。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为93.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进口总额36.17亿美元,增长29.6%;出口总额57.25亿美元,增长31.3%。实现对外贸易顺差21.08亿美元,增长34.5%。一般贸易出口12.03亿美元,增长44.0%;加工贸易出口45.22亿美元,增长28.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2.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份额56.4%,在各种出口商品份额中居首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51亿美元,增长48.1%,在各种出口商品增长中领先。除日本以外的主要出口市场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全市进出口贸易额前5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香港、台湾、美国、日本和欧盟,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32.30亿美元、12.68亿美元、11.81亿美元、8.76亿美元和8.33亿美元。
  招商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批准利用外资项目(合同)501个,比上年增长13.1%;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0.87亿美元,增长53.5%;实际利用外资7.65亿美元,增长30.8%。其中,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7.32亿美元,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0.33亿美元。外资资金来源地主要是港澳、英属维尔京群岛、台湾、日本、美国等。


【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有新的增长】 年末全市拥有各种民用汽车11.15万辆,机动船0.29万艘,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5.1%;公路通车里程1067.4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9.3公里。全年水陆两路实现货运周转量26.86亿吨公里,增长6.8%;旅客周转量40.33亿人公里,增长13.0%;港口吞吐量849.5万吨,增长25.5%。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0.18亿元,增长9.4%。全市年末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1.87万门,实际用户55.90万户,增长13.6%。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41.46对/百人。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23.8万门,实际用户突破127.54万户,增长42.9%。国际互联网络用户51.74万户,增长1.42倍;宽带用户2.25万户,增长2.18倍。


【科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年末,全市除个体工商户以外,企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02万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2.95万人。科技经费投入增加,科学事业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合计为0.97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5270人,经费支出总额5.32亿元,增长13.4%。全市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7.5%。科技成果显著。全年共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市级科技进步奖63项,其中一、二、三等奖分别为11项、21项和31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全年全市专利申请达2115件,其中1545件获得专利授权。教育发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正式开办。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0.36万人;普通中等学校在校学生12.37万人,增长10.3%;小学在校学生18.23万人,增长2.7%。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达100%、90%和84.7%。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0.83万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0.41万人。


【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欣欣向荣】 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30个, 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举行省级以上高雅演出5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2300多场。市、镇两级共有广播台、电视台、有线广播电视台(站)26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播送转播广播、电视节目32套以上。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7个,病床4402张,卫生技术人员5381人。其中执业医师2017人,执业助理医师246人;注册护士2005人,检验人员248人。向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育成绩喜人。年内成功地承办、协办2项省级以上体育赛事。中山健儿在65项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共获金牌148.5枚,银牌109枚,铜牌134枚。获得世界冠军2个,亚洲冠军5个,亚洲亚军1个,全国冠军7个。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以广东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为契机,举办各类型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建成了近10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石岐区街心公园、岐江公园、兴中园、华柏园等多处全民健身设施。


【环境保护成果得到巩固】 2002年,全市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68个,总投资0.61亿元,比上年增长56.7%。工业“三废”治理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85.06%,工业粉尘排放有所减少,工业废气排放仍在加紧治理。在全市31.8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中,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59.43%;烟尘控制达标区覆盖率为100%。生活污水处理量为3359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3%。全年空气污染指数介于21~79之间,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分别为45.5%和54.5%。境内河道水质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要求。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08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78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0和1.5%,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11.8%和2.2%。城市、农村居民人 均住房面积分别为28.52平方米和33.56平方米。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0380元,其中城镇在岗职工(不包括农户、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及个体户)年平均工资18803元,增长15.4%。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共有229.73万人次参加各种社会保险,其中55.12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55.02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55.29万人参加了工伤保险,4.86万人参加了生育保险,59.45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04个。社会各项福利事业费合计达6484万元,增长26.2%;其中社会优抚事业费2100万元,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4235万元,自然灾害救济费149万元。全年共救济贫困人员24820人,帮助散居孤老残幼2587人,优抚和福利收养1584人,安排“四残”人员就业314人。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1.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36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14.31万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47.48万人,乡镇劳动力69.85万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531人,登记失业率为2.44%。(王克林)

上一篇: 基本概况(2002)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体制改革概况(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