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200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9 【成文日期】2008-12-06 【点击率】895次


【建立生态教育机制】 坚持“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人们自觉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生态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与自然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引导企业和园区推广清洁生产,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发展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完善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基地、花木生产基地、农业科技园等的规划建设。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全面实现生态市创建目标。


【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提出“生态中山因为有你”的纪念世界环境日活动主题,开展包括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公众环保知识竞赛、“六五”环境日集会活动,环保图片展,名家讲堂等系列活动,表彰环保诚信企业43家、“绿色社区”21家、“绿色学校”11家等,得到各部门、各镇区和市民的热情参与,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督促各创建镇完成创建工作,指导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各项考核指标的镇组织申报材料,指导迎接验收的镇制订迎接验收工作方案及验收路线。2008年,南朗、三角、东凤、横栏、神湾、阜沙、港口、民众、大涌、古镇、东升等11个镇顺利通过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组考核验收,确保全市80%以上镇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南朗、东凤、神湾、阜沙、港口和民众等6个镇完成广东省生态示范镇申报工作,三乡、南朗镇完成申请国家生态示范村工作。


【企业和园区推广清洁生产】 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以10家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工作。全市已有64家重点企业进行了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


【建设生态工业园】 高标准建设火炬开发区东南绿色工业园,对4个工业(集聚)区实行清洁生产和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实施“进园进区”的污染企业集中治污和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监测。


【建设生态农业】 培育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从源头上减轻农村面源污染,实现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保障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发展现代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建立了1个国家级、3个省级、16个市级农业(渔业)标准化示范区,9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44个无公害认证农产品。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71.15万亩,其中绿色食品生产面积3.75万亩、年产量4.5万吨,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生产面积14.7万亩、年产量13.5万吨,8个镇和16个村成功申报全镇、全村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全市有60个村成为全村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完成南朗镇崖口村3000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板芙镇广福村1000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大涌镇旗北村1000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的建设,每年80%以上稻田面积的稻秆回田。建设10000亩农业科技园,建成“裕安香蕉高产栽培”等6个种养示范区以及民众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2个科技园。加快古镇、小榄、东升花木生产基地和黄圃镇国家食品加工行业示范基地建设。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 全面开展创建全国生态市活动,实现全市生态环境趋于良好,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近5年,共投入近100亿元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建设,按照《中山市创建全国生态市实施方案》,实施石岐河综合整治工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建设工程、五桂山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等12项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优美乡镇全覆盖、污水厂建设乡镇全覆盖。全国生态市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并通过国家技术核查,使全市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生态文化长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乡环境清洁优美,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萧学谦)

上一篇: 社会建设(200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精神文明建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