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999)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2000 【成文日期】1999-12-05 【点击率】948次


【简况】 1999年,中山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继续深化改革,实现经济“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目标。全市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工农业生产保持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市场流通畅旺,对外经贸持续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各项社会事业稳定发展。


【整体经济增长较快】 在国家扩大内需、增发国债、增加居民收入等重要政策的推动下,采取扩大投资、开拓国内外市场、刺激消费等措施,促进全市经济的平稳增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272.68亿元(现行价),增长11.1%(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24.26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143.4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33.8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105亿元,增长9.9%。在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9.5:52.3:38.2发展为8.9:52.6:38.5。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扶持工业发展。重点扶持电子信息、电器机械、金属制品、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使传统优势产品和新兴产品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增加。199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664.89亿元(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不变价),增长15.3%。工业效益有所回升,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95.5%,上升1.38个百分点,实现税利增长25.9%。


【农业基础地位巩固】 优化农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以农业科技为依托,全面开展“创高产、创名牌、创效益”活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工,启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工程。大力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土地延长承包期政策。1999年,克服自然灾害影响,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全年农业总产值27.2亿元(1990年价),增长3.7%。粮食、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27.99万吨和20万吨。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 在国家继续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私人投资大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增长较快,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项目进展顺利。199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75.8亿元,增长14.4%。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省首批农村到户电价降到0.79元/千瓦时的市之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1999年完成的重点项目有:孙中山纪念馆、博爱路中专学校至逸仙路接广珠高速公路中山路段、三乡220KV输变电扩建工程等。在建的重点项目有:东河水利枢纽工程,中顺大围干堤加固工程,岐江河整治工程,横门出海航道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厂网管配套工程,110指挥中心,浪网220KV输变电工程,安山变电站等3个110KV输变电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移动通讯扩容、中继传输网络扩容、用户接入网络改造、市农话交换网改造和扩容工程,桃苑小区安居工程,中山影视城工程等。


【市场流通畅旺】 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大力开展对外经济协作,举办经贸洽谈会,同时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搞活商品流通。199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15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增长15.9%。


【物价降幅收窄】 按照“抓内需、促消费”的精神,落实好有关调整工资、增加城镇居民收入以及提高三条保障线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带动农村消费,调整消费政策,扩大信贷消费领域,刺激消费需求,物价降幅逐步收窄。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升幅为-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升幅为-1.5%。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鼓励出口的各项措施,抓住国际市场复苏的机遇,实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的政策,简化通关手续,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全年实现外贸出口总值28.21亿美元,增长3.3%。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 全市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举办“3·18”招商经贸洽谈暨产品展销会,加大对台湾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78亿美元,增长3.6%。


【财政收入增加】 市财税部门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加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全年预算内财政收入13.97亿元,增长19.5%;预算内财政支出16.12亿元,增长18.6%。


【金融形势稳定】 执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各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促进扩大内需。争取省的支持,重点解决中小金融机构以及“农村基金会”存款的兑付问题,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维护了社会稳定。全年各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518.3亿元,其中城乡储蓄存款年末余额344.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1.3%和7%。


【科技、教育事业继续发展】 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以“一区三基地”(即火炬高技术开发区、健康产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包装印刷基地)为龙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创建“科技兴镇(区)”活动,推动镇区科技发展。199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2%。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总数达54家,实施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级火炬计划36项、省级火炬计划26项。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各类教育事业。1999年,全市大中专、中小学(不含幼儿园)招生6.7万人,其中中山学院招收大专生931人,市属中专学校招收中专生883人。全市在校大中专、中小学生(不含幼儿园在学人数)27.8万人,增长1.1%;高考录取学生1963人,其中被本科院校录取734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据城市、农村经济调查数据显示,199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82.8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01.62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9.5%和3.6%;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12607元,增长6.7%。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3%,与上年持平。


【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开展“一控双达标”(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区域环境质量达标)工作,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启动和实施“一区三线”(即长江旅游区,南朗、五桂山、板芙三线公路)的森林改造工程,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岐江河综合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城市水体污染状况有所改善,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年日平均值三项环保指标基本保持上年水平。区绿化面积991.9公顷,增长3.4%。加强旅游促销工作,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改善旅游大环境。全年旅游业总收入(不含工贸收入)32.03亿元,增长40.9%;城市接待旅游者人数312.7万人次,增长1.5%。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将人口增长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计划之内,人口自然率增长10.9‰,比上年上升0.5‰。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重点,推进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建立统一的、覆盖面较广的、险种齐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创建卫生镇、卫生村及农村甲级卫生站活动,抓好健康教育,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设施,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功承办省第三届群众戏剧花会等文艺活动。发展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各项事业,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制作出版电子版地方志书 《中山百科》电子光盘。


【存在问题】 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乏力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扩大出口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形势发展仍不相适应,扩大投资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言敏永、李永东、邓中生、陆松煊)

上一篇: 行政区划(1999)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经济体制改革概况(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