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998)
【作者】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年鉴》1999 【成文日期】1998-12-05 【点击率】957次


【简况】 受买方市场制约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全市各级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实现了“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整体经济实力加强,农业主产品增产,工业生产保持增长,对外经贸持续发展,财政收入增加,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各项社会事业稳定发展。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1998年现行价)24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工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60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优化,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总量分别为24.16、129.33、95.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15%、12.7%,所占比重为9.7%、51.9%、38.4%。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农业发展坚持“科技兴农”战略,全市各级层层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负责制,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大力抓优质、高产品种引进推广,改善生产条件,开展创高产活动,使全市农业主产品获得增产。农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26.23亿元,比上年增长6.1%。在逐年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着力调整农业结构。1998年,全市的小稻、甘蔗、塘鱼、蔬菜、水果种养面积和其他作物面积的比例为34.5:4.4:28.5:10..4:9.8:12.2,形成了粮食、水产和其他经济作物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创办了91个“三高”农业示范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完善了土地承包制度和搞活土地使用权,推动了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工业生产持续增加】 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制订和落实,工业企业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确保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要求,转变出口策略,加大欧美、中东市场开拓力度,使一批名优产品的出口量增加,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包村及村以下,按1990年不变价)576.5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经委系统1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他系统9.4亿元,比上年增长19%;乡镇工业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工业品出口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8%。全市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优质产品为主导,形成了多元化产品结构。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开发区逐步形成高技术含量的新能源产业群、高材料产业群、电子信息设备产业群、生物工程产业群和机电一体化产业群。威力集团、精细化工集团等一批支柱企业已全面突破了产品结构单一化,向多元化、系列化产品迈进。


【商贸流通畅旺,物价低位运行】 全市努力开拓和建设市场,大力搞活商贸流通,各类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繁荣,产品销售网络延伸至国内外。市场商品供应充裕,消费稳中偏淡,199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物价水平持续低位运行,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升幅为-21%。


【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引导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加强,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为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6.5亿元,比上年增长44.81%;更新改造投资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48%;房地产开发投资1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9%;农村集体建房投资16.44亿元,比上年减少7.65%;农村私人建房投资11.32亿元,比上年减少8.99%。1998年完成的重点项目有:市一中高中部,中山学院理科教学楼;中山邮电局网管调度综合楼,西区邮政楼;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岐江河整治工程首期一阶段清淤、扩宽及东堤改造工程;孙中山故居陈列馆第一期工程以及沿江公路;人民医院杨志云外科综合楼等。


【财政收入稳定增加,金融形势较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显著增强,1998年市级地方财政可支配财政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市级地方财政可支配财政支出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存贷款增加,年底各项存款余额45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3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年底各项贷款余额366.53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建设成绩显著】 1998年,全市有二级以上公路983.5公里,公路密度为58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以国道和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全市程控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4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3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万户,平均每3人拥有1部电话。市区已建成自来水厂2间,日供水量60万吨。全市有发电厂8座,总装机容量80万千瓦。年供电量30.8亿度,保证了生活和生产用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中山污水处理厂第一期工程正式投产。岐江河整治首期一阶段的清淤、扩宽及东堤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城市建成区面积26.1平方公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成果得到巩固,城区绿化复盖率达到3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42平方米。全市多年来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保总体水平,1998年12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 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进一步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3.18”招商经贸洽谈会和广交会等渠道,积极发展新客户,拓展远洋贸易,保证了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全年外贸出口创汇29.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三资”、“三来一补”企业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全市外贸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1998年,全市抓住国家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成功举办'98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积极参与省'98广东高新技术洽谈会,并组织多个小分队赴境外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5.1亿美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人民的收入、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371元,比上年增加332元,比上年增长8.2%;市属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为1.17万元,比上年增加618元,增幅5.6%。全市保持低失业率水平,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全市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25.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4.53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4.8%和6.9%。全市通过了农村小康达标验收。


【科技、教育事业继续发展】 推进“科教兴市”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促进国民经济不断走上新台阶。中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猛,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20.53%,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全市各层次学校招生情况良好,招生人数(不含幼儿园)6.7万人,在校学生人数27.5万人,比上年增长4.2%。高考再创佳绩,全市高考录取总人数1689人,录取率达76.22%,其中本科622人,大专1056人,录取率位于全省各市前列。各类学校的办校条件得到改善,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发展。电大、夜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班等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中山电大在校生330人,毕业生75人,招生161人,被省高教厅认定为广东省地级市良好电大。中山学院成人夜大在校生270人,毕业生34人,招生98人。市干部培训中心、市科技培训中心等省内成人高校在中山所设校外教学机构在校生460人。全市共有1.74万人次参加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全日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班学生1065人。全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社会各项事业平稳发展】 实施了“九五”文化规划,创作了一批文化精神产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旅游部门加快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认真做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景点建设。全市旅游营业收入(不含工贸)9.95亿元,接待总人数292万人次。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了省级验收,城乡卫生面貌有新变化;加强了医德医风建设和医院管理,医疗质量有新的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高。承办了省十运会部分赛事和闭幕式,在省十运会上取得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市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热潮,群众性的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户活动蓬勃开展,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廉政建设和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三乱”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有待加大;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尚未明显扭转;公有企业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艰巨;金融风险隐患、房地产热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待解决;社会治安存在某些“死角”,维护稳定的措施还须加强。(邓中生 李全庆)

上一篇: 行政区划(1998)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经济体制改革概况(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