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华侨兴学 百年树人
【作者】高民川 【文章来源】中山日报 【成文日期】2006-10-28 【点击率】946次

中山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又是鱼米之乡、文化之乡和著名侨乡,“四乡”美誉早已扬名于世。而中山被誉为文化之乡,饮水思源,华侨之功不可没。
   
前辈华侨出国,飘零异域,心怀故里,在寄人篱下的艰苦奋斗中,深受没有强大祖国作后盾和缺少文化之苦,时刻以祖国的兴衰安危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祖国、报效祖国之情益炽。20世纪20年代,祖籍隆都沙溪龙头环旅美华侨周崧认为:“救国急务,首在教育,教育兴替,视乎经济充裕与否而定。”周氏有感于此,遂提倡兴学,坐言起行,不遗余力。早在80多年前,周氏就在旧金山唐人街拥有的多座楼宇及其他实业资金中,拨出组织为周崧基金会,以利息所得,当作捐助侨居地和家乡兴办社会公益和文化教育之用。
  中山旅日侨领吴桂显,早就亲身体会到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是重视文化教育的结果。因此,他常说“必须育才建国,才能振兴中华”。周氏、吴氏肺腑之言,道出了华侨的共同心声。
  从历史上看,早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旅美旧金山隆都同善堂,为响应和支持故乡“废科举,办学堂”的善举,捐资回乡兴学,因而荣获光绪皇帝的旌奖。这至高无上的圣旨,给曾被视为“天朝弃民”的海外侨胞以莫大的荣耀,敬恭桑梓,为家乡捐资兴学之情益坚。

中山华侨中学建校第三期工程剪彩典礼上,市领导与捐建者、旅日华侨吴桂显(右三)等合影

首树楷模 闻风而起

1920年,渡头村归侨雷根,以乡人出国者日多,不懂英语则难以沟通谋生,特捐资创办英语夜校,亲自任校长授课,就学者很多,为出国创造了条件。
  19214月,永安公司创始人竹秀园华侨郭乐、郭泉兄弟和郭献文等,响应政府号召,将蓝田私塾改制为小学,负责全部经费,并捐资兴建竹秀园学校新校舍,校名由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题写。学校设备完善,特别是童子军军乐队装备和表演出色,成为中山侨乡学校的佼佼者。
  马应彪是先施公司创始人,热心兴学尤为突出。1923年捐建了沙涌学校后,意犹未了。他重视男女平等,认为“男校既有女校不可独无”,于是创办了沙涌妇女学校、石岐世光女子学校,还担任中山女子师范、广东女校等校校董。对广州岭南大学捐助尤多,成为该校第一位华人校董。
  抗日战争前,中山侨乡学校,多是华侨所捐建。民国17年秋(1928年),沙溪龙头环村民倡议兴学,侨胞周崧听说后,大喜过望,表示愿意独自承担建校及经常学费,并派员回乡商讨建校事宜。1930年新校舍落成开课,命名为“周崧学校”。校舍新、设备全、师资优,成为著名的私立小学,远近驰名,堪与竹秀园学校媲美。周氏兴学,首树楷模,各乡侨梓殷富,闻风兴起,捐资建校者接踵而至。民国23年(1934年)国民政府明令嘉奖,教育部部长王世杰颁给一等奖状。

倾情家乡教育的旅美华侨周崧

 抗战期间,外汇中断,乡中校董体念其意,勉力维持。抗战胜利后,周氏如数归还校董借款及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并拟扩大学校,增办职业中学,同时资助二区中学(今龙山中学)每年经费8千美元,扩增高中免费学额。周氏原意在办好小学、续办初中,继之以高中而至大学,解放后因中美关系中断而搁置。
  周氏在侨居地旧金山华埠捐助华文教育不遗余力。辛亥革命后,原办的大清侨民学堂改名为中华侨民公立学校,建校经费,周氏捐14700元为最多,在加州伯克来大学设置奖学金,以资助贫苦而好学的华人青年,基金经常维持10万元之数。奥克兰侨社的“中华文化院”,主要为华人而设,侨童入学免费,经费由周崧基金拨付。

战后善后 乡校复苏

 除周崧学校外,不少乡校为华侨所兴办,如陈宽捐建的下泽学校,陈滚、陈巧捐办的岗背学校,杨菊坡、杨树章捐办的申明亭学校,李连捐建的起凤环学校等。
  抗战时期,中山沦陷,不少学校遭受破坏,损失很大,抗战胜利后,华侨又捐资复建学校,添置设备复课,遍及各区乡村。民国35年(1946年)1130出版的《中山侨报》创刊号题为“华侨扶助本邑教育事业之大观”一文载:“本邑自遭敌人蹂躏之后,商业凋蔽,农业失收,民穷财尽,生活困难达于顶点。前此邑中全恃以为经济命脉之农产品与侨汇,均遭际于冻结之状态之中,在光复以后,过去一年之中,邑人生活,幸得农业的援助得以复苏,但百端待举中,建设与教育均感无法开始。但据记者调查所得,关于乡间之生产建设,仍无法进行。所幸教育一途,则多得海外侨胞之努力,捐资兴学,以扫除文盲,而提高新生一代之才智水准,诚不可多得之美举也。”文后还详列各村捐资复校的华侨芳名,以示感谢。
  华侨捐资复学,出现不少动人事迹。三乡西山村钟工宇(18651960年),旅居檀香山,是孙中山的同学。西山公理小学沦陷时被毁,幸得钟工宇等大力支持恢复,全村大、中、小学生几十年来均得钟工宇的资助,在檀香山被誉为“善翁钟工宇”。檀香山华侨余氏得知故乡需款复校,就将其子结婚亲友贺仪1500美元,全部捐给故乡下泽学校……

部队惩奸 护侨建校

 张家边蓢尾小学,是归侨陈述尧所创办,以陈族祖祠为校舍,曾发动侨胞捐建新校舍,后因中山沦陷而停顿。抗战胜利后,檀香山华侨陈茂垣(解放后曾任石岐市副市长、中山副县长、中山市侨联主席等职务),为实现陈述尧的遗愿,由檀香山飞赴旧金山发动同乡募捐。陈麟发慨允承担全座校舍费用,其他乡侨纷予捐助。陈茂垣、陈麟发等于1947年回乡筹建新校,不料收到冒充五桂山部队名义的歹徒勒索信。事非寻常,难以应付,惊恐之余,为了安全,两陈被迫举家迁居石岐避难。此事为山区部队获悉,大为震怒,于是查明真相,当即将歹徒惩治,并表示支持华侨建校的爱国行动。于是两陈重返家乡建校,翌年竣工,开幕盛况空前。改革开放后,蓢尾华侨发扬前辈精神,为翻新校舍等继续做出贡献。

市县侨中 两校合并

 中山市有华侨中学,是解放后的事情。1954年秋,归侨陈茂恒、方若樵,侨眷冯少仪等30多人发起,在石岐元兴街(今民族东路)雨芬中学旧址创办“石岐华侨中学”。1957年秋,归侨伍少庭(曾任中山县副县长)、郑伯龄、方若樵等及侨眷,在环城(今南区)上塘村创办“中山县华侨中学”,后因县(中山)、市(石岐)合并,两间华侨中学于19591月合并,校址在元兴街,文革期间两易校名,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复名,在广大华侨港澳同胞的热心赞助下,多次扩建并增建了高中部,越办越好,成为省内颇有名气的华侨中学。小榄镇也有华侨中学,同样是小榄旅外乡亲所捐建。

变产兴学 难能可贵

 改革开放后,华侨港澳同胞乐善好施,捐资兴学的热情更为高涨,捐资建校,增添设备,奖教奖学等善举遍及中山城乡,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这里必须重提旅日侨领吴桂显先生(19222001年)。他在日本艰苦奋斗,创业有成,本可养尊处优,颐养天年,而吴氏却热心于中日人民友谊事业,连任数届旅日广东同乡会会长等职务,为旅日侨胞服务尽心尽力,支持家乡建设贡献至伟,对华侨中学、郊区(北区)中学、员峰小学等建校、奖教奖学等捐献巨资,又委托华南师范大学为中山培训10名大学生,以充实中学师资。
  中山有高等院校——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可说是吴桂显先生的心血结晶。中山市是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人口超过百万,文化虽较发达,却缺乏大专人才,人们多么希望有自己的大学,这也是吴桂显先生的愿望。当中山大学孙文学院(初名)筹建之初,先生就决定为建校做出最大的努力。兴建大专院校,谈何容易,白手兴家,需款甚巨,而先生为华侨中学等的建设已费资甚巨,筹措困难,而他却要使学院办得像个样子,居然不惜将在日本东京最繁盛地区的产业卖掉,捐建学院教学大楼、理化实验大楼和图书馆等重大建设,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才有今天的辉煌。吴桂显先生的苦心孤诣,实属难能可贵。
  又如被誉为“中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烈士哲嗣,旅美华侨杨添霭、郑瑞安伉俪,为支持杨仙逸中学的建设,竭尽所能,为了纪念建校创始人程度纯(杨仙逸夫人),兴建杨仙逸中学“程度纯馆”,也曾变卖在美产业为建馆之用,同德同功,受到海内外乡亲的赞扬。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接受广大华侨港澳同胞捐助包括兴学育才在内的公益善款达13.5亿元,这是多么巨大的能量啊。如果从1904年因华侨兴学接受皇帝嘉奖之时起计至今,恰好一个世纪了,中山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学,为国育才,桃李遍天下,辈出许多英才,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山教育今非昔比

             
                      优美——杨仙逸中学校园                       先进——市侨中教学设施
                         

            开心——员峰小学孩子爱读书                         幸福——竹秀园小学新生入队

上一篇: 话说广澳铁路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洋人自远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