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料被列为第五位。而在中山,酱料制造业却兴起得比较晚,因此曾经长期需要从县外“进口”。
原来,1925年之前,香山县境内尚无酱料生产,群众所需的酱料用品,必需由商号向外县进货。
到1925年,香山首家酱料生产商泰茂酱园始于石岐凤鸣路开业,从而结束了香山无酱科生产的历史,而且在其后数年迅速发展起来。到1930年,中山已有酱园7家,每家资金约1万银圆。
从事酱料生产和经销,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商店和工场要分开一定距离,即是工场要靠近水源,面积较大,以便晒制酱科,商店则必需在人烟稠密的居民区,以便群众购买。至于其生产工具,当时用的大抵是大石桶、青缸、底盆、月盆、半页桶等陶制品,还有石磨、铜锅、大木桶、大铁锅和竹篾笪等金属竹木工具,占地较广。至于技术更要十分讲究,否则酿制出来的酱料质量不佳就无人问津,甚至形成变质浪费,血本无归。
1925年-1930年间,是中山酱料大户发展的年代,顺德商人纷纷踏足中山酱料业,先后在石岐凤鸣路和南基路开设了恒昌、公信、富源、调和、福源等酱园,产品远销港澳,三乡平岚归侨郑某,也来石岐凤鸣路开设德盛酱园,一时间形成相当兴旺的酱料生产局面,最早成立了中山县酱料业同业公会,会长曾凤俦,也是县商会领导之一。
可惜好景不长,1940年曰寇陷境,中山经济萧条,人口逃离,或往乡村或到澳门躲避,生活粗简,酱料业亦不景气。酱科业有的以民族大义标榜“耻食敌粟”,而歇业他往,引起酱料生产的严重滑坡。当然,也有小资本的小户乘机开业,生产了酱油、料酱、酸醋、豆鼓等制品供应市场,勉强维持中山酱料生产。当时的龙头环豆鼓质量甚佳,不亚于著名的阳江豆豉(笔者解放后去外地工作时,也曾购买龙头环豆豉带往外地食用,多受赞赏,这是余话)。
抗战胜利,百业俱兴、酱料业又兴旺起来,40年代后期,中山酱科业已发展到25户,同业公会会长为胡金洪。
新中国成立后,又是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祥盛、调珍、和茂、调昌等酱园纷纷崛起,1956年全行业纳入公私合营。成立石岐酱料厂,有4个“车间”。九十年代,石岐酱料厂易名为中山市美味鲜食品总厂,近年更多有建树和创新,生产出获国际博览会银奖的岐江桥牌生抽王、获广东省优秀新产品一等金牌奖的美味鲜鸡精等。另有八珍酱、卤水汁、调味酱、豉油鸡汁、四季调味鲜汁、姜葱配科酱、美味香调味酱等,多获四新产品奖项,使中山酱料生产跃居全省全国同业先进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