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紧紧抓住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并取得初步成效。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8 ∶ 1,城镇化率达86.7%。
城乡规划建设同城化。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将全市划分为城镇建设密集区、独立建设区、区域绿地、重大基础设施控制区、文物保护区等五类管理区,对应实行监督、调控、控制管理,加强全市土地资源的统筹规划。统筹实施“一区一圈四组团”发展战略,“一区”指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圈”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四组团”是将全市划分为西北部、东部、南部和中部四个组团发展,重点强化城乡之间、镇与镇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基本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基础设施的目标。实现城乡交通设施、电信网络、环境卫生“三个100%”,即全市所有村通公路及实现乡村道路路面硬底化,所有村实现通电、通邮、通宽带、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全市24个镇区实行集中供水并建有污水处理厂,所有村通自来水,垃圾实行集中处理。
产业布局同步化。全市建有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4个省级专业镇,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19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带动城乡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引导资金向农业和农村聚集,在征得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将征地款的10%~40%用于村集体发展物业经济,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0万元。通过下派经济服务队、科技特派员及鼓励镇区成立技术服务中心等方式,引导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市超过80%农村从业人员“洗脚上田”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居民收入78%以上来源于非农 产业。
公共服务同等化。市财政用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从2003年的45.7%上升到2009年的59%,基本建立起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保障机制。所有镇区均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1%,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各镇区建有图书馆 和健身广场,全市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和健身园等文体设施。所有镇区成功创建为国 家或省级卫生镇,村级卫生站实现100%全覆盖,建成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0多个,基本实现“小病在家门、大病住医院、康复回社区”。
社会保障同质化。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和保险待遇实现城乡并轨。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0%,农民住院最高报销额12万元,门诊报销额80%;农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逐渐并轨。分类细化现有低保救助项目,健全低保标准增长机制,计划于2011年实现全市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城镇低保户每月补助320元,农村280元。同时,采取分步分类补助的办法,逐步缩小镇区间优抚对象的待遇差异,计划于2013年各镇区优抚金标准达1.2万元以上。建立起市、镇、村三级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实现就业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市、镇两级每年安排3300万元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计划,并在全省率先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先后建立“大嫂工作坊”、“农村车间”、“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
社会管理同系化。全面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村级统一核算和“村改居”三大改革,至2009年基本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87%的村(居)实现村级统一核算。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实行社区化统一管理,让农民逐步向市民转变。至2009年,全市已投入11.5亿元,建成农民居住小区20个,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有5000名村民入住。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覆盖城乡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镇区综治中心和村(居)综治站、警务室、法律服务室等,农村社会治安纳入统一管理,基本建 成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管理 体系。
(市府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