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文章来源】原载于《广东乡村非遗》 【成文日期】2024-09-14 【点击率】1247次 | |||
图一 醉龙(中山市地方志办供图) 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用于祭祀后巡游表演的特色传统舞蹈,因舞者起舞时醉态朦胧而得名。它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原为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即宗教仪式中的舞蹈),后发展为道具舞蹈,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表演。醉龙源于中山西区的长洲,并从长洲辐射到石岐张溪、沙溪、大涌、火炬开发区濠头等地,现主要流传于中山市西区长洲社区西村。2008年,醉龙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黄焯根(已故)。 长洲自古就有舞醉龙的习俗。道光年间的《香山县志》记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首插金花,操木龙而舞。舁酒随之,有醉至死者。” 古时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当地民间便于庙堂设木雕龙图腾祭拜,且有较为简单随意的转龙仪式舞蹈,后逐渐衍变发展为醉龙。 图二 “醉龙”起舞(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醉龙表演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和巡游等内容。表演道具为硬木雕成的两截龙,由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两人为一组,舞时龙头与龙尾不必连接。基本动作有游龙醉步、麒麟步、起步蹬跃、腾云跃海、左右旋跳、高擎低穿、前后绞蹲等。伴奏以“三星鼓点”为主,乐器有大鼓、大钹、小钹、高边大锣等。 图三 长洲醉龙参加中山慈善巡游表演(中山市档案馆/市地方志办供图) 醉龙融汇了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运用醉拳的套路,结合醒狮的舞步来表演,突出酒醉后舞木龙的形态,展现“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形象。醉龙表演过程中,舞龙者需先被灌入足量的酒,然后高举木龙,上下翻飞,左右腾跃。敬酒者持酒埕者从旁灌酒助威,舞者一边喝酒一边舞,舞步与鼓点合拍,待喝至似醉非醉,舞步踉踉跄跄,东歪西斜时,便开始喷吐如珠如雾的酒水,发出冲天的呐喊,龙威雄震,正所谓 “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令人叹为观止。 图四 形醉意不醉(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村落链接: 西村位于中山市西区街道东南部、狮山南部,距离街道办事处0.76千米,始建于明代。村内有黄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面积1571平方米,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祠前设两尊高座石狮、花岗岩桅杆夹,“黄氏大宗祠”牌匾为清代举人陈乔森所书。中堂挂有“致中堂”横匾,原匾系清代状元王世琛所书,已遗失,现匾由长洲籍人、当代知名书法家黄苗子重写。2008年,黄氏大宗祠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长洲醉龙是该村传统舞蹈。 图五 西村村貌(中山市西区街道办供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