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志鉴中山】咸淡水交汇 南朗物产丰
【作者】冯丽莹 【文章来源】“中山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 【成文日期】2022-11-25 【点击率】244次

图片3.png

中山市南朗街道背靠五桂山,东临珠江口,滩涂广阔,山水资源丰富,宜农、宜林、宜渔、宜牧。在宋、元、明、清时期,南朗已有开垦大面积的民田和山坑田,农业逐渐兴起。到清康乾时期,水稻、蔬菜、水果种植以及鱼塘、耕牛、生猪、三鸟养殖已有较大发展。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东南沿海地区“迁界令”废止,允许村民筑田耕农,南朗人依据沿海广阔滩涂的自然条件,开始大面积围垦造田,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名的鱼米之乡。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不少南朗优质本土物产,其中横门水蟹、南朗荔枝和崖口富硒大米尤为有名。

图片4.png 

中山横门水蟹

 

2020年,横门水域形成48.2平方千米浅海,拥有20平方千米沿海滩涂的水蟹、生蚝、海虾等水产品捕捞、养殖基地,是中山市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基地。其中,中山横门水蟹年产量5000吨,产品销往省内外城市。

中山横门水蟹因产自南朗街道的横门水域而得名,至今已有600多年捕捞、养殖历史,沿用天然养殖法,采取混养、粗养方式养殖。横门水域浅海滩涂资源丰富,淡水径流量大,因地处江海交汇、咸淡水融合处,形成独特的咸淡水水质,水域盐度适合水蟹生长需求。当地渔民用田螺、白蚬等天然水产品作为投喂料,为水蟹的生长育肥提供优质食物,有利于其脱壳、生长、育肥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清初屈大均撰《广东新语》记载:“盖蟹产于咸淡水之间有白蚬之所,故蟹食之而肥。”该蟹体形魁梧,壳薄肉多,蟹肉肥美嫩滑、口感清淡清甜,蟹膏香软、鲜甜味浓,含有谷氨酸、赖氨酸等18种氨基酸及铁、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滋补强身功效,是中山市特色水产品之一。 

 图片5.png

图片6.png

中山南朗荔枝

 

中山南朗荔枝是南朗街道特色水果之一,有600多年栽培历史,其中100年以上树龄的荔枝树有16棵。2020年,境域内有南朗荔枝种植面积达4500亩,年产量205吨,品种以桂味和糯米糍为主。当地果农在荔枝栽培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浇灌山泉水、疏花疏果、套袋种植、精细化管理等方式,确保南朗荔枝纯天然无污染。中山南朗荔枝果大鲜红、果肉爽脆弹牙、甜度高、果核细小,单果均重达50克以上,最大单果净重为86克。荔枝上市可延迟至7月初,与其他地方出产的荔枝错峰上市,在市场具有独特性和辨识度。

图片8.png 

 

图片7.png

 崖口富硒大米

 

崖口富硒大米产自南朗街道崖口村,至今有600多年种植历史。2020年,崖口村含有富硒连片稻田133.33万平方米,年产量1250吨,7月和11月为集中上市时节。崖口村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发育于多种成土母质,有低丘台地的花岗岩、砂页岩的风化物及冲、残沉积物,也有平原地区的沙流及滨海、浅海沉积物,肥力较高,为崖口水稻生长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

2019—2020年,中山市完成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专项调查,圈定崖口村连片富硒耕地66.67万平方米,在采集的30组大米样品中,发现其中27组达到国家富硒稻谷标准(硒含量≥0.04mg/kg),富硒比例为90%。2020年11月,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华南农业大学、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南朗街道深度挖掘崖口村富硒土地资源,提高稻谷附加值,与崖口村联合共建富硒稻谷种植试验田和富硒科普基地,该基地承接“产”“学”“研”“游”四大特色活动,推动崖口村特色与高效生态农业相结合。

崖口富硒大米具有普通大米营养成分外,兼具抗癌、防癌、保护心脏、延缓衰老、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崖口富硒大米除部分免费提供给村民作为口粮外,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以崖口富硒大米为主要食材制作的煲仔饭、海鲜美食吸引众多食客慕名而来。

 

 

 

文/冯丽莹

供图/南朗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上一篇: 【志鉴中山】“特色”造就“品质”,中山市着力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关闭窗口】 下一篇: 一道长街尽药香 | 探寻广东中山福寿堂药店的百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