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陈永德 【文章来源】“中山档案方志”微信公众号 【成文日期】2022-10-26 【点击率】302次 | |||
2020年,我的同事兰芬拿了《三角镇志》样本给我。在三角镇工作多年,对三角的过往却知之甚少,想不到这本记满三角故事,历经16年才付梓的宝贝居然就这样意外地出现在我面前。读书一向是我喜欢的事情,如果在图书成品出来前能一睹为快,那简直是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三角镇志》(蓝子键/ 摄) 翻开扉页,是淡淡的油墨的香。《序言》简练精干铿锵有力,是大师手笔。再往下读,一段历史就像水墨映画似的在眼前生动起来。水的冲击,地质的变迁,浅海、沙洲,芦苇们疯长,然后渐渐淤成陆地。因为形状貌似三角,因此有了“三角”的名字。 有了土地,一切就都滋润起来。水道交汇的冲积平原的地质肥沃,沙洲平坦,让先民们喜出望外。种植、捕鱼,然后是携老扶幼,族人迁移,疍民上岸。先是有水边暂栖的窝棚,然后有茅屋,继而渐渐有了小路;有了炊烟,有了婴儿呱呱坠地的哭声,于是又有了郑重其事的族谱有了祠堂。新年的灯酒日渐兴旺,微醺的人们在庄严仪式里乞求来年的丰盛。明嘉靖年间(1542),三角村成。 三角镇风貌(三角镇宣传办公室供图)
这是一块上天赐予的风水宝地。水稻茂盛,鱼虾肥美,良田平坦,果树成林;鸡鸦水道、黄沙沥水道、洪奇沥水道纵横环抱,田间地头荔枝、龙眼、杨桃、香蕉杂然相陈;平原上阡陌交通,茅屋错落,黄发垂髫相映成趣;东莞、番禺、顺德、南海口音各异“鸡同鸭讲”。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乡人家,自然一切都和水有关。吃,自然是不愁的。先民们用辛勤汗水小心翼翼地滋养着这块土地。他们兴筑小围开垦种植,挖塘养鱼,精心饲养家禽。土地没有辜负他们,一年两造的水稻产出的“银占”米、沙栏无渣粉葛、青皮冬瓜、沙栏鸡、三角生鱼远近闻名,鲜甜可口。村民们甚至很自信土地对他们的回馈,他们可以煮好了米饭,再去河涌找 “餸”(粤语,即“菜肴”),鱼、虾、螺这些鲜物,随便一摸就是最好的食材,白灼、生炒、清蒸,原汁原味新鲜无比。住,也是不愁的。涌边田头随便找个地方,三五朋友帮忙,泥浆拌禾草搭起墙身,禾杆、蔗壳盖成屋顶,竹枝、木条勾勒出窗户,一座新鲜的茅屋就大功告成。地方虽小而简陋,却能挡风遮雨。人,有了家就有了希望,也有了未来。
2012年5月24日,三角镇福源大桥旁鱼塘景色与夕阳交织出的水乡风情(梁胜华 / 摄)
水乡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是河涌,孩子们从小就光着屁股在河里玩耍,岸边随意泊着的小船就是出入交通的工具。于是,三人根艇这种比赛耐力和技巧的水上运动就自然而然成为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角光明村村民就自发组成了“月湾上帝艇”,后改名“中山沙栏艇”。“中山沙栏艇”四处征战获誉无数,在1947年顺德根艇赛中获第一名,得到“盛阜飞艇,力冠群英”的美誉。当时香港《大公报》以《中山沙栏飞艇二十四小时蛮力夺冠》为标题描述了这场精彩的水上比赛。光荣一辈辈沿袭下来,“中山沙栏艇”又连续在1961、1962年顺德根艇比赛中获第一名。
2017年10月2日,三角镇三人根艇赛中转栋(河道内来回角逐的转弯位置)场景(梁胜华 / 摄)
2021年9月21日举办的三角镇三人根艇赛(梁胜华 / 摄)
人们在耕作劳苦之余少不了歌唱。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被称为“咸水田”,因此水乡的歌也称为“咸水歌”。“咸水歌”自由奔放,劳作解乏、男女爱慕、兴之所致,无论是涌边艇上、基头田尾,只要有人唱开了头,就会马上有人接腔对唱,歌词押韵开头一律是“妹呀好呀哩……”,结尾则是“呀啰呀哩”,一唱一答朗朗上口的歌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同样的两情相悦,岭南水乡的“咸水歌”和陕北高原《信天游》的直白嘶吼相比要斯文含蓄得多,从一首《唱歌寻找知音人》的歌词就知道:“男:南国红豆已开化,开花结子我心才有揸拿。女:天上双鸟成比翼,两枝连理哥您定佳期。”欲说还休的羞涩之情溢于言表。当然,加上水乡话的“糯”味,唱起来就更加味道十足。
三角镇光明村渔人(陈玲开 摄于2020年11月24日)
丁财两旺是所有家庭的向往,摆灯酒就是专为家中男丁而设。家中有男孩出生,成年之前就要出灯,寓意家中丁财两旺,祝福男丁健康成长。农历大年初四,各姓族人在祠堂或社学“摆灯酒”,上一年有男孩出生的家庭交纳一定数量的米、酒、鱼、肉等,由“社头”统筹办理请族人吃饭,只有男性才可参加。 读《三角镇志》,一字一句,时间流逝的痕迹在文字里安然地存在。斜风细雨中斗笠蓑衣的一叶孤舟,碎花短衣“妹呀好呀哩”的“咸水歌”,傍晚炊烟熟米后才找“餸”……这些生活片段,在经历了岁月的发酵都成了后人美好的想象。的确,时光的变迁改变了许多东西,然而水乡农村的闭塞却意外地让三角根艇赛、咸水歌、龙舟歌、麒麟舞、灯酒、水乡婚俗这些传统习俗在口口相传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回看的时候,沧海桑田云起云落,只有浸透了传统文化的血脉还在生生不息。 这,就是三角,就是我爱着的地方。
2010年6月30日,群众来到三角镇结民村金鲤苑广场观赏露天电影(梁胜华/摄)
三角麒麟舞是省级非遗项目。图为2011年6月4日,三角小学学生在位于校内的三角麒麟舞非遗传承基地近距离地观摩麒麟头道具(梁胜华/摄)
三角镇三角村棋趣(陈永德 摄于2022年4月)
文丨陈永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