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名人阮章竞魂归故里
【作者】林凤群 【文章来源】中山文化信息网 【成文日期】2004-09-07 【点击率】2428次

题记:

  829农历七月十四。出生于中山市沙溪镇象角村的中国一代文学大师阮章竞,以及他的夫人赵迪之两人的骨灰,被其子女从遥远的北京送回到家乡中山市沙溪镇板尾园福泽园安葬,了却了他生前强烈的回家愿望。

  昔日沙溪小油漆匠叱咤中国文坛

  今天一代大师终于魂归故里

  “漳河水,九十九道弯;

  层层树,重重山,

  层层绿树重重雾,

  重重高山云断路……”

  年青一代的中山人可能对这首诗不太熟悉。然而,只要你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就会知道这首名为《漳河水》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占的地位是多么举足轻重:它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的中国新诗的划时代巨著。而这首具有民歌风格,充满诗情画意的叙事长诗,就是中国一代文学大师阮章竞的划时代之作。

  阮章竞1914年出生于中山沙溪象角村一个贫穷的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4年书,13岁就到了沙溪的小油漆店里当学徒,边干重活边自学绘画等艺术。20岁,阮章竞奔赴上海,开始文学创作,并在洗星海等进步文艺家的影响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用文艺宣传抗日。1937年,阮章竞远赴抗日根据地太行山,率领太行剧团随军转战,并创作了大量话剧鼓舞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他写成了著名的大型歌剧《赤叶河》。19493月,还写下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解放后,阮章竞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并连续多届担任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200021186岁的阮章竞先生在北京逝世,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然而,叶落归根是阮章竞生前的强烈愿望。他的子女为了却老人的心愿,决定将父亲阮章竞和母亲赵迪之的骨灰从北京带回到家乡沙溪来安葬。

  沙溪乡亲翘首大师魂归

  风水宝地厚葬邑人忠骨

  对于在中国文学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的阮章竞,家乡人一直引以为豪。当知道阮章竞的子女要完成父亲遗愿,将其骨灰从北京带回家乡埋葬的消息后,家乡人均予热情相助。沙溪镇副镇长高灿雄亲自带着阮章竞的女儿阮援朝找墓地,沙溪板尾园福泽园的开发商黄振兴免费让阮家后人随意挑选理想墓地。经过家乡人的大力相助,阮家后人终于选中了福泽园一块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安葬阮章竞和赵迪之的骨灰。

  阮章竞在家乡沙溪镇的亲戚,对于亲人的归来更是责无旁贷地予以支持。827,阮章竞的女儿阮援朝带着父母的骨灰从北京坐火车到广州,阮章竞在中山的长孙阮小星驾车到广州迎接。829农历七月十四,是阮章竞两老骨灰下葬的日子。这一天,中山一整天都下着倾盆大雨,阮章竞在中山的子孙,以及在沙溪的亲人,一直在雨中进行安置两老骨灰的仪式。阮章竞在沙溪的亲弟弟、年逾八十的阮章棣率领十多位家乡的亲戚,亲自指挥并动手进行骨灰安葬,从早上9点多到下午4点多,大家一直在墓地上忙着挖穴、埋葬、填土、封墓、立碑等事宜,尽管被雨水淋得全身湿透,但大家都非常虔诚地守候着。

  中央美院雕刻大师刻墓碑

  文学巨匠茅盾题诗刻碑后

  当你走进肃穆的板尾园的福泽园,在墓园正面左边的一块被青翠松柏簇拥着的墓地上,你会看到一个高1.59米的印度红花岗岩墓碑,墓碑上,是阮章竞和夫人赵迪之慈祥微笑着的石雕。而在石碑的后面,还镂刻着当年茅盾赠给阮章竞的一首诗:漳河水唱翻身调,出塞新诗颂有成,指点江山抽彩笔,阮郎风骨剧峥嵘。

  一个小小墓碑,凝聚了当代中国文学巨匠和著名雕塑家的传神之作。

  负责阮章竞墓碑雕刻的,是中山籍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郭嘉端先生。

  今年78岁的郭嘉端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北京体育馆等很多重要的地段都有他的雕塑。而在家乡的中山市体育馆门口前,一组扑球的体育雕塑也是他的杰作。今年年初,阮章竞的女儿阮援朝在北京找到了郭嘉端,请他为父亲母亲刻一块墓碑。出于对阮章竞的敬仰,郭老一口就答应了。今年6月,中山举办文化名人推广月,郭嘉端回到家乡中山,进一步了解了阮章竞的成长历程后,更进一步激发了他做好阮章竞墓碑的决心。回到北京,郭老立即动手设计阮章竞夫妇的墓碑。由于年事已高,郭老怕赶不及时间完成任务,就与他的学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李刚一起动手制作。在墓碑正面,一代文学大师阮章竞与他那位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等不同历史时期都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夫人赵迪之,在家乡的绿水青山间慈祥地微笑着,两人的亲笔签名也被刻在各自的年龄纪录下面。而在墓碑的后面,镂刻着中国文学巨匠茅盾生前赠给阮章竞的四行诗句,并刻着2沈雁冰(茅盾原名)的印章。

  经过近两个月的紧张制作,这块凝聚了许多人心血的一吨多重的墓碑,以及一个用丰镇黑花岗岩制作而成的2吨多重的碑座,还有一个洁白的汉白玉骨灰盒,共4吨多重的石材,由郭嘉端和他的学生负责制作好,从822开始,经过6天行程,由北京派专车送往到了广东。为了将墓碑安装好,郭嘉端还派了一个石匠专门从北京跟车南下中山从旁协助。

  了却父亲多年回家心愿

  两老长眠故乡青山绿水

  真应了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古语,中山今年整个夏天基本上都是高温炎热,然而,到了829日前后,却是雨水连绵。829,是农历七月十四,中国传统的盂兰节,这一天的雨水更是瓢泼而下。在倾盆大雨中,阮章竞在中山的子孙,以及在家乡沙溪的亲人,打着雨伞,在大雨中将他们尊敬的爷爷奶奶的骨灰合葬在一起。

  “我们这是在了却老人回家的心愿。”阮章竞的女儿阮援朝、长媳妇丁倩、长孙阮小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异口同声地说同一句话。

  阮章竞不足20岁就离开家乡,辗转于上海、太行山、北京等全国各地,然而,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惦记着家乡,就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他也曾几度回家乡探亲,并担任中山诗社的顾问,还在北区一个楼盘买下了一个单元准备回来定居。但是,当房子在1999年交钥匙的时候,他已经疾病缠身。然而,他依然思乡心切,当时他已患有心肺病,却仍不甘心地吩咐孙子:给我买一副呼吸器回来,我要回中山定居。不过,因为其时老人已经病得很重,他最终还是没能从北京动身回乡定居。

  虽然不能回家乡定居,但阮章竞却以他炽热的情怀关注着家乡。诗歌《向中山》、《秋晨认翠亨》、《岐江月夜》,以及美术作品《中山外婆申明亭》,都是他专门为家乡而作的。199912月澳门回归,阮章竞还写了充满激情的诗篇《我终于来得及为你歌唱——澳门》,寄回家乡的文化报《香山报》上发表。20002月,老人非常安祥地在睡梦中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之路……

  岐水低回,五桂晓翠。大师和他相儒以沫的夫人今天终于真的永远地回家了。女儿阮援朝刻在碑座上的“携手走过六十年风雨,相伴安息在故乡怀抱”题诗,是这个回家故事最贴切的注解了。

上一篇: 回忆先父毛研陆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墨妙传三昧——香山明代书画家伍瑞隆略说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微博 |  微信公众号:中山档案方志 | 返回首页
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5587号-2 网站标识码4420000022 地址: 中山市兴文路7号之一(查看地图) 邮编:528403

 
办公电话:0760-88328069 技术支持: 0760-88310669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