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的风景——读《陈舫枝画集》
【作者】卢德铭 滕小松 【文章来源】《翰墨飘香:中山美术风采》 【成文日期】1997-11-01 【点击率】1169次

陈舫枝以这样的姿态撞入我的审美视野——南国画坛的油画诗人。我以这样的感觉读罢《陈舫枝画集》——南粤水乡的诗化风景。

  诗意是陈舫枝水乡油画的灵魂。他的风景画是以诗化的语言对现代都市人的思乡怀土情感的抒发。老画家王肇民对陈舫枝的油画有诗意,是天籁。品味陈舫枝的油画,我们能嗅到乡野的气息和田园的芳香。他从大自然中所撷取的大多是被人们所忽略的茅寮、埗头、石路、鸭栏、瓜棚、蕉林。这些璞真天然的乡野物象撩拨着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南粤水乡的眷念的琴弦。因为陈舫枝从小就深受中山小榄一带的乡情风韵的熏陶,对农家生活与农村景观有着“血缘性”的情感认同,故而他能从横栏的沙田上、高沙的荔枝下、鸡笼乌沙的农场里、横琴河畔的蔗林旁寻觅到“妙诗绝句”,以篱笆、残荷、村路、草棚之类“古灵精怪”的物象搭构起富有诗意的画面,从而开掘出耐人寻味的深邃画意。也因此,陈舫枝的画常常令城里人如入桃源,恰情向往,更令乡下人身临乡土,百看不厌。

  音乐是陈舫枝水乡油画的血脉。他的风景画常常通过简洁的构图带给水乡风光图景以美妙的节奏和韵律。欣赏陈舫枝的油画,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音乐感和装饰美。他喜用音乐术语来命名他的风景画(如《丰碑交响曲——虎门》、《大地抒情曲》)。为了在画面上体现被景物触发的情感,陈舫枝总是删除多余的东西,强调有助于表达感情的因素。他说:“要表达出一幅画的意境,构思上不能被现实环境所束缚,必须采取一些主观的处理。”在《微风》中,陈舫枝利用线的形状和强弱变化来加强云块的空间感、节奏感和造型美,也爱用墨线来写风景的轮廓,以表现画面的节奏韵律及物体边缘起伏变化的音乐感。至于陈舫枝“以静写动”的技巧更是得音乐之妙理。他创作了很多没有“画风”的“风”。其中的《故园风》就是静物写生般的一般无际纹丝不动的蕉林。他通过对被风撕裂成梳子状的片片蕉叶的细描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效果。

  点线是陈舫枝油画的质肤。他的水乡油画是以色点和黑线作为主要语言对自然与乡土的歌吟。展读陈舫枝的油画,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物体几乎被黑色的轮廓线包围,各块面又填充着色点。这种独具风味的色点和黑线可以说是陈舫枝近几年探索得来的油画表现语言。分析起来,这种既属于写实范畴又倾向主观化的油画语言是在吸收中国传统艺术要素而又借鉴西方现代油画技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陈舫枝油画语言”。在油画中线与色的交搭协调可说是一个难题。陈舫枝在他的画作上找到了色点与黑线的最佳切合点,即先将轮廓线用黑色画好,再用色点压在旁边,在压的过程中塑造出或劲利或流畅或滞涩的线条。它们以不同的色相、色阶和冷暖关系为表达画面气氛服务。你看,《金色的池塘》那大面积的色点布排混成一种晃动感;《丰碑交响曲——虎门》用较亮的色点“点”出一条线来,有如舞台上一束特写光;而《小桥晚照》中的石砖上的色点极富阳光感。陈舫枝这方面的探索无疑受益于他多年来舞台美术设计的实践,也得益于他对后期印象主义修拉点彩画法的深究。这其中凝聚着一个当代中国油画家的独特思考。

  陈舫枝以这样的姿态撞入我的审美视野——南国画坛的油画诗人。我以这样的感觉读罢《陈舫枝画集》——南粤水乡的诗化风景。

上一篇: 钟少珍的减法人生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正派的中国人”——方唐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微博 |  微信公众号:中山档案方志 | 返回首页
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5587号-2 网站标识码4420000022 地址: 中山市兴文路7号之一(查看地图) 邮编:528403

 
办公电话:0760-88328069 技术支持: 0760-88310669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