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应彪先生生前在国内和港澳各地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在故乡修建道路,美化环境,他的爱国爱乡事迹,深为人们所乐道。而马应彪先生支持创办岭南大学农学院的过程感人甚深。
马应彪热爱教育,他在岭南大学曾捐建了“马应彪招待所”,他的夫人郭庆棠女士也出资扩建了岭南大学“疗养院”。此外,马应彪先生还与知名华侨陈嘉庚、陆佑、蔡昌等捐赠了“十友堂”,对岭南大学的贡献很大,因此,被校方聘为校董(岭南大学是美国用庚子赔款在我国所开设的学校之一,该校校董多是美籍的)。马应彪先生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他知道孙中山先生一生最关注的是中国的农业问题,认为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以农立国,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农民,农业搞得好,农民生活才得到改善,但当时我国农业仍然很落后,不论是水稻、果木、畜牧各方面产量都很低。如水稻方面,每年“上四下六”就算是丰收年;果树方面,因管理不好,又没有认真改良品种,往往使一些著名水果如荔枝、龙眼、黄皮等,质量下降;畜牧方面如猪、鸡、牛、羊等,因为没有品种改良,比起欧美先进国家,更大为逊色。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就得要有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在农业上认真加以改良。因此,他和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先生(中山县小榄镇人、著名的教育家)主张在岭大开办农学院和农职班,但这一建议,受到美藉校董的极力反对。因为帝国主义者宣称,如果钟、马等人要办农学院,校董会就不负任何经济责任。怎知马应德先生和钟荣光校长排除阻力,下定决心,如校董会不出钱,他们就自行筹款。结果经过他们各方发动,终于筹得了经费,把农学院和农职班于二十世纪中叶开办起来,设有农田、园艺、畜牧等系。
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农职班为我国培训了一大批农业专门人才。钟荣光校长精明能干,深谋远虑。考虑到岭大的农田系比较薄弱,而中山大学农学院开展得比较好,且有水稻专家丁颖教授指导一切;而在园艺和畜牧方面,岭南农学院聘请了我国和欧美著名的园艺家和畜牧专家当教授,例如请了檀香山园艺专家Richard Lum(林金意)当教授;且有设备较为完善的畜牧场和园艺场,故条件比中山大学为好。据此,钟校长和中大校方洽谈,采用互相寄读的办法,即中大上农田课时,岭大的学生去中大听课和学习;而中大农学院的学生则可随时去岭大的畜牧场和园艺场参观、实习,并可提问题向教授询问,结果双方同意这个做法,这种取长补短双方交流经验的做法,对两校教学都带来便利。因此岭大农学院教学科研成果累累。农田方面,在水稻专家丁颖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出“中山一号”“青梗兰”东莞白”等优良品种,其中“中山一号”成绩尤为显著,它一造每亩可产五百至六百多斤;在园艺方面,培育出来的岭西木瓜,身长、无核、肉多,味美鲜甜,脍炙人口,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花卉方面,百花齐放,尤以大种菊花、水仙有独到之处;在畜牧方面,将我省出名的良种肉食鸡,如水东鸡、惠州鸡等,研究出“广东鸡”,这种鸡每头二、三斤重,肉嫩、骨软,为广东及各方人士所喜爱。在猪方面,引进了英国的约克种黑白猪,经改良后,饲养时间短,长膘快,每头在五百斤以上。再如引进来的荷兰奶牛,每头每天出奶量在八十磅以上。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了马应彪先生和钟荣光校长坚持开办农学院是正确的。至于毕业后的学生,除了一部分派去省农林局和国营农场任职,继续研究他们所学的专业外;其余的都派去我省各县做基层工作,他们在所属各县办了许多示范农场,推广良种,将这些科学知识传授给当地的农民,使他们大开眼界,这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马应彪先生决心在岭大开办农学院、农职班这件事来看,足见马先生眼光独到,关心祖国的爱国情怀。他努力继承孙中山先生未竟之志,对发展我国农业教育贡献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