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林宣 【文章来源】《中山文史》第51辑 【成文日期】1990-12-02 【点击率】915次 | |||
中山市荣誉市民、香港十大首富之一、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 郭氏的发迹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的成功,首先有赖于他稳健踏实、待人以诚、讲求信用的作风:其次是由于他的敏锐目光和独到的投资技巧,特别是他的“人弃我取”的战略,善于及时地把握每一稍纵即逝的机遇,从一个普通商人发展成为著名的“地产大王”。他拥有的资产总值达130亿港元,在香港富豪排名榜中,与包玉刚、郑裕彤三人并列第二位。新鸿基的地产市价总值仅次于长江实业。它在1972年上市时,市值仅得1.6亿元。今天它的总值近220亿元,膨胀达137倍。郭氏惊人的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郭得胜,祖籍中山石岐,1911年在澳门出生。但他是在中山故乡长大的,自幼在石岐私塾接受教育,达小学程度后随父亲经营商业,于石岐孙文西路开设“鸿昌号”零售及批发百货。由于他自幼经商,天资聪敏,记忆力强,又刻苦学习,故很快就已掌握生意窍门。日本侵华时,中山沦陷,他跟随父母逃难至香港。郭氏在乡间长大,不懂英语和普通话,只会操一口浓厚的石岐乡音。但由于他从低层做起,凭个人努力,特别是灵活的交际手腕,终于在香港闯出一条路来。1946年,他自立门户,在香港上环创办“鸿兴合记”商号,经营零售及批发工业原料、杂货,后改称“鸿昌”百货,专事洋货批发。他刻苦经营,每天一早开铺,并殷勤有礼地接待顾客,因而业务蒸蒸日上,所批发的洋货,除遍及国内各省之外,销售网点还远至东南亚,赢得了“洋杂大王”外号。 郭得胜事业的转捩点,却始于取得日本的YKK拉链的独家代理权。自50年代末以来,拉链服装时兴起来,拉链的应用大行其道,所有成衣及布袋,都以拉链取代原有的纽扣。在偶然的机会下,郭氏认识了日本YKK公司的要员。他们为郭的诚实作风所感动,遂将YKK在香港的经销权交与鸿昌独家代理。由于当时香港以制衣工业为主,对于拉链的需求急剧增长,而郭氏便利用自己多年来在洋杂生意中建下的批零网络,令拉链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地畅销。自60年代起,郭氏每年经营拉链的营业额即逾1000万元。与此同时,郭氏又代理台湾“良友牌”尼龙丝以及多家日本工厂生产的尼龙制品。这些产品,是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兴工业产品,它轻盈、美观及清洁卫生,代替了传统的咸水草及麻绳。因而,郭氏代理的尼龙产品,销量也是节节上升,在60年代,每月销量约10万磅,每年营业额逾1000万元。郭氏利润财富日增,开始成为港岛富豪。 郭氏瞅准机会独家经营几种产品畅销后,便足以令他飞黄腾达了。但是,使他真正富豪的,却是他的地产业。1958年,郭氏抓住香港地少人多,住房潜在需求大的机遇,成立一间专做地产生意的公司,开始进军地产建筑业,令旗下的生意多元化。他第一步,组织永业有限公司,经营拆楼,买小土盘建楼以及收购沙田酒店,为此而使他初步尝到了甜头。后来,郭氏明白到,今后如想在地产方面有大动作的话,就非要有庞大资金作后盾不可。1963年,他与两位朋友——冯景禧、李兆基合资组成新鸿基实业有限公司,大举进军地产市场。从这时起,这间公司为他日后成为香港十大富豪一份子奠定了巩固的基础。60年代,香港工业开始萌动,厂家对工业楼宇需求迫切。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的郭氏看准机会,大量兴建工业厂房,满足需求。于是新鸿基企业很快便在地产市场站稳了脚跟。及后,公司在全港率先推出分层出售和提供长年期的分期付款买楼服务,此举大受山寨式厂家的欢迎。他们宁愿买入工业大厦,也不愿在租约期满时因大幅度加租而令成本失去预算。新鸿基因此而一鸣惊人。郭、冯、李三人在地产界被冠以“三剑侠”的外号。以后几经动荡,新鸿基公司始终屹立不倒,成为首屈一指的地产公司,在一段时间里雄霸了香江工业楼宇的市场。 郭氏能在香港地产业获得成功,全凭他的目光如炬,在地产低潮时大胆地以低价吸入大量土地,等到地产市场复苏时以高价售出而获厚利。1965年,香港多家银行出现挤提,被迫紧缩信贷,致使物业价格大幅大降。1967年香港社会动荡,百业萧条,物业乏人问津。在这种环境下,新鸿基却坚信“否极泰来”的经济循环原则,采取“人弃我取”的投资策略,继续大量地吸纳土地,兴建楼宇,待价而沽。1968——1970年,香港工商业复苏,对楼宇需求逐渐增加,地产开始出现高潮,新鸿基的独到投资策略为公司带来极为可观的利润收益。 俗语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70年代中,“三剑侠”分道扬镳。冯景禧率先退出新鸿基公司成立“新鸿基证券”,操投资证券业。李兆基另创“恒基兆业”,仍然专事地产。郭得胜则将新鸿基实业公司易名为“新鸿基地产”,亲任董事长,直至去世。70年代中期,郭氏趁地产及股票投资热潮,将新鸿基地产上市,时适香港市民正陷入疯狂抢购股票风潮中,股价抢至令人吃惊的程度,恒生指数一日数涨。原本,新鸿基地产推出股票上市目的是集资一亿元,但疯狂的股民将十亿元现金寄去该公司,超过新发行股数银额的10倍。1967年,新鸿基地产的综合纯利已跃升至9000万元,以后三年,又进行了三级跳式投资跃升,资产剧增,经营继续上升,也逐渐发展为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公司,除经营地产外,还经营保险、财务、物业管理、投资控股、交通运输和建筑营造等业务。郭氏则赚取了巨额财富。 1987年末,香港发生股灾,经济陷入低潮。郭氏大量吸入拥有帝苑酒店全部股份及新城市广场50%股份的新堀市股份,次年又继续以低价作出全面收购,结果,后来物业价值大幅上扬,旅游业攀上高峰,新鸿基地产集团愈加发展和壮大。从鸿昌合记到新鸿基地产,从年纯利几十万元到年纯利近亿元,郭君创造了他那个时代的奇迹,亦为香港的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 郭得胜成为香江巨富之后,不忘家乡故十。80年代初,他捐资1000万港元在中山市区建设孙中山纪念堂一座。该堂座落于原石岐仁山广场,建筑宏伟壮观,占地二万多平方米,成为中山八大景点之一。华堂落成之口,郭氏曾亲临剪彩。他高兴地说:“孙中山是伟大人物,作为同乡,尽点绵力去宣扬他的革命精神,我感到好光荣。”他对家乡感情十分深厚,多次抽身返乡观光探亲。而每逢家乡领导及故旧到访,他都抽空款待,并十分健谈。来访者时能听到他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的话,例如:“新鸿基地产的方针,仍然是立足香港”、“无论从经济发展或历史的角度看,1997年后的香港都是一片光明”等等,十分鼓舞人心。人们称他为“香港大好友”。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饮早茶时,喜阅报纸新闻,以把握时代脉搏。他的座右铭是“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不断学习新事物,以追上潮流。” 近年,郭得胜已逐渐退居二线,将公司业务交给儿子们打理,但本人仍天天上班。公司运作活力刁;减。 郭得胜逝世后,由其子郭炳湘继任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郭炳江及郭炳联各任该公司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他们对香港地产充满信心。公司之业务政策保持不变,继续将主要投资集中于香港,在香港谋求更大的发展。今年11月30日,郭炳湘首次召开了股东大会。他指出,新鸿基是一间以香港为基地的公司,故对香港有前途的投资项目都会考虑;又由于香港地处珠江出海口,而珠江三角洲近年工业发展迅速,两地经济必将迅速发展。因而,新鸿基地产会在中小住宅和工业楼宇方面继续发展。 1990年12月2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