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文章来源】中山市五桂山办事信息网 【成文日期】2007-05-21 【点击率】2026次 | |||
库充村有座小山岗,高约三十余米,面积约二十亩,山正面有一座陈天觉夫妻合葬古墓,墓室正中碑刻宋进士朝议大夫天觉陈公及妻罗氏之墓,碑旁有联一对“英魂留库岭,伟绩镇香城”。墓前有块平地,竖立牌匾二块,左牌匾刻有陈天觉生平简介,右牌匾刻有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环境庄严、肃穆、简朴、幽静。 陈天觉(1087~1183年)名元英,字天觉,号香叟,祖籍南雄珠讥巷,迁居文顺乡仁山下(即石岐)。其父陈文龙,生三子,天觉居二,自幼好学,颇有文名,宋绍兴(1133年)中举人,绍兴八年试博学宏词科,特赐进士,授朝议大夫。因议论切直,得罪朝中显贵而被贬黜,后愤然归里,不复出仕,却乐于梓里任职。 据史实记载,宋朝时香山只是一个寨,大概在梁杞,徐九思第一次申请香山建县未果70年之后,南宋绍兴廿二年(1152年),香山镇寨官陈天觉与东莞县令姚孝资重新商议请求建县事,联名上书,经广州府向南宋朝廷上奏,终获诏准建立香山县,当时全县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人口约5至6万,属小县、下等县。建县后,陈天觉任第一任县令,首要任务是确定县治和建筑城府,经过多次勘察和比较,提出候选地有两处:一是平岚平原,则现在三乡一带;二是石岐平原,则现在石岐周围。平岚乡绅认为,平岚南临金斗湾,北靠五桂山,有如龙游大海之象,形胜地势堪称一流,是建治筑城的理想地段。石岐乡绅认为,石岐地势平坦,河涌交错,民居集中,农工兴旺,有七星伴月的风水宝地,是建治筑城的首选位置。两个地点基本条件不相伯仲,众说纷纭,各有道理,陈天觉明白石岐比平岚优越许多,石岐地处全县之中,县内公路四通八达,接近周边县市,有近程旱路直达广州省府,这是县治选址必须优先考虑的。而平岚地处县之南陲,有地区局限性,但身为县官,且家住石岐平原文顺乡仁厚里,实难恃强作口舌之争,只能暗中谋求智取,于是提出“兑秤两地之土,重者方可建城”。传说陈天觉暗地派人在仁山所取的泥土上掺入铁砂,一秤结果石岐土较三乡平岚土重,为此石岐有铁城之称,后来“炼铁和泥后兑”即“秤土”的故事传开,视作乡土逸事和美谈,津津乐道由此蔚然而成的和谐包容风尚一直传承至今。经过历史结论,证明陈天觉的县治选址是正确的。 选城址确定后,筹措建城为头顶大事,陈天觉聘用曲涌村梁溪甫父子五人,负起筑城建署的工程总责。经过二年紧张施工,一座簇新而壮伟的香山县城屹立在五桂山北麓,及岐江河蜿然绕之,为这个以花香著名,瑰丽而宁静的香山岛增添一座威武的城堡,好一处风水宝地。当时流传修南城门时,九曲河水湍急,屡建屡倒,工匠们一时无计可施,陈天觉于是将聚宝盆压下城墙基,才将南门建成,因此有方塔街的传说。关于陈天觉宝盆,民间有这样的流传,陈天觉在库充村坎水一带有良田千亩,经常下田巡视,察看工程水利和作物长势。有一天晚上作梦,遇见八仙前来乞求救助,天觉醒来时不得其解,照例到田垅间走走,迎面碰见一位捉田鸡的农夫,问收获如何,农地说一夜未见一只,临天亮却一窝捉了八只。陈天觉猛然想起昨夜的梦,可能这八只田鸡就是八仙的化身吧。立即请求农夫把田鸡全部卖向他,农夫本来捉田鸡去卖的,见有人买,何乐而不为。交易成功后,陈天觉拿着八只田鸡向坎水河放生,洗手准备要走,见上游漂来个盆子,样子极粗糙,看不起眼,陈天觉顺手把盆子推开,但盆子还是漂到面前,照此三四次,陈天觉想想反正捡回家喂鸭也好,于是拿回家叫雇工作喂鸭饲料盆,雇工在盆子里放进稻谷,鸭子食得饱饱的,但盆子稻谷依然是满满的,陈天觉见之责怪雇工放得太多,浪费饲料。谁知天天都是这样,陈天觉好生奇怪,盆子装谷可以出谷,假如装金岂不是能出金,拿来黄金一试,果然不久盆子生满金灿灿的黄金,分外耀眼。陈天觉喜不自禁,将宝盆收藏好好利用,以至富甲一方,把宝盆所生黄金释数献给县府作建城经费,毫不保留。当修建县城南门遇到为难时,百般无奈,众人献计说此地必有妖气,唯用宝盆方可劈邪,为早日修筑县诚,陈天觉义无反顾地拿起宝盆压在墙基下,终于达到目的。所以当时流传着一句“建成南门,失去宝盆”的童谣。县城建成后,全县庆祝,举邑欢腾,盛赞陈天觉为肇始立县及领导建城的第一功臣。 县城建成后第二年,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陈天觉推行礼治,鼓励百姓崇儒兴学,为邑中培育英才,陈天觉带头捐献粮谷千斛,带动全县豪绅殷户,募集资金创建学堂于县城东关,此乃香山首次设立学堂,名曰学宫,全县男女老少无不拥护。在治政方面,陈天觉认真奉行南宋朝廷的重农政策,根据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一)以农为本,大兴水利,全县兴起筑堰疏河,固垦防洪的热潮,使香山县不但能年年完成国家赋役任务和各项公益,呈现社会安定,民生渐丰,乡民爱乡,安土重迁的新气象。(二)扩展渔盐,地尽其利,推行“不限价”政策,使渔盐日渐活跃起来,中小渔盐业主和一家一户的渔业生产,各类集市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三)维护农民,扶植工商,陈天觉大力推行朝廷颁布的两项有利培养城乡生产力的政策,推动新生的经济苗子迅速成长,并朝着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第一项是坚定维护农民利益的政策,第二项是积极扶助自由工商业者的政策。使全县上下乡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昇平。至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陈天觉已达83岁高龄,精力渐衰,遂报往广州及朝廷,辞去县官职,卜居县城内仁山之下县署后侧之仁厚里,安度晚年。 陈天觉为了乡梓确实付出大半生的心血,立县前任香山镇寨官9年,立县后代县令17年,合共掌管香山政事26年,而且是在政绩卓著的情况下卸任的,全县乡亲父老莫不崇敬盛戴,口碑载道。陈天觉退休后,至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七月十四日去世,享年96年。其妻罗氏,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八月十六日去世,享年94岁,陈天觉儿子将陈天觉夫妻合葬于釜涌村后山,坐乙向辛兼展戍之原,坟墓修筑很有气派,后来陈天觉儿子也迁居釜涌(后改库充),子孙繁衍不断,中山陈姓达十万余众,据说多出其后,后人于每年清明节举族拜祭。历史上县府对陈天觉墓进行三次修葺,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并规定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数百年来,香山县民及其后代,一直在追思缅怀这位开县先贤和“民赖以安”的好县官——陈天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