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李正思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12 【点击率】2769次 | |||
2006年中,一个绕口而陌生的词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 [身边未留意的财产] 从事了三十多年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市文化局李正思副调研员,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指人们世代相承、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举例来说,一盆菊花是一件物质,但培育小榄菊花的特有工艺和习俗,如各种造型技术及由菊花衍生的诗词歌赋、饮食方法,就属“非物质文化”,那些东西如面临失传,就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 目前,中山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沙溪凉茶传统工艺、醉龙舞和南朗崖口飘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鹤舞、白口莲山歌、黄圃飘色、黄圃麒麟舞;另外,还有一批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等。 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祖祖辈辈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创造、积累而成,通过口传身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野。当我们一旦被提醒,方才发觉这是一批我们中山人特有的文化财产。 [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山有8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诞生了灿烂丰富的本土民间艺术。醉龙、飘色、鹤舞、凤舞、麒麟舞、菊艺、红木雕刻……这些都是中山人耳熟能详的艺术品种。它们成为了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 1987年以来,文化部在全国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的命名活动,中山一批艺术活跃的镇区先后被命名: 小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书画)”(2000年)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菊花)”(2004年) 沙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舞龙狮鹤凤)”(2000年) 大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红木雕刻)”(2003年) 坦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咸水歌)”(2008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05年授予黄圃为“中国(黄圃)飘色之乡”,广东省文化厅又授予南朗“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飘色)” 几百年来,这些在中山本土形成,并逐渐发展、兴盛的各类民间艺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衰退期之后,在盛世中开始重拾往昔的荣耀。 [项目与群体]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中山是一个历史文化沉积丰厚的地方,并且较早、较多地受到西洋外来文化的影响,因而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它的与众不同。如近代辈出的名人、华洋混杂的方言、中西融合的思想、古今延续的习俗。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大浪奔腾,荡涤了时代的糟粕,但稍不留意,亦会带走我们祖宗积聚的瑰宝,因此,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民间文化遗产,意识和方法是十分重要。 李正思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与确立,是相对一种习俗、一种技艺而言,它是指一个项目;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对这个项目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众中(如镇、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那里人们的普遍喜爱,这是传承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往往是一些没有文字记录的东西,靠的是口传身授。在长期的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工作中,李正思多次遇到这样的经历:如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位老人家会唱原生态的咸水歌,约好几天后去采访他,但等到这一天到这位老人家里时,迎接他们的却是老人故去的花圈。因此,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李正思,必须尽早抢救祖宗留下的濒危文化遗产。 能够获得国家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既是对主要源于当地、有传统和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门类的肯定,同时对这门艺术在当地的发展起到了更好的推动作用。 [传承与创新]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是挖掘与创新。李正思说,如对于中山咸水歌,我们的传承绝对不能将其录音放在档案室就了事,还必须要有人会唱,人们愿意听,它才真正存活在人们生活中。留存下来的许多东西都有旧时代的烙印,现代人并不一定会喜欢,要让它存活,就必须融入新时尚,在保留其传统的优秀特质的前提下,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将其传播开去。 李正思举例说,原生态的咸水歌是用疍家话唱的,不用说北方人听不懂,连中山人也不易明白,如有那么一句歌词说到篮球“场上换人”,中山人听到的却是“床上换人”,很容易引起歧义。如何将中山咸水歌传承下去,使人们爱唱爱听,不少音乐人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如有的作者将歌词换成普通话,保留其特有的音乐元素,引入现代配器;也有的作者坚持忠实于原生态,用方言来唱。 最近出版发行的一张岭南新民歌CD《咸水谣》就是吸收了咸水歌的元素,再加上时尚现代的手法创作的作品(词曲作者:郑集思、崔臻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音乐家徐东沛听后说:“如果说,世界在《茉莉花》中听到了中国,那么,我们就从《咸水谣》中听到了中山。” [民俗与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虚幻的,民间民俗文化也不一定是“老土”无趣的。2008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上演了一场中山民间艺术的“盛宴”,坦洲咸水歌、沙溪鹤舞、黄圃飘色、长洲醉龙……这些中山本土养育出来的众多民间艺术的精髓受到众多中外游客的喜爱,这些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已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也成为中山旅游观光中的节目亮点。 2004年小榄(甲申)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及2007年的第九届中国(中山小榄)菊花展览会均展出一千多个品种几十万盆菊花盆栽展品,吸引了好几百万的中外游客。 从1988年起,在中山历届慈善万人巡游活动中,各镇区的民间艺术队伍都自动请缨,纷纷加入巡游队列中,一些曾经在中山销声匿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这个平台上逐步得到了新生。 大涌红木雕刻技艺的发展,不仅保留了传统民间技艺,还推动了大涌红木家具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2000年,红木家具与其配套产业的销售收入就超过了10亿元,到2006年总产值达13.59亿元。 而中山著名的杏仁饼和黄圃腊味,则借助传统工艺,名扬海内外,为中山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山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各级政府的重视、热心人士的支持下,逐渐焕发生机,并闪耀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光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