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有声地情
【古村往事】大涌镇安堂村:十德传承 百岁流芳
【作者】梁玮 【文章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成文日期】2020-04-24 【点击率】1243次

安堂村,位于中山市大涌镇,世居村民主要为林姓。据安堂村《林氏族谱》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安堂先祖林玄兴从龙眼都林边塘村迁居于此,因村建于龙眼田边,且寓意兴旺发达,初名龙兴村。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新会大儒陈白沙游历到此,应村民求赐村名。陈白沙见村边“明堂浩广”,遂改村名为“安堂”,寓意村民生活安定。安堂村于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7年入选创建中山“新农村市级示范村”,成为当年6个市级美丽城乡精品村之一,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安堂村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村落结构,散发着明清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余韵。村中古建筑连片而建,现存600多座,多为灰砖木结构,雕工精细,从上空俯瞰古建筑群,鳞次栉比、古朴别致,仿若一幅浑然天成的写意画。村内有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

林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占地面积215平方米,为三间三进带左、右偏房,硬山顶,龙舟脊,素胎瓦当。安堂村独有的石板街祠堂文化是隆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极殿、武帝庙连体庙宇,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殿、庙天井有门相通,各建有重檐四角亭,亭顶有木雕金龙,并置花鸟松鹤木雕棚架。

 

 

百岁流芳牌坊,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因当年安堂自建村以来出现首位年过百岁的村民恭丕公,于是当地乡绅奏请府尹,转奏朝廷,获皇帝颁旨准建“百岁流芳”石牌坊褒扬百岁长寿者。

 

 

大觉古寺,又称独觉庵,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建为寺,重修时,香山县名书法家陈子清手书楹联:“角海慈云千顷阔,旗山法雨五香清”。

 

 

此外,安堂村还有石板街、迎龙里古闸门、广善医局旧址、米仓旧址等重要历史建筑。 

林氏宗祠正堂悬挂着一幅十德图,记载了安堂村先祖事迹以及“十德”修身警言。唐代林氏九牧衍派始祖林披,出身显赫官宦之家,先后娶夫人郑、陈、朱氏共生九子一女,此九子与一个女婿都高中科举,被誉为“九子十登科”。他们任官期间都十分贤明,具有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安堂村民以“十德图”典故为典范,代代相传以教导子孙后代为人处世之道。

 

 

“十德”家风的熏陶下,安堂村林氏族人屡出忠直正义之辈。清代有进士、贡生、监生以上者15人,民国时期任中山县长职务者3人。另有三元里抗英战将林福祥(18141864),中国提出收复被英军强占的香港岛的第一人;辛亥革命先驱林君复(18791942),孙中山曾为其题赠“毁家纾难,功成身退”的条幅;民国成立后首任香山县县长林寿图(生卒年不详);讨袁(世凯)伐龙(济光)勇士林警魂(1883—?),1912年孙中山曾为其颁委任状;抗日志士林伟干(19212002)等。1949年后,先后涌现出岭南派画家林介如(19051987)、林再圆(1950— ),地球物理学家林庆澜(生年不详),全国首届中华慈善家林东(1932— )等。

2017-2020年,大涌镇人民政府积极推进美丽城乡精品村建设,为安堂村规划出以“寻古安堂,筑梦隆都”为主题的设计方案,通过“一祠堂一故事一文化”的主题和以祠堂石板街建筑群为中心的“一纵两横十景”升级改造方案,升级改造双桂大街、百岁流芳牌坊、九龙门大道等路段沿线街道及其建筑,赓续安堂村美丽乡村的古韵古香。

 

 

本文内容来源及参考资料:

《中山村情》、《广东历史文化名村》、南方日报

 

上一篇: 中山市档案局首个微视频——征集孙中山先生档案史料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古村往事】东凤镇西罟步村:品西罟脆肉石硖龙眼 揽胜美丽水乡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