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92《中山报》复刊 在时代中前行
【作者】李文光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10 【点击率】2094次

1992828《中山报》在石岐孙文中路一间租借的旧教堂里创刊,严格来说应是复刊,因为中共中山县委1957年初已将《中山农民报》改名为《中山报》。今天,拥有《中山日报》、《中山商报》和中山网的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已成为与中山市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主流媒体之一。

[香山群舌]

在全国范围来说,报纸在中山的出现,并不算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香山旬报》创刊,这是当时香山最早的报纸。该报每旬一期,两开四版。1911年初易名为《香山循报》,并改为每周出版一期。该报以“消息灵通,取材富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勉,支持辛亥革命,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该报改为日报,并改名为《香山新报》。1912年又易名为《香山纯报》,直至1914年。当时,《香山纯报》是中山的主要报纸。

香山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是近代中国开放最早的地方之一,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香山先后出现过许多民办报纸,仅从数量上就可见当时各种思想的活跃。

清宣统二年(1910),有《铁城报》,翌年6月,又出现了《香山日报》。这两份在辛亥革命前夕所兴办的报纸曾风行一时。

辛亥革命后,1915年香山曾创办《香山仁言报》。19254月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后,该报曾先后改名为《大同报》和《中山仁言报》。这份报纸于1939年中山沦陷前夕停办,历时24年,是中山解放前报业史上办报时间最长的报纸。

民国期间中山还先后出现过《香山公报》、《新声报》、《铁声报》、《民报》、《商民公报》、《平民日报》、《商报》、《岐江晚报》、《大公日报》、《翌刊》、《民众报》、《求是报》、《正风日报》、《铁报》、《中华日报》等,各家报纸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支持着不同的政治人物。一时间,报纸笔枪舌战,好不热闹,但这些报刊因种种原因,所办时间都不长,有些甚至只办了几期就停刊了。

民国18(1929),国民党中山县党部曾创办名为《中山民国日报》的机关报,在中山沦陷期间停办,光复后又重新开张。民国33(1944)10月,中山行政督导处成立后,创办一份县级报纸《新中山报》,用四开纸两面油印共八版,但只出版了十期左右。

在解放前的中山历史上,除在全县公开发行的报纸之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有几份由中共地下组织出版的油印报纸。1942年创办的《民气》报,先在石岐近郊出版,后迁入五桂山区。这份油印报纸虽然印数不多,但由于立论正确,报导翔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人人争相传阅。1945年春,珠江纵队一支队出版了一份中共党委机关报《抗战报》,当年秋停刊。1949年初,革命根据地五桂山区又出版了一份《众报》,每期印三五百份,主要是宣传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的胜利消息,该报在中山全境解放后停刊。

1946年由中山海外华侨同志社向海内外发行了《中山侨报》,此报经常为海内外的侨胞寻找亲人及报道华侨音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年(1946),《扫荡报》出版,一年后改名为《建中日报》,直到中山解放后仍继续出版了一段时间,成为当时中山唯一一份能跨时期发行的报纸。

[以农为本]

1949年,珠江三角洲各县先后解放,翌年中共珠江地委在石岐创办了《珠江农民报》,发行至珠江专区所辖各县,其中在中山的发行量最多。1953年该报社随珠江地委迁至江门市。19563月,中共中山县委创办了《中山农民报》,这是中山解放后第一份县委机关报,初办时是四开两版的三日刊。

为何这两份早期的报纸都叫农民报,中山文化界的前辈,亦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报人李文光先生告诉我们,因为当时中山仍是农业县,农民占绝大部分。当时《中山农民报》就在县委内的一个小办公室内办公,全部人员只有6人。1957年,该报易名为《中山报》,并将四开改为对开,到1958年上半年又将三日刊改为双日刊。

19591月,中山、珠海、石岐三县市合并,《中山报》、《珠海报》、《石岐报》也随之宣布合并改名为《中山日报》。尽管当时报纸的发行量最高时已达2.2万多份,但报社只有15人,采编人员还不到一半,原因是当时的印刷技术很落后,还是靠“执字粒”制版。

[无纸焉有报]

当年的《中山日报》有四个版,而最受欢迎的是二、三版的镇区新闻和地方文化副刊。各镇区的通讯员投稿活跃。因当时的条件所限,为赶时效,报社专门配了一个专人和一条专线电话,用来负责接收和记录电话来稿。各镇区的通讯员拟好稿件后,通过电话逐字逐句读出来,报社的专人将稿记下,然后转交给编辑。一些热心的通讯员,高峰时一个月能发稿近三十篇。

报纸刊登的咸水歌、高棠歌很受农民喜爱,如有登出,报纸总被争着收藏,好作为日后对歌的资料。

尽管当时的《中山日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到1960年,印报纸的纸张却越来越难买到。报纸的纸张先是用黄色的牛皮纸代替,后来只好用浅蓝色的再造纸。这样的报纸,看久了,眼睛会发痛。到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报纸终因纸张缺乏而宣告停办。

[文学伊甸园]

1961年《中山日报》停办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山再没有本地的报纸。直到改革开放后,一份中山地方性文艺综合报——《香山报》于19845月创刊。

《香山报》的前身是《岐江文艺》,原是由石岐文化馆主办的一份文艺刊物,在50年代末以大型棚架上张贴的手抄报为主,也不定期地出版铅印小报,“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刊。1979年,《岐江文艺》得以公开恢复名誉,1984年,中山县改制为市(县级),市文化局决定将《岐江文艺》改办为《香山报》,取得了全国统一刊号而公开发行,于19846月出版了创刊号。时任文化局长的李文光先生至今仍记得他亲自撰稿写下的发刊词《让香山报香闻万里》。

早期的《香山报》为四开四版半月报,在广东省内公开发行,最高发行额为60万份,一般维持在35万份的发行水平。

《香山报》创办时社址为孙文中路196号(即现今的中山图片社),1984年底迁往孙文中路145号(即狮子街口)四楼办公。那里很快就成了当时中山青年文艺爱好者的伊甸园。这份报纸的最大特点是“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兼顾海外)”,以刊登报告文学、通讯报道和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为主,兼顾摄影、美术、歌曲作品,并设有“孙中山的家乡”、“中山风情”、“香山古今”、“八面人生”等专栏。

今天,中山不少饶有成就的文学人士,当年亦是出自《香山报》这个摇篮,那里是他们处女作的苗圃,是他们成长的园地。

《香山报》在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文艺繁荣方面做了不少切实的工作,如举办珠三角的诗书画联展、全市性的征文比赛,出版文学专集,举办文学讲座等。

2006年《香山报》因文化体制改革而停刊。

[平面媒体新时代]

时间到了90年代,中山市民又有了一份自己的报纸。1992828《中山报》创刊,报纸初期为周二刊。1996111,《中山报》改版为《中山日报》,这是中共中山市委机关报,是中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平面主流媒体。

2004828中山另一份市民报纸《中山商报创刊,份报纸融都市元素和商业元素于一体,丰富了市民的阅读选择。

另外,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新型媒体中山网,亦于200511月成为中山市唯一的门户网站,这是中山市委市政府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担负着整合网络资源、网络新闻传播,引导网络舆论等重要任务。由这三家媒体组成的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集团化管理,形成了采编、广告、印刷、发行等产、供、销一体的时代新型媒体。

 

 

上一篇: 1991中山图书馆新馆落成 书香文化的繁衍传承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93开心行动齐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