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李文光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10 【点击率】2094次 | |||
[香山群舌] 在全国范围来说,报纸在中山的出现,并不算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香山旬报》创刊,这是当时香山最早的报纸。该报每旬一期,两开四版。1911年初易名为《香山循报》,并改为每周出版一期。该报以“消息灵通,取材富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勉,支持辛亥革命,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该报改为日报,并改名为《香山新报》。1912年又易名为《香山纯报》,直至1914年。当时,《香山纯报》是中山的主要报纸。 香山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是近代中国开放最早的地方之一,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香山先后出现过许多民办报纸,仅从数量上就可见当时各种思想的活跃。 清宣统二年(1910年),有《铁城报》,翌年6月,又出现了《香山日报》。这两份在辛亥革命前夕所兴办的报纸曾风行一时。 辛亥革命后,1915年香山曾创办《香山仁言报》。1925年4月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后,该报曾先后改名为《大同报》和《中山仁言报》。这份报纸于1939年中山沦陷前夕停办,历时24年,是中山解放前报业史上办报时间最长的报纸。 民国期间中山还先后出现过《香山公报》、《新声报》、《铁声报》、《民报》、《商民公报》、《平民日报》、《商报》、《岐江晚报》、《大公日报》、《翌刊》、《民众报》、《求是报》、《正风日报》、《铁报》、《中华日报》等,各家报纸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支持着不同的政治人物。一时间,报纸笔枪舌战,好不热闹,但这些报刊因种种原因,所办时间都不长,有些甚至只办了几期就停刊了。 民国18年(1929年),国民党中山县党部曾创办名为《中山民国日报》的机关报,在中山沦陷期间停办,光复后又重新开张。民国33年(1944年)10月,中山行政督导处成立后,创办一份县级报纸《新中山报》,用四开纸两面油印共八版,但只出版了十期左右。 在解放前的中山历史上,除在全县公开发行的报纸之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还有几份由中共地下组织出版的油印报纸。1942年创办的《民气》报,先在石岐近郊出版,后迁入五桂山区。这份油印报纸虽然印数不多,但由于立论正确,报导翔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人人争相传阅。1945年春,珠江纵队一支队出版了一份中共党委机关报《抗战报》,当年秋停刊。1949年初,革命根据地五桂山区又出版了一份《众报》,每期印三五百份,主要是宣传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的胜利消息,该报在中山全境解放后停刊。 1946年由中山海外华侨同志社向海内外发行了《中山侨报》,此报经常为海内外的侨胞寻找亲人及报道华侨音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年(1946年),《扫荡报》出版,一年后改名为《建中日报》,直到中山解放后仍继续出版了一段时间,成为当时中山唯一一份能跨时期发行的报纸。 [以农为本] 1949年,珠江三角洲各县先后解放,翌年中共珠江地委在石岐创办了《珠江农民报》,发行至珠江专区所辖各县,其中在中山的发行量最多。1953年该报社随珠江地委迁至江门市。1956年3月,中共中山县委创办了《中山农民报》,这是中山解放后第一份县委机关报,初办时是四开两版的三日刊。 为何这两份早期的报纸都叫农民报,中山文化界的前辈,亦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报人 1959年1月,中山、珠海、石岐三县市合并,《中山报》、《珠海报》、《石岐报》也随之宣布合并改名为《中山日报》。尽管当时报纸的发行量最高时已达2.2万多份,但报社只有15人,采编人员还不到一半,原因是当时的印刷技术很落后,还是靠“执字粒”制版。 [无纸焉有报] 当年的《中山日报》有四个版,而最受欢迎的是二、三版的镇区新闻和地方文化副刊。各镇区的通讯员投稿活跃。因当时的条件所限,为赶时效,报社专门配了一个专人和一条专线电话,用来负责接收和记录电话来稿。各镇区的通讯员拟好稿件后,通过电话逐字逐句读出来,报社的专人将稿记下,然后转交给编辑。一些热心的通讯员,高峰时一个月能发稿近三十篇。 报纸刊登的咸水歌、高棠歌很受农民喜爱,如有登出,报纸总被争着收藏,好作为日后对歌的资料。 尽管当时的《中山日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到1960年,印报纸的纸张却越来越难买到。报纸的纸张先是用黄色的牛皮纸代替,后来只好用浅蓝色的再造纸。这样的报纸,看久了,眼睛会发痛。到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报纸终因纸张缺乏而宣告停办。 [文学伊甸园] 在1961年《中山日报》停办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山再没有本地的报纸。直到改革开放后,一份中山地方性文艺综合报——《香山报》于1984年5月创刊。 《香山报》的前身是《岐江文艺》,原是由石岐文化馆主办的一份文艺刊物,在50年代末以大型棚架上张贴的手抄报为主,也不定期地出版铅印小报,“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刊。1979年,《岐江文艺》得以公开恢复名誉,1984年,中山县改制为市(县级),市文化局决定将《岐江文艺》改办为《香山报》,取得了全国统一刊号而公开发行,于1984年6月出版了创刊号。时任文化局长的 早期的《香山报》为四开四版半月报,在广东省内公开发行,最高发行额为60万份,一般维持在3~5万份的发行水平。 《香山报》创办时社址为孙文中路196号(即现今的中山图片社),1984年底迁往孙文中路145号(即狮子街口)四楼办公。那里很快就成了当时中山青年文艺爱好者的伊甸园。这份报纸的最大特点是“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兼顾海外)”,以刊登报告文学、通讯报道和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为主,兼顾摄影、美术、歌曲作品,并设有“孙中山的家乡”、“中山风情”、“香山古今”、“八面人生”等专栏。 今天,中山不少饶有成就的文学人士,当年亦是出自《香山报》这个摇篮,那里是他们处女作的苗圃,是他们成长的园地。 《香山报》在开展文化交流、促进文艺繁荣方面做了不少切实的工作,如举办珠三角的诗书画联展、全市性的征文比赛,出版文学专集,举办文学讲座等。 2006年《香山报》因文化体制改革而停刊。 [平面媒体新时代] 时间到了90年代,中山市民又有了一份自己的报纸。 另外,带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新型媒体中山网,亦于2005年11月成为中山市唯一的门户网站,这是中山市委市政府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担负着整合网络资源、网络新闻传播,引导网络舆论等重要任务。由这三家媒体组成的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集团化管理,形成了采编、广告、印刷、发行等产、供、销一体的时代新型媒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