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康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10-06 【点击率】151次

 


 

  郑景康(1904—1978),字润鑫,香山县三乡(今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人,维新思想家郑观应第四儿子。国内知名摄影师。1920年上海南洋大学附属中学毕业。1923年父亲去世次年,离开父亲送其入读的上海青年会商业专科学校,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摄影。1929年在上海柯达公司服务处工作,从此成为专业摄影工作者。1930年春,变卖父亲遗产从上海到香港开设景康摄影室,专门从事人像摄影。1932年回内地,走遍广东、上海、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拍摄不少照片,1934年11月在北平举办首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35年举办18人参加的北平联合摄影作品展览,其作品100余幅,占总数50%,其中《残废者之挣扎》、《臂助》、《乐天》等,被摄影界称赞为“对于取光、布局极度有心得,尤以取材之佳极为可贵,可称绝作、非凡品”。1938年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深入现场,冒险拍摄一批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和反映抗日救亡活动的照片。1939年在重庆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1940年12月由周恩来和叶剑英介绍,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和联政宣传部任记者、摄影师。1942年在延安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时为总政宣传部长萧向荣为摄影展览题名《抗日初期的一角》。1944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其拍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神采奕奕第一张标准像。1945年拍摄毛泽东从延安机场乘飞机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在登上飞机时挥手依依告别镜头。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拍摄许多照片,这些照片和反映解放区革命斗争、军队大生产运动的《陕北与江南》、《南泥湾之秋》、《开荒》等照片,都成为珍贵历史文献。1946年跟随胡耀邦赴解放战争前线,在《晋察冀画报社》、《山东画报》、《东北画报》多家画报社担任领导和摄影采访、培训人才等工作。1948年10月19日拍摄照片《郑洞国到哈尔滨车站》,成为一幅举国闻名照片,照片公之于众,证实率军投诚的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健在,揭穿当时蒋介石捏造郑洞国“杀身成仁”谎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他在延安拍摄的首张毛泽东标准相成为天安门悬挂第一幅毛泽东画像蓝本。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闻摄影局研究室主任、新华社特派记者、研究员、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创作辅导部主任。1957年,在北京举办个人摄影展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举办的首个个人摄影作品展览。1964年又一次为毛泽东主席拍摄悬挂于天安门城楼的标准照。1978年8月23日在北京去世。

 

上一篇: 罗若愚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李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