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举赞、方逸侣父子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2 【点击率】558次


  方举赞(1820—1906),香山县南蓢(今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人。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早年在上海打铁坊当学徒,满师后流动打铁谋生,并往返上海、广东之间贩卖杂货。1866年与老家也是左步村的孙英德合资300元,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两人通力合作,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先行者。发昌机器厂初为铁业手工作坊,专为“老船坞”配制船用零件。1869年,以200银元购置2台车床,增加工人至10余人,不久增置蒸汽动力设备,修造小火轮和机床,为中国首家民族资本工业企业。1873年该厂易名发昌铜铁机器车房,专造大小火轮船机器,兼造车床和汽锤,担当“机器母厂”的角色,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民间民族机械制造企业。至19世纪80年代发昌厂发展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1879年,告老还乡由儿子方逸侣(1856—1930)接替经营。此后,发昌厂发展迅速,1884年经营业务有铜铁翻砂(铸造)、铁工、订制锅炉引擎、炮架、机器修配制造,包括出售自制大小火轮、车床、汽锤等。1887年发昌厂为清政府黄河治理工程成功制造一条平底双暗轮机器刷沙挖泥船,名为“泰通号”,长70尺,宽15尺,1小时可行驶15公里。1890年发昌厂占地3亩,前店后厂,扩为翻砂、制模等5个车间,有“水汀炉子间”供应机器动力、车床10余台、牛头刨床2台、钻床3台等,雇工300余人,成为一家颇具规模的近代机器工厂。除机器厂外,还设有相当规模的船厂和三开间门面的发昌五金店,业务广泛。1893年,发昌厂制造的“汉阳号”轮船售给朝鲜华侨商人,航行于济物浦(今仁川)与汉城(今韩国首尔)之间。正当发昌厂技术日渐成熟时,英商耶松祥生船厂着手大量兼并上海外资船厂,几乎垄断当时整个上海的船舶工业。在残酷的商战中仅存的发昌厂,终因资金微薄,又无自己的船坞,难以竞争。甲午战争后,在与耶松船厂的竞争中,发昌厂连年亏损,工人减至60余人,难以维持。1899年不得不交由耶松船厂租办。1900年,方逸侣被迫以4万元低价把工厂全部卖给耶松,只保留发昌五金店。发昌厂被吞并后,方逸侣出任德商禅臣洋行买办,1905年起任江南制造总局委员。1906年方举赞去世,同年发昌五金店关门停业,盛极一时、历时40年的发昌号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发昌厂的旧址是今上海东大名路南端上海远洋运输公司。1930年方逸侣在上海去世。

 

上一篇: 程奎光 【关闭窗口】 下一篇: 刘宗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