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淡然(1911—1997),女,香山县石岐(今中山市石岐区)人,出生于香山县张家边(今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濠头乡。乳名淑淑,小字秋云。画家。父亲郑彦闻是热心乡梓文化的开明士绅,任中山县参议,创办中山最早的天外天影画院、西洲游泳场和在中山存在历史最长的民办报纸《仁言报》(1915—1939年)。母亲杜慧剑出身城郊张溪村农家,在丈夫的支持下就读广州师范,毕业后在石岐创办一家幼儿园和当时中山第一家女子职业学校,任校长。叔父郑哲园在清末曾与刘师复等在邑中倡言革命,在民国初期出任广东革命政府的省府秘书,是知名诗人和老报人。淡然出身新派家庭,从小对艺术十分向往。7岁起,父亲让其随梁云樵学绘画,随叔父郑哲园习诗填词。3年后拜师中山一代名画家李鹿门、李君彝父子。14岁成为中山艺林中的活跃人物,与女伴成立艺游画社,出版个人第一本诗集《秋云小阁诗草》。画作在檀香山、菲律宾等地深受华侨欢迎,将卖画所得尽交老师,代老师在中山师范上美术课,年仅16岁便承担起为病重的老师筹集医药费的责任。1924年到广州拜岭南派大师高剑父为师,受器重。勤奋好学,在广州,上午到春睡画院学画,下午到广州市美术学校任教,晚上到国民大学进修。30—40年代是其创作旺盛期,完成代表作《蛇瓜》、《踏雪鸿泥》、《晨》,参加广州、南京、上海、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的多次画展,国画《鸽》送莫斯科参加中国美术展览,与张坤仪、伍佩荣并称岭南派三女杰。抗日战争期间,到澳门避乱,抗战胜利后返回广州在南中国画学校任教,1949年因侍奉卧病母亲而返家乡中山。其后封笔30年,直到70年代末才重拿画笔。任中山市政协委员、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95年4月,应邀赴澳门举办《郑淡然花卉画展》。1997年,4月应邀在广州美术馆举办一生中最后一次画展,12月23日因脑出血在石岐病逝。著作有《郑淡然画集》和美术论文《沉雄奇伟与清淡朴实——剑父师艺术风格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