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3 【点击率】824次 | |||
1992年,根据《中山市医院分级管理与医院评审实施方案》,系统整改医院管理,评定医院等级,实行分级管理。1993年,市中医院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成为全省首批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全国示范中医院分级管理试点;1995年,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同年,小榄人民医院、陈星海医院和黄圃镇人民医院3家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三乡、坦洲、东凤、阜沙、三角、民众、南朗、沙溪、大涌、古镇、板芙、东升、火炬开发区、神湾、横栏、港口、南区、苏华赞医院等18家医院成为一级甲等医院。1996年起,卫生部暂停医院分级评审工作,至2005年底尚未恢复。 一、三甲医院简介 1979年建成日均承受1000—1500人就诊的门诊大楼,当年门诊量3l万人次,住院病人5901人次,外科手术347l台次。1984年,门诊量40.5万人次,出院病人9339人次。2000年门诊量100万人次,出院病人1.7万人次,手术近1万台次。2005年门诊量162万人次,出院病人4.2万人次,住院手术2.5万台次。 2005年,医院占地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编制床位900张,33个临床科室,55个专科门诊。其中,心血管、重症医学、肿瘤综合防治、微创伤治疗、器官移植、妇科等专科为重点专科。并设有血液净化中心、康体保健中心、微创伤治疗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生殖医学科研中心、眼科医疗中心、口腔医疗中心,拥有三角分院、东区分院、莲峰门诊部、口腔第三门诊部、针灸及物理治疗中心5个分部。中山市急救中心、中山市肿瘤研究所、中山市临床医学研究所、中山市结核病防治所均设于该院。 中山市中医院 1957年3月在石岐悦来上街2号和晋元坊8号开办。原称中山县中医院,1984年改称今名。现址位于中山市悦来南路南安路2号,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1991年6月成为国家示范中医医院,1993年成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广东省振兴中医先进单位、广东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成为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1998年成为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 1979年门诊量30.6万人次。1983年3月,位于林屋巷的新住院部落成使用,调整门诊部布局,全院总占地面积2626平方米,建筑面积5435平方米,其中留医部2400平方米。1985年门诊量40.5万人次。1991年6月,位于悦来南路的新院7621平方米的5层综合大楼和其他辅助用房落成启用,至2000年,成为一所颇具规模的综合性中医院。设有院办公室、政工办、医教科、护理部、科研科、信息科、财务科、设备科、总务科、保卫科10个职能部门,下设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药剂科、供应室。配有全身CT、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体外震波碎石、动态心电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带电视X线机等现代化医疗设备。2000年门诊量76.6万人次,出院病人5756人次,手术2907台次,建筑面积32557平方米,占地面积33333.3平方米。2005年门诊量111.39万人次,出院病人1.6万人次,手术8356台次,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占地面积38358.95平方米。市中医院的骨科在群众中享有盛誉,蛇伤、康复方面都有较好疗效。 至2005年底前,已购置5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有16层螺旋CT、数字X线机(CR)、中央监护仪等。2002年9月引进1200mA数字血管减影系统,开展各种心血管介入手术,2005年4月引进磁共振成像系统,提高医院各科的诊治水平。 二、二甲医院简介 中山市陈星海医院 前身是小榄镇卫生院(1961年9月由廻栏诊所更名),1980年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84年由旅港乡亲陈星海等捐资扩建并更今名。现址位于中山市小榄镇下基路133号,是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广东医学院、广州医学院、广东药学院、暨大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等10所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2000年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2005年,门诊量68.6万人次,出院病人21740人次,手术8702台次。 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 始建于1951年。现址位于中山市黄圃镇龙安街32号,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国家级爱婴医院和暨南大学教学医院。1980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2000年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2005年,医院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60张,年门诊病人39.4万人次,出院病人10383人次,手术4073台次。 三、其他市属医疗卫生单位简介 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其前身是位于石岐梅基街成立于1956年8月4日的中山县防疫站。“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1969年恢复,定址于唐屋巷38号。1981年9月,石岐卫生防疫组重组为石岐镇卫生防疫站。1984年6月县、镇两站再次合并。1985年改称中山市防疫站,升格为科级单位。1999年6月,分离卫生监督和卫生行政执法工作给市卫生监督所。2001年4月,中山市防疫站、市结核病防治所、市皮肤病防治所合并成立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中山市卫生检验中心牌),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运作;定址于孙文中路91号,占地面积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3976平方米,为副处级事业单位。 中山市卫生监督所 1997年2月成立,1998年4月在原市政府监察局举报中心内挂牌运行,建筑面积83平方米,是全省第一个卫生监督所。现址位于中山市孙文中路91号后座。成立时有在职人员6人,1999年1月,在职人员9人,迁至中山市孙文中路91号后座一楼(即市卫生局办公楼一楼)。2001年3月,核定事业编制20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2年1月,市卫生监督所办公楼建成并投入使用,4月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2002年11月,事业编制40名,增设小榄、三乡、火炬开发区三个卫生监督分所,分别负责辖区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2003年8月,升格为副处级单位,事业编制50名,2005年事业编制增至58名。2004年,将保健品、化妆品行政执法职能划归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山市埠湖医院 1958年,环城古香林寺的精神病人收容所迁往南朗镇,1980年更名为中山县埠湖医院。总院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田边正街80号,是一家精神病学鉴定医院。设2个门诊部。医院占地面积1.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编制病床300张,职工132人,其中医务人员78人。2005年平均日门诊量约138人次,年住院病人935人次。 中山市卫生学校 创建于1970年3月,是一所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位于中山市莲塘路良朋里。1977年与佛山地区卫生学校联合办学,承担培养3年制中专中医士和护理专业的学历教育。1985年5月转为成人中专,更名为中山市职工卫生中等专业学校。隶属中山市卫生局,主要培养中山市及邻近县市卫生系统在职人员,包括3年制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1992年5月更今名,属普通中专学校建制(副处级)。2002年与广东药学院联合办学,成立广东药学院中山教学部。2004年7月中山市卫生学校停止招生,房产及所属各类人员由中山市人民医院接管。 中山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成立于1992年,位于中山市城桂路博爱医院医技楼四楼。负责全市血源的统一管理、统一采血、统一供血,指导医院血库业务及临床合理用血。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山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自愿无偿献血能100%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全市成分输血比例达到99%以上;2004年建立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2005年采血总量6875.3升,献血3.44万人次。 中山市大茅医院 大茅医院前身是1957年8月成立的中山县大茅麻风村。1962年改称中山县大茅医院,1984年称今名。随着病人不断痊愈出院,医院逐步由收容治疗过渡到康复服务。自1982年起,未再收治新麻风病患者。2005年,该院建有住房24间和医务室,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康复病人71人全部治愈,但均因不能融入社会等个人原因,选择定居院内继续康复,大多数能生活自理和从事一般劳动。 中山市皮肤病防治所 前身是1956年在石岐孙文中路成立的中山县麻风病防治站,1959年改称皮肤病防治站。1984年改称中山市慢性病防治站。1989年更今名,同年5月,新建面积931平方米的楼房投入使用,人员增至26人。是一家集皮肤性病诊治、预防、督导管理、疫情监测控制与报告、健康宣传教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疗卫生机构。是广东医学院皮肤性病专业硕士生教学和科研基地、广东省老教授协会医学专家委员会皮肤性病研究会所在地、中山市性病防治中心。1997年,中山市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国家标准达标。2000年建筑面积963平方米,门诊量7.21万人次。2001年4月,市皮肤病防治所归属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 中山市结核病防治所 1978年从中山县慢性病防治站分出成立,所址在良朋里19号。主要负责为结核病人群抽样调查、卡介苗接种、结核病防治及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等。至1993年,全所占地面积334平方米,建筑面积498平方米,设8个科室,18名工作人员。2000年建筑面积963平方米。1993—2001年,以世界银行贷款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加强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建设,采用发现和彻底治疗传染源——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的综合性现代结核病防治措施,减少结核病感染和发病人数。2002—2005年共免费检查肺结核疑似病人约2.3万人、发现初治涂阳结核病人2380例;涂阳肺结核病人平均治愈率为93.1%。 中山市肿瘤研究所 前身是1970年9月成立的中山县肿瘤防治研究队。1978年1月,在人民医院内以该队为基础成立中山县肿瘤研究所。1982年,并入县人民医院,作为该院的1个科室管理。1984年更今名,成为中山一个专业性的肿瘤防治机构。主要任务是防治以鼻咽癌为重点的恶性肿瘤,运用恶性肿瘤的三级防治网,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5年生存率,连续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计划的鼻咽癌攻关课题研究,理清中山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规律和癌症分布特点,具有自选及完成国家科研专题、省级课题的能力和相应技术水平。2003年12月,该所发现1例罕见的涉及4条染色体异常的复杂核型,经鉴定为世界首报核型。 四、民营医疗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2001年推进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相结合,实行人员、工资、财务、业务及药品统一管理的模式,完成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初步界定工作,公布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名单分别为117家和24家。2005年,全市民营医疗机构(含医院、门诊部、诊所等)87个,其中有郭门照骨科医院、和平中医院2家专科医院。 广济医院,地处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区),毗邻顺德容桂镇,位于105国道与南三公路交会点。于1998年1月10日建院开诊,其前身是中山市南头镇卫生院,医院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有楼房14栋,其中医用面积15699平方米,生活用房7504平方米,注册资金8100万元。住院部设计床位200张,开设床位139张,分设4个病区,有员工187人,是广东省第一家镇级股份制综合医院。 2005年,市、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基本健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29个,农村卫生站362个,形成较合理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2005年中山市市属及镇(区)医院情况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