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4 【点击率】547次


一、办学规模与布局调整
  办学规模 1978年起,小学教育快速发展,普及程度不断提高。1982年经佛山地区检查验收,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共有小学412所,在校小学生129471人,入学率、年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非正常流动率和留级率“六个硬指标”均达到广东省普及小学教育的要求,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后,高水平、高质量做好巩固提高工作。至200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为100%;校舍建设优质化,设施设备不断完善,逐步实现校园现代化、信息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至2005年,全市小学调整到230所,设4753个班,在校学生22612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为100%。

  调整学校布局 1993年前撤销学生200人以下的“麻雀”学校,将规模较小的学校与邻校合并,学校办学规模不少于12个班。2003年,完成第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87所学校,当年全市小学有281所。同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意见》,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2005年,将小学调整到230所,比1998年减少138所,比2003年减少51所,办学规模和布局基本满足教育需求,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

二、教学改革
  1984年,在沙溪龙瑞小学一年级开展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书”的教学试验,逐步在全县展开教改试验,在各镇(区)学校均设有试验点。1998年,在全市推广石岐中心小学开展的小学语文“四结合”(计算机与语文识字、阅读、写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试验。2001年,全市各校坚持落实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使用经国家义务教育教材委员审查的江苏版教材,配备教案和考核记载,开展精品课程研究,致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发表不同见解,发展学生的智力。

  各学校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展特长,发展学生个性,逐步形成各学校的特色。如石岐中心小学开展的科技活动、市实验小学开展的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三棋”活动、杨仙逸小学开展的艺术教育、高家基小学开展的乒乓球活动等。中山市小学逐步形成信息教育和英语教育两大特色。1998年,中山提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要求,各校执行教师要准时下课、不拖堂;对学生作业量控制在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作业量不超过60分钟。

三、创建省、市等级学校
  1989年下半年,市教委在全市学校开展创“四优”(优质教学、优良校风、优美校园、优化管理)活动。1990年首批获得创“四优”达标学校的有石岐中心小学、石岐实验小学等12所学校。

  1994年起,学校创“四优”活动与省要求开展等级学校评估活动相接轨,分批办好示范性中小学。当年石岐中心小学、石岐实验小学、小榄滘口小学等3所成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小学。黄圃镇新地小学、沙溪龙瑞小学、开发区张家边小学、石岐杨仙逸小学、坦洲林东小学等相继成为省一级小学。2005年,全市230所小学中有等级学校125所,其中省一级27所,市一级6所,市规范小学2所,等级学校数超过53%。

1979—2005年中山县、市小学情况统计表

表25-1-2
年度 学校(所) 班数(个) 学生(人) 毕业生(人) 教职员工数(人)
合计 其中专任教师
1979 409 3627 134783 19651 5273 4359
1980 406 2581 134108 20321 5388 4472
1981 414 3554 132796 21102 5300 4400
1982 412 3503 129471 22407 5257 4383
1983 413 3372 122046 24996 5057 4160
1984 415 3369 119083 19287 5062 4186
1985 412 3329 116877 19842 5053 4202
1986 409 3368 119459 16512 5183 4179
1987 406 3491 124749 14579 5298 4290
1988 408 3460 123999 20397 5368 4387
1989 408 3444 123845 18552 5284 4412
1990 403 3428 125652 17125 5309 4440
1991 397 3438 128660 19712 5486 4590
1992 391 3452 131591 19750 5667 4781
1993 388 3516 136864 19969 5859 4975
1994 389 3631 144470 20429 6182 5277
1995 388 3142 152400 19798 6436 5502
1996 389 3859 160420 20496 6673 5710
1997 387 3964 167794 21876 6857 5981
1998 368 3968 172751 23498 6996 6059
1999 353 3950 173218 26154 6583 5616
2000 347 3936 175123 29078 6736 5713
2001 333 3992 177499 30170 7078 5893
2002 290 4058 182298 31742 7262 6151
2003 281 4152 192052 31890 7925 6620
2004 266 4419 208727 32603 8812 7354
2005 230 4753 226120 35310 9993 8216

四、特殊教育
  1984年,市教育局在石岐东门小学附设了1个弱智儿童特教班,学生12人。1989年中山市把做好残疾儿童教育作为普及教育的重要内容,安排有学习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就近随班就读。11月,市红十字会和市教委联合在石岐方塔街开办石岐启智学校,1992年底迁至龙母庙街,2003年,迁到东区沙岗孙文公园侧,更名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占地3.33万平方米,基建投资3000万元,2005年有学生130人,教职工45名。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市属学校,为适龄特殊青少年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1989—2005年,开设20个教学班,有500名残障学生毕业,平均每年毕业31人。经该校培养的残障学生自理能力达80%,社会就业率达5%,实现自食其力,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1998年,在小榄镇开办听觉障碍、智能障碍的少年儿童设立的小榄特殊教育学校,成为全国首个镇级民办特殊教育学校。(详见第十八篇第二章第九节《中山市残疾人联合会》)

  2005年,全市适龄入学残疾儿童933人,入学就读920人,入学率98.61%。

五、小学选介
  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1941年6月开办,为六年制公立学校,中山市直属学校。初名石岐镇立第一小学,后易名为中山县县立第二小学、石岐中区中心小学、石岐中区小学、石岐朝阳小学,1984年改今名。原址位于石岐七仙街6号,1999年由市政府和教育局投资在东区东文路2号兴建新校,于2000年9月启用。2005年有36个教学班,学生1800多人,专任教师86人。省特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36人。

  新校区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办公区、教学区和生活区既连通又互不干扰。建有36个标准教室、5个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综合电教室、音乐室、自然实验室、会议室,美术室、家政教育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心理咨询中心、体育馆及可容纳1000人就餐的餐厅等46个专用室。室外建有塑胶跑道的运动场、1个少年足球场、4个篮球场、1个游泳池,2个快乐体育场地。建有以千兆光纤为主干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延伸多媒体教学网络到各场室。

  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成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2004年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示范学校、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中山市文明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山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等。校少先队大队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

  中山市实验小学 1957年开办,原址在石岐太平路志宏街8号,原名中山师范附小,后改名中山市实验小学。1997年迁址石岐区东盛花园32号,占地64亩,2005年有43个教学班,学生2300人,教职工150人。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1年9月,改办学体制为国有民办学校。

  1998年和2004年学校2次荣获全国红旗大队称号,被评为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先进集体和广东省第二课堂活动先进单位,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全国15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全国国际象棋传统项目学校,同年被评为普及计算机教育先进单位;200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成果突出学校。2004年8月17日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

  杨仙逸小学 位于石岐区岐关西路,1925年开办,为纪念“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将军而命名。1989年秋复办,1997年被评为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化学校,2005年被评为中山市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

  占地面积15250平方米,建筑面积7420平方米。2005年,有学生1400人,教职工66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46人,全部教师学历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全部达标。2004年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研究会“德育实验学校”及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课题“优质教学研究实验基地”。

  永宁中心小学 位于小榄镇永宁北村大街113号。前身为大榄永宁小学堂,后易名为中山县第三区永宁小学校、永宁乡中心国民学校、小榄公社中心小学(中山县重点小学)等,1987年定今名,1999年成为中山市一级学校,2003年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该校作为小榄镇小学语文教研的中心学校,教改工作引领全镇小学语文教学,形成学科品牌。1998—2005年,承担并完成多个国家、省市级实验课题,1998年成为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珠三角教育现代化试点学校。2002年,《社区教育育人模式》、《课堂教学的“一二四五”做法》及《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等科研课题通过省市课题鉴定和省市镇的奖励。2003年,重点开展中山市普教系统十五规划课题研究型、创新型师资培养研究,大胆探索以构建良性的教师竞争机制为核心、以学校教学导师、明星教师运行机制为主渠道的培养方法,获得广东省2005年教育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1983年乡人麦克贞捐巨资重建学校。2005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建有5000平方米球类、田径、愉快体育等运动场地。室场建设规模符合省定标准,设有36个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阅览室、生态模拟室、电教主控室、电视广播室、计算机室等50个专用活动室场。

  2005年学校有教学班32个,学生1679人,在编教职工77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0人,一级教师34人。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市优秀教师、教坛新秀22人,镇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能手35人。

  石岐高家基小学 1906年开办,位于在石岐花王巷(太平路474、476、478号),1985年恢复高家基小学校名。占地面积5333平方米,设有乒乓球训练馆、电教室、音乐室、舞蹈室、语音室、美术室、队室、会议室等和一个绿树成荫的运动场。2005年在校学生770人,教职工33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20人,中专8人。

  注重打造学校特色,形成乒乓球运动的学校品牌,从1982年起被省教厅、省体委命名为广东省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成为省一级儿童乒乓球训练基地,培养出以世界冠军江嘉良为代表的大批杰出校友,为国家队、解放军队、广东省队输送超40名乒坛健将。校乒乓球队参加中山市组织的20多届容国团杯小学生乒乓球赛、市“容国团杯”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几乎囊括所有的团体总分冠军。

  大涌旗北小学 位于大涌镇西北部。校占地6.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是一所现代化花园式学校。2005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2005年由原青岗小学、叠石小学、起凤环小学合并而成。2005年,有教学班19个,在校学生831人;专业教师3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4人。校内设施完善,拥有计算机室、电教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科技室等22个功能室。

  中港英文学校小学部 1996年开办,是中山市第一所民办双语学校。位于中山市石岐区东明花园东顺街33号。2003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占地1.2万平方米,实现校园网络化,每个教室均可进行多媒体教学。配备计算机室2间,计算机150台,英语情景室5个,图书馆藏书1.5万册,按标准配备电子阅览室、师生阅读室,实物投影仪及完善的广播网络,多功能体育馆、礼堂,标准的篮球场、游泳池和多功能运动场。2005年有24个教学班,学生700人,学生除来自本市及周边地区外,50%以上学生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哥斯达黎加、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学生平均约30人。学生就读方式灵活,有走读和住宿2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安全的校车服务及一日三餐和下午奶与夜宵。

  2005年,有教师48人,外籍教师7人,住宿部教师7人,教师学历100%达标,其中本科学历占全校教师的31%,小学高级教师13人。
 

上一篇: 第二节 幼儿教育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四节 中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