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机构
1985年4月,成立以简冠筹为主任的首届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设委员26人,下设办公室(简称市志办),为科局级单位,负责全市地方志的组织、编纂、指导和协调等工作,由市委办公室代管,编制4人(1996年增加至6人);1990年6月转由市政府办公室代管。2002年,机构改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更名为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简称市方志办)。
二、编修《中山市志》
1986年,中山市开始组织编修首部《中山市志》。采取先编写各专业志,后编写市志的方式。1月,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审查通过《编写中山市志工作方案(草案)》、《中山市地方志编目(讨论稿)》等文件,并明确各专业志编写任务,要求各单位成立3—5人组成的编志小组。其后,市志办举办第一批修志骨干学习班,培训各专业志编写小组主笔80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向社会广发通告,向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发出修志敬告信,征集文史资料;小榄镇梁志钧捐献珍藏几十年的文史资料,大鳌溪中学教师高灿炎、退休干部梁丽珊等捐献珍藏的历史资料;市志办在省文史馆追踪到郑彼岸保存的有关中山的文史资料四大包,约300万字,均为原始资料,为修志工作提供重要的史料支持。
1988年3月,各单位的专业志编写陆续完成,14日召开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通过市志总纂计划,并要求以战线(指行政管理系统)为单位成立3—7人编纂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一支编辑队伍,指定一人负责本战线专业志的缩写稿,为市志总纂做准备。后因行政体制改革,取消战线领导层,原设置的战线修志领导小组没有起到实际的领导作用。
其间,市志篇目经过3次大修订,由6个大篇改成以战线为单位的42个小篇。3次改动志书编写下限时间,第一次志书下限定为1985年,第二次(1988年5月)经编委研究改为1987年,第三次(1990年4月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延至1990年。
1991年5月,在专业志缩写稿脱稿95%以上的基础上,转入《中山市志》总纂工作,成立市志总纂室,成员在职5人,聘请8人(其中3人为副主编,5人为编辑)。按市志篇目将编辑分成地理组,党派群团组,政权政协政法组,科教文组,外经外贸组,大事记、人物、军事、附录组,农林水、城建组,计划工交组共8个组,实行总编责任制。1992年12月成立《中山市志》审查领导小组,代表市委、市政府审查《中山市志》初稿。经多次补充、反复修改、审查、考证,于1995年9月编成250万字的市志稿,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查,1997年5月22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5000册,定价268元。《中山市志》的电子版收入市方志办于1999年制作出版的《中山百科》多媒体电子光盘。
《中山市志》上承历代《香山县志》,全面系统记述中山的历史和现状,是中山(香山)自民国以来的第一部市志。志书上不设断限,从事物发端写起,下限至1990年,但“大事记”则记述至1995年。全书共240万字,配古今地图11幅,彩照210张,设总述、人口民族、国民经济综述、华侨港澳同胞、城乡建设、人民生活、风土民情、人物等43篇,篇下设章、节、目,共215章、570节。该志获1997年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社科著作类)特等奖,1999年获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评奖的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三、续修《中山市志(1979—2005)》
2002年8月,召开全市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会议,启动第二轮《中山市志》的编修工作,下发《中山市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实施意见》。《中山市志》的续修由市政府主持,市方志办负责修志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总纂工作。续修市志的上限为1979年,下限初定为2000年。市方志办组织138个承修单位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资料汇编,然后再编写志稿。举办修志业务培训班37期,培训修志人员超1600人次,建立资料汇编验收制度。至2004年,全市承修单位全部完成资料汇编并经市方志办验收,收集、整理修志资料约1700万字。此项工作被省方志办作为成功经验向全省推广。
2005年,全面转入编写志稿阶段。同年3月,市政府为全面、系统、准确记述全市改革开放的历程,完整记述“十五计划”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决定将续志下限延至2005年。各单位编写市志初稿期间,市方志办出动240人次,走访120个修志单位指导和督促修志,举办业务培训班2期,到镇(区)和市属单位上辅导课30次,培训修志人员160人,指导志稿编写与修改补充。
四、编修镇(区)村志
1981年5月,小榄镇在全市地方志编修工作启动前,在中共小榄镇委书记肖养根的倡议下组织编修志书,11月完成第一稿,取名《榄镇初志》,约25万字,主编高华载、梁华海。翌年5月编成第二稿,12月更名为《小榄镇初志》。1985年底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修改第三稿,翌年10月完成。全志分为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物、附录7篇,约40万字,按篇分成7册印装成书保存。
80年代中后期,中山第一轮地方志编修期间,没有启动镇村一级编修地方志书。后在市志办的发动和指导下,一些镇(区)开始编修志书。1988年8月,张家边区办事处成立区志编修小组编修区志,1994年10月定稿,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0年10月,黄圃镇启动《黄圃志》编写工作,1994年5月完成初稿。1997年适逢黄圃镇举办大型飘色欢乐节,为增添文化色彩,镇政府决定出版该志,于同年9月自印刊行,约25万字。
1996年4月,沙溪镇启动《沙溪镇志》编纂工作,1999年6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2年8月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时,市政府发文要求中山全面启动未编修镇(区)志书的22个镇(区)开展修志工作,黄圃与沙溪也可以续修其镇志。22个镇(区)陆续成立编写组,启动编修志书工作。2005年,中山首本村志《崖口村志》自印刊行。
五、编修部门专业志
在80年代开始的第一轮修志期间,各单位组织编写小组,编写部门专业志。全市先后成立65个编写小组,组成有261人的修志队伍(其中在职干部210人)。市物价局起步较快,于1986年完成初稿,1987年3月自印刊行全市首部专业志《中山市物价志》,也是省内编印的首部物价志书。各单位专业志编写方法有4种。一是编写部门或专业小志,在小志的基础上总纂成专志;二是分头编写、条块结合,把一个专业志划分成几大方面的内容,一人承担一块,各写其志,指定一人任主笔综合成专志;三是由本单位下属部门提供材料,由编写小组人员集中撰写成全志;四是由个人承包,聘请专人按专业志的要求搜集资料、编写及审改志稿,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全志。出版经费由各修志单位自筹或通过向下属部门筹集。大部分志书没有公开出版,只在市内印刷,无法解决出版经费的单位油印或铅印志稿成册保存。
1987年8月,市志办召开志稿评审会,对中山市《劳动志》、《工业志》质量进行评议。以实例分析评议代替培训,规范志稿编写要求,努力提高专业志的编纂质量。1991年5月,全市共编成专业志63部、共700万字,其中32部铅印成志保存,31部油印成志保存。至2000年,全市共出版印行部门专业志28部,约660万字。
2002年8月启动第二轮修志期间,市政府要求市属各部门启动编修部门专业志,规划编修部门专业志16部。至2005年,编印刊行《中山市政权志·人大志》和《中山市体育志(续志)》。
1987—2005年中山市部门专业志、镇(区)志编印情况表
志书名称 |
时限 |
编纂单位 |
字数
(万字) |
出版社 |
出版或
刊行时间 |
《中山市物价志》 |
1930—1985 |
中山市物价局 |
16 |
无 |
1987年 |
《中山市供销合作社志》 |
|
中山市供销社 |
14 |
无 |
1987年 |
《中山市邮电志》 |
1901—1987 |
中山市邮电局 |
5 |
无 |
1988年8月 |
《中山市乡镇企业志》 |
1912—1987 |
中山市乡镇企业管理局 |
14 |
无 |
1988年8月 |
《中山市水利志》 |
|
中山市水利电力局 |
15 |
无 |
1988年 |
《中山市粮食志》 |
1912—1987 |
中山市粮食局 |
15 |
无 |
1988年 |
《中山市政权志》 |
1911—1989 |
中山市政府办公室 |
20 |
无 |
1989年9月 |
《中山市对外贸易志》 |
1911—1987 |
中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局 |
22.5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89年10月 |
《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 |
—1989 |
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 |
60 |
无 |
1989年10月 |
《中山市农机志》 |
1912—1988 |
中山市农机局 |
8 |
无 |
1990年8月 |
《中山市电力志》 |
1912—1986 |
中山市电力供应局 |
7 |
无 |
1990年 |
《中山市人事志》 |
1911—1990 |
中山市人事局 |
12 |
无 |
1991年3月 |
《中山市财政志》 |
1911—1989 |
中山市财政局 |
14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1年6月 |
《中山市交通志》 |
北宋—1989 |
中山市交通局 |
21.5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2年12月 |
《中山市历代行政区划》 |
—1990 |
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13.5 |
无 |
1992年12月 |
《中山市金融志》 |
1911—1990 |
中山市中国人民银行 |
12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3年9月 |
《中山市体育志》 |
1916—1990 |
中山市体育委员会 |
12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3年 |
《中山市文化志》 |
—1990 |
中山市文化局 |
35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4年8月 |
《张家边区志》 |
南宋—1990 |
张家边区办事处 |
15.5 |
无 |
1994年10月 |
《中山市农业志》 |
—1990 |
中山市农业局 |
27 |
花城出版社 |
1994年12月 |
《中山市教育志》 |
1152—1990 |
中山市教育委员会 |
70 |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995年 |
《中顺大围工程志》 |
—1992 |
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 |
8 |
花城出版社 |
1996年5月 |
《中山市城乡建设志》 |
—1994 |
中山市建设委员会 |
20 |
花城出版社 |
1996年6月 |
《中山市税务志》 |
1912—1990 |
中山市税务局 |
16 |
花城出版社 |
1996年 |
《黄圃志》 |
420—1990 |
中山市黄圃镇人民政府 |
25 |
无 |
1997年9月 |
《中山市卫生志》 |
—1993 |
中山市卫生局 |
20 |
花城出版社 |
1997年 |
《中山市技术监督志》 |
1947—1997 |
中山市技术监督局 |
/ |
花城出版社 |
1998年6月 |
《中山市文物志》 |
—1997 |
中山市文化局 |
23.5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1999年9月 |
《中山市环境保护志》 |
|
中山市环境保护局 |
28 |
无 |
1998年 |
《沙溪镇志》 |
|
中山市沙溪镇人民政府 |
60 |
无 |
1999年 |
《中山市海洋与水产志》 |
—1998 |
中山市海洋与水产局 |
26 |
花城出版社 |
2000年 |
《中山市地名录》 |
—1995 |
中山市国土房管局中山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
87 |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
2000年 |
《中山市政权志·人大志》 |
1989.5—2002.3 |
《中山市政权志·人大志》编纂委员会 |
22.5 |
无 |
2002年9月 |
《中山市体育志(续志)》 |
1991—2000 |
中山市体育局 |
10 |
无 |
2002年10月 |
《崖口村志》 |
1330—2004 |
南朗镇崖口村编纂领导小组 |
20 |
无 |
2005年5月 |
六、编纂《广东省志·孙中山志》和《孙中山图典》
2001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市人民政府立项编修《广东省志·孙中山志》,由市志办和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共同承修,设编辑部在市志办。经在广州、中山等地召开10多次编务会议和8次专家审稿会,多次向省内外有关孙中山研究、地方志、印刷出版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完成志书编修和出版。2004年11月12日,市政府在孙中山诞辰138周年纪念日于市会议中心举行首发仪式。此后,在全书104万字的基础上,增录部分珍贵的历史影音资料和纪念孙中山的影视片断制作该志的多媒体电子光盘。该志被评为广东省第一届新编地方志书一等奖。
2004年12月,将已见孙中山原版历史照片530幅及相关背景图片资料共1270幅,经专家考订,附翔实的说明文字,按编年体编辑成《孙中山图典》,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视为《广东省志·孙中山志》的姐妹篇。《孙中山志》及其光盘和《孙中山图典》构成国内首部近代伟人志书系列。
七、旧志整理
1987年,市志办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情报中心搜集并影印《香山县乡土志》(十五卷手抄本、孤本)。该志为清朝末年编写,完稿于民国初年,作者待考,是根据《香山县志》的材料编成,对前志有所删节及补充。1988年,市志办聘请何广文、郭浩如、郑华冠点校,将内文错漏以《勘误表》附于各册正文后,于下半年在石岐印刷厂按原貌影印1000套。同年,市志办主任赵德均、林振标对旧版《香山县续志》(俗称民国志)进行整理和标点,因缺经费未能出版。
1998年,市志办适应信息电子化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编辑制作《中山百科》多媒体电子光盘,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光盘收录经进行繁体字简体化和电子数据化处理的香山县自明朝嘉靖年间至民国初年编纂的7种共90卷约120万字的《香山县志》和《香山县乡土志》,1997年出版的有240万字、11幅地图和210张彩照的首部《中山市志》,包括组织、政权、农业、水利、农机、邮电、交通、城乡建设、环保、中顺大围工程、对外贸易、供销、财政、金融、税务、技术监督、物价、文化、教育、体育、地名、历代行政区划、张家边、黄圃、沙溪、镇区大事典等共800万字的26种镇区志、专业志及部门志,中山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基本情况、投资环境及民俗风情资料,中山方言、民歌和城乡风光的录音录像资料。全光盘刊载文字约1200万字、图片500幅、音像资料20分钟。光盘设计任意词检索、词条检索、栏目检索、古今文对照检索和打印等多项功能,提高了地情信息的使用效率,构建中山地情信息数据库基础,成为广东省地级市首张地方综合志书电子光盘,被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作为开发利用地情资料的成功经验向全省地方志部门推广。
八、编纂出版《中山年鉴》
1997年下半年,市政府决定创办《中山年鉴》。成立《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由市方志办承担编纂出版工作,组成有全市各系统、各部门、各镇(区)200人参加的年鉴通讯员队伍。同年开展年鉴通讯员培训。各单位搜集资料完成初稿,市志办完成编辑、修改、校对,再返回单位审核、送领导审阅定稿。首卷年鉴记述时限为1991—1997年,于1998年11月出版发行,获1998年度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社科著作类)特等奖;1999年1月,在全省、县(区)综合年鉴评选中获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起按年度出版年鉴,在年末召开次年的年鉴组稿工作会议,布置组稿任务及培训年鉴通讯员。至2005年,编纂出版8部《中山年鉴》,共632万字。2004年12月,《中山年鉴(2003)》获评为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一等奖。
1998年,中山市在省内地方志系统率先制作第一张地方综合年鉴多媒体电子光盘,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在中山召开地方综合年鉴工作现场会,总结中山探索地情读物新载体的经验。其后出版的年鉴均制成出版电子光盘,其中2001年刊单独出版,1999年刊与2000年刊、2002年刊与2003年刊、2004年刊与2005年刊合并出版。
1996—2005年中山市地方志成果获奖表
获奖书刊名称 |
奖项名称 |
获奖时间 |
颁发单位 |
《中山市镇区大事典》 |
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三等奖 |
1996年1月31日 |
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市委宣传部 |
《中山市志》 |
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社科著作类)特等奖 |
1998年1月 |
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市委宣传部 |
广东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
1999年9月 |
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委员会 |
《中山年鉴(1991—1997)》 |
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社科著作类)特等奖 |
1999年1月8日 |
市委宣传部 |
广东省市、县(区)综合年鉴优秀成果一等奖 |
1999年1月28日 |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
《中山年鉴(1999)》 |
1999—2000年度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三等奖 |
2001年3月15日 |
市委宣传部 |
《中山年鉴(2000)》 |
1999—2000年度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三等奖 |
2001年3月15日 |
市委宣传部 |
《中山年鉴(2001)》 |
2001—2002年度中山市优秀精神产品三等奖 |
2003年3月 |
市委宣传部 |
2001—2002年度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2003年3月 |
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中山年鉴(2003)》 |
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一等奖 |
2004年12月22日 |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地方志协会 |
《孙中山志》 |
广东省第一届新编地方志书一等奖 |
2004年12月 |
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 |
《中山年鉴(2004)》 |
2003—2004年度中山市宣传文化精品一等奖 |
2005年2月 |
市委宣传部 |
2003—2004年度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
2005年5月 |
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香山设县850年》 |
2003—2004年度中山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2005年5月 |
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
九、地情书编纂
在编修地方志书中,市志办收集、考证大量历史材料,于1989年编印《唐绍仪的一生》,完成《中山方言志》、《中山建置沿革》的初稿组写。因出版经费不足,《中山方言志》没有出版;《中山建置沿革》经整理和补充,于1992年12月更名为《中山市历代行政区划》印刷刊行。
1993年8月,市志办根据省政府要求,参与组写《中国名镇大典》(广东卷)中山的文稿,当时全市33个镇(区)均符合名镇条件入编。1994年将上交省政府的文稿编写成《中山市镇区大事典》刊行。该书记写各镇(区)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民族、市政建设及规划、对外交通、经济与文化状况、特产、名产、名胜、名人、历史事件、文物等内容,数据统计时间止于1992年12月。
2002年初,市方志办与澳门、珠海两个原属香山辖境城市的人文学者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地方史志办公室部分专家学者首次合作,在三地举行纪念香山设县850周年学术座谈会,探索香山的历史渊源与发展。会后由中山、珠海两市地方志办公室和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联合编纂出版《香山设县850年》纪念文集,开大香山区域文化探索的先河。该书辑录研究香山人文经济的学术论文和三地的名人录、诗词选、大事记等资料共28万字,配古今照片208幅,于2003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