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艺术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2 【点击率】456次


  狮舞 狮舞在中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有南狮、北狮。在各镇(区)不尽相同,有青狮、黄狮、红狮、阔嘴狮、高脚狮等多种。与狮舞类似的还有麒麟舞,主要流行于黄圃、三角、张溪、南朗、崖口等地。崖口的麒麟舞出现在明代晚期,与“飘色”、“布绣”同时巡游。崖口的麒麟舞有别于狮子舞,麒麟头用木、竹、藤材料扎制,角、身躯用竹藤制成,用彩布缝制,舞动时需6人举起随八音乐队奏乐而舞,主要以唢呐为主乐器,乐曲多为古曲。

  2002年,三乡泉林醒狮团夺得“中国国际舞狮大赛”金奖。2003年黄圃镇龙狮协会获“全国首届麒麟舞大赛”铜奖。2005年在广东省传统龙狮、麒麟锦标赛上,黄圃镇龙狮运动协会8个参赛项目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

  龙舞 亦称“舞龙”,民间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据《香山县志》记载,中山的龙可分为木龙、火龙、纱龙、草龙、游龙、板龙、云龙七大类,源于明代。现存以游龙、纱龙、木龙为主,主要分布在沙溪、黄圃镇,西区的长洲、石岐区的张溪等地。

  据明代香山人黄佐所著的《广东通志》和《香山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南粤香山人兴舞龙首龙尾,先游市,再入寺,洒净水于佛”;“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岐张溪和南下、长洲、沙溪、濠头等村落有舞木龙的习俗,俗称转龙头、舞柴龙、舞龙船头等。中山的木龙舞源出于农历四月八浮屠浴佛节舞柴龙和五月端午节扒龙舟的两种民俗。相传在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有一年香山县在石岐海举行大型的龙舟比赛,各乡村都派出龙舟队参加,正当比赛时,忽然刮狂风掀起汹涌波涛,瞬间有数艘龙舟被海浪翻沉,溺水者大都体力不支被溺,赛后,长洲、张溪、老安山、南下等地村民在村中侯王庙及宗祠前吃“龙舟饭”,悼念死去的同胞,从此,再不参加龙舟比赛,只保留舞龙船头的习俗。

  中山传统的木龙制作,多用樟木、檀香木、金丝楠木、坤甸木、红木等坚硬的杂木为材料,以各个年代的绘画特色为蓝本,现存的长洲西村侯王庙、南下武侯庙、濠头的北极殿等保存的明代、木龙遗物证实明代的木龙造型是猪嘴龙特色,清代的木龙是鹿角龙的特色。清代一些富有的家族采用真鹿角作龙角(现澳门的渔行木龙仍用真鹿角作龙角)。为方便舞动还有与龙头连在一起镂空制作。龙嘴无须,但张溪的醉龙有“龙王”之说,以白须为记,只有武功高深的长者才能舞“龙王”。清末民初,凡是舞醉龙所用的木龙都有白色的龙须作装饰。木龙原分为龙头、龙身、龙尾3节。清代末年,木龙由3节改为2节,甚至出现首尾合一的木龙。民国后,中山的木龙制作不拘一格。《广东通志》和《香山县志》均称:“南粤香山人兴舞龙首龙尾”。中山木龙除雕刻精美外,在庙宇供奉和舞动时,多在龙角上插上金箔或用金纸刻成花叶状的装饰物,以示舞龙者的“神心”。龙角的制作,在彩绘上,主要以朱赤为重彩,多以青、赤、黄、白为主调,黑色作点睛。木龙分雄雌2种同时供奉于庙中。

  木龙舞有舞木龙和舞醉龙的区别。舞木龙有祭龙、请龙、起龙、舞龙等仪式,出龙时都要在供奉木龙头的庙宇里举行三拜九叩仪式。舞木龙是没有固定的音乐和锣鼓伴奏。舞龙的鼓点,一般以“五星鼓”和“七星鼓”为主,或以“叮笃叮”的“舞龙灯”鼓点为主。

  醉龙舞 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又称转龙头舞,舞梁龙,舞龙船头,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早期舞醉龙没有音乐伴奏,只有呐喊声,后随舞狮鼓点,以“三星鼓点”为主。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舞醉龙者在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民间舞蹈,融汇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醉龙从长洲辐射到石岐张溪、沙溪、大涌、火炬开发区濠头等地。醉龙舞于1951年后沉寂,从1996年开始挖掘整理。

  濠头舞木龙 相传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浙江籍郑谷彝、郑谷纯兄弟从长洲乡迁到濠头村定居,农闲时出海打鱼。其后人一渔夫靠出海打鱼为生,有一年,屡无渔获,打上来的是一根约一米长的楠木树头。一天,渔夫朦胧中只觉打上来的那根树头像一截龙头,渔夫立即跪下向着树头叩拜:“龙王爷,如能保佑我天天打鱼满载而归,我发誓将那树头刻成龙头供奉在北极殿上,日后塑镀金身,教世世代代香烛供奉。”立誓后,渔夫重新将渔网抛入海中,大有所获,满载而归。此后,他履行诺言,请县城工匠把那根树头雕成龙头状,镀上金漆,供奉在村中祠庙神坛之上,日夜烧香点灯,奉之为“柴龙”。乡民也随之奉拜,祈求事事如意。此俗沿袭至明末,在明末清初更是兴盛,发展为将“柴龙”雕成龙头、龙身、龙尾三截,除在平时供奉外,每年四月八浴佛节,族人从庙中取出“柴龙”,由族中长者带领举起木龙在庙前祭龙后,绕村巡游舞动,发展为“舞木龙”这一民间艺术习俗。由于当年渔夫捞起的树头是楠木树头,因此,濠头村的木龙多用楠木制作,也有用樟木制作的。现存濠头北极殿中的清代同治七年(1868)所制的木龙分为雌雄两种。濠头的舞木龙民间艺术,主要以捋龙须、抛龙头、摆龙尾、踢腿、沉马、前后跨步等动作为主,并排游动而行,没有音乐伴奏,随金龙、醒狮、锣鼓声一起舞动。

  崖口板龙舞 据史料记载,崖口板龙舞源于唐贞观年间,与“耍菩萨”并存。当地称为金龙舞,讲究祭龙、出龙的仪式,在巡游时以花篮队、布绣队、鸣锣队做向导,以“三星鼓”作鼓乐陪衬。崖口的板龙传统上都是用竹、木、藤扎制龙头、龙骨,但龙身和龙袍则用木板一块一块拼凑而成,再彩绘上龙鳞。故崖口板龙比其他种类的龙重、体积大,导致其舞动的动作不大,多以巡游方式进行。近年崖口板龙在扎制上改进,扎龙身时改用木板为用纸板,在龙身的下半截改用布料作龙袍,脊梁上的纸板则用铜片作龙鳞,舞龙时舞步动作较过去稍大。

  起湾金龙舞 清朝末年起湾村大旱,村中杨氏兄弟扎作金龙,由族老召集村中老幼在杨氏大宗祠春宇堂,举行祭天仪式,开塔祭龙祈祷降雨。自此,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八月十五日各巡游一回,村中和周边地区每有盛事,均邀起湾金龙出巡,延续至今。扎作金龙的祖传师父、第五代杨国明,其子杨达奇、杨达华为第六代传承人。起湾金龙的特点是体积威武高大,色彩绚丽多彩,会“变色”,白天是金龙、晚上是浅绿色的纱龙。金龙出游时,有锣鼓班、民乐队跟随。

  西区长洲醉龙 1262年,长洲开村始祖敬斋公定居长洲岛,在岛上建1间侯王庙,庙中除供奉南宋末代宰相“杨侯王”神像外,还供奉木雕龙头、龙身、龙尾作图腾崇拜。明万历年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村民聚集侯王庙祭祀,在庙前广开筵席,习武者畅饮后,将供奉的“木龙”高举而舞,边舞边唱,“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舞技自成一格(长洲的木龙造型独特,俗称“猪嘴龙”,可双手同时舞动),村民把这碎步舞龙称之为“醉龙舞”,从此,四月初八舞醉龙的习俗在长洲延续。清朝末年,流传到张溪、濠头及澳门渔栏等地,且在澳门得到传承。

  1995年重修侯王庙。1996年,沉寂20多年的醉龙舞在当年市“慈善万人行”精彩亮相。2005年起,长洲社区居委会每年投入20万元对“长洲醉龙”这一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发掘、整合和保护。是年,社区开办了醉龙舞培训班,邀请醉龙传承人黄焯根传授技艺,参培者达180多人。长洲醉龙获2005广东岭南民间艺术大汇演金奖。

  鹤歌鹤舞 鹤舞是流行于沙溪镇申明亭村一种特有的传统动物舞蹈,始于明代。原为村民纪念祖先的祭祀民舞,后发展成为于喜庆和岁时节日举行的大型民间艺术活动,在明、清年间每10年举行1次大会,名为“出鹤”,民国时期沿袭此习俗。出鹤一般是在春节的大年初一、初二、初三或是喜庆场合举行。首先以鹤歌开路,伴以一对扎作鲤鱼、一个扎作蚌精等动物造型,还有文巡和武巡等古代人物扮相以及若干担花篮等一起巡游,场面壮观。鹤舞由自发的祭祀舞蹈,发展到用道具助跳的民间动物舞蹈。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融汇鹤立、舔羽、穿梭、嬉戏等技艺于一体。1956年曾参加华南地区“中南五省”民间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1959年春节期间在广州文化公园连演30多场;1999年参加庆祝澳门回归表演,2003年由文化部派往韩国参加亚太地区民间艺术表演,均获好评。

  黄圃麒麟舞 始于明末清初,原为先民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变为岁时习俗民间艺术。以其精巧伶俐、神采威武为特色。黄圃麒麟舞表现人们对欢乐祥和、幸福吉祥生活的追求。在传统上,村中的新屋落成、结婚、新船下水、新铺开张等,以及重要的岁时令节,都有麒麟舞助兴,其中“桅杆青”是独具水乡特色的麒麟舞动作。基本舞步大致有虚步、鹤立步、丁字步、弓步、麒麟步、托举等以表现麒麟神兽的形态。南朗崖口、三角镇以及石岐等地方也有舞麒麟的习俗。


  巡游中的南朗崖口飘色(2000年摄)

  崖口飘色(袅色) 源于唐代,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多为二层飘,较突出的是活动的“秋千色”。色芯、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出巡时随秋千上下飘动,并可以随时更换色芯、色脚,更具人性化,其表现内容多为《采和遇何仙》、《水浸金山》、《松鹤延年》、《荡秋千》、《天仙配》、《渔翁渡狐仙》、《观音收服红孩儿》等。崖口飘色色彩绚丽、玲珑飘逸,富有游行节奏感、故事性强。与崖口飘色一起出巡的头牌、罗伞、彩旗上有精致的粤绣,还有布绣、八音、板龙舞、麒麟舞、花篮队等民间艺术队伍共同出巡。

  黄圃飘色 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相传黄圃飘色活动初期在木箱上,用小童装扮古代民间故事人物,用人抬着行走巡游,后改为用板车推着巡游。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黄圃的三社坊、古鼓坊、灵会坊三坊老艺人发起,每隔3年在农历三月初三日起连续3天举办1次盛大的飘色巡游活动,被誉为“三坊飘色”而沿袭下来。与“崖口出色雨天变晴天”相反,“黄圃出色,雨水滴滴”,因为南方农历3月是阴雨天气。黄圃飘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作为封建迷信糟粕遭禁锢。继1994年恢复“出色”后,在飘色的发源地兴建中山首个飘色馆。黄圃飘色在每年的重大和传统节日期间都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并被邻近县市及市内多个镇(区)邀请作表演。1997年3月率先成立黄圃民间飘色艺术协会。


  2004年9月30日,小榄镇举行5人龙舟邀请赛,镇内外81艘赛艇参加。

  赛龙舟 石岐的赛龙舟,以紧邻河涌的张溪、南下、基边、员峰、西厂、上基、大墩、岐头、厚兴等村最为盛行。其中,以员峰牛根、员峰长龙、基边康龙、张溪祖庙、南下城南武侯庙,以及民国时期建造的大墩北龙、上基康龙等为代表,时间最久远的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每年的农历四月下旬,各乡选好吉日,在宗祠、庙宇祭拜龙舟头、龙舟尾后,由村内最年长的老人率众将上一年埋藏在河涌里的龙舟起出,洗净修补上油,然后由村中德高望重者用碌柚叶等为龙舟净身,在龙舟插上龙头、龙尾,并在龙头龙尾上簪花戴红进行龙舟下水仪式。村中年轻力壮的男子就会将龙舟扒到河涌上演练,谓之“出龙”。五月初五,石岐各乡的龙舟就会在岐江河上进行赛龙夺锦,当晚,在乡中大摆“龙舟饭”筵席,饭后一番拜祭仪式之后,将龙舟重新沉到河涌的龙舟坞里,谓之“收龙”。

  “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赛龙舟。1984年北区在岐江河恢复举行龙舟赛。

  石岐的龙舟曾分别参加中山和澳门举办的龙舟赛并获第一、二名,在参加1993年中山龙舟赛和1998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均获第一名,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石岐举办过多届龙舟赛,使这项民俗得以传承。

  大涌红木雕刻艺术 大涌的红木雕刻艺术是从石雕工艺演变过来的。宋元之间,大涌当地一带多从卓旗山采伐木材用于建房,将剩余的边角料制作家具和木像,成为木雕刻艺术品。大涌较早期的家具与明代的方形、圆形台梁斗拱和几何线条的吊屏等木雕工艺接近,到清代,大涌庙宇宗祠中的台梁斗栱多雕刻成各样的花卉雀鸟、人物故事、盘龙飞凤等,不仅是单纯的木雕工艺,成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百姓家的大床、门窗、台椅、神龛、祭台、文房四宝中的笔架和墨盒及镇子、屏风或小摆设等日用木制品大量采用雕刻工艺。

  红木雕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沉寂,80年代初复苏,大涌相继办起民营个体红木家具厂,将村民们家中的旧家具收购,然后修复外销,之后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着重在传统浮雕雕刻和镂空雕刻的工艺上改革,把过去红木家具上镶嵌云石板或刻画图案的工艺,改变为贝雕镶嵌等工艺,并逐步形成规模发展。2005年大涌的红木家具厂从改革开放初的近10家发展至100家,成为中山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
 

上一篇: 第一节 概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三节 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