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侨务宣传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7 【点击率】514次


一、宣传侨务法规
  1991年1月1日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简称《保护法》),1992年10月10日起执行《广东省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简称《实施办法》)。

  1993年,市侨办联合市普法办公室把上述“两法”列入“二五”普法教育,印发学习资料和考试卷1.2万份,全市举行有5500名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开卷考试。1994年,与市人大侨务委员会调研和督查有关单位执行侨务“两法”及配套政策的情况。1999年10月,与中山日报社举办侨务政策知识有奖问答活动,组织市、镇(区)1463人参与答卷。2000年1月7日,市侨办在《中山日报》“岐海同舟”栏目开设侨务信箱,至2003年7月共刊出61期,解答侨胞和归侨、侨眷来信来访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04年7月,为宣传新修订的侨法,市侨务局联合市人大侨工委、市政协三胞委、市侨联、致公党中山市委会(简称“五侨”)在《中山日报》刊出侨法知识有奖问答,收到答卷3784份;举办“五侨”干部学习侨法报告会;召开归侨侨眷座谈会;利用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山侨刊》、中山侨网等载体宣传。从2004年起,中共中山市委党校率先在全省党校中开设侨务理论课,至2005年培训科级干部4期共300人。

二、编印侨刊乡讯
  中山创办的侨刊乡讯“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后逐步复办或创办新的侨刊乡讯。1981年创办的《中山侨刊》,由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亲笔题写刊名,于当年6月18日刊出创刊号,旅港乡亲社团赞助印刷费,旅港乡亲杨永善的柯年印刷有限公司承印,每期印刷5000册。

  侨刊乡讯办刊经费来源于旅外乡亲赞助及镇(区)拨款,为免费赠阅。1993年《中山侨刊》设立侨刊基金。2001年,《中山侨刊》转为季刊,年发行2万册,发送至6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个侨团、10个驻外使领馆及数十个海外华文媒体。1979—2005年,中山各类侨刊乡讯向海外、港澳台地区刊行337期98.34万册。

  2002年11月,开通中山侨刊网站,年访问量7200人次。2005年1月开通中山侨网,设15个栏目,内容包括侨务新闻、家乡新貌、侨政法规、投资创业、桑梓情怀、荣誉市民、海外中山人和8个侨刊乡讯,当年访问量达3万人次,其中国外有1.8万人次访问。

三、举办华侨历史展览
  1982年11月,石岐孙中山纪念堂落成,应捐赠者香港同胞郭得胜要求,在堂内设置华侨历史展览馆,展出华侨创业发展历史,后扩大为2个展厅。1989年增设中山华侨在夏威夷200年的史料。1992年后停办。

  根据市华侨历史学会的倡议,2005年筹办中山市华侨博物馆,由副市长韩泽生担任组长,向海内外乡亲发出征集文物的告示。

四、拍摄海外中山人电视纪录片
  2004年,市侨务局与中山广播电视台联合启动摄制大型电视系列片《海外中山人》的计划,用3年时间跨越四大洋六大洲,实地拍摄纪录海外中山人艰苦奋斗的历程。其中,《海外中山人》(大洋洲篇)摄制组于当年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等3个国家的7个城市和香港与上海市,拍摄素材资料,采访海外乡亲,制成《淘金岁月》、《四海一家》、《龙在他乡》、《把根留住》等25集,展现海外中山人自强不息、爱国爱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2005年1月17日起在中山广播电视台播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华人世界》栏目选辑其中内容向全国播出。

  2005年8月,再次组织拍摄《海外中山人》(北美洲篇),前往华盛顿、纽约、多伦多、温哥华等8个城市,拍摄纪录150位海外中山人的故事,制成40集,于次年1月23日播出。
 

上一篇: 第五节 联谊活动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七节 荣誉市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