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侨胞、港澳台同胞对家乡的贡献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5 【点击率】566次


一、侨汇
  1979年,中山侨汇收入2685.9万美元。1980年,海关放宽携带外钞入境的限制,华侨、港澳台同胞出入境人数增加,携带大量外币入境。国家发行外汇兑换券,扩大收券范围,侨汇逐步转为以钞代汇或以物代汇;国外买单、国内提货业务及两个市场、两种价格存在,使侨汇的功能向多渠道转移。改革开放后,侨眷就业渠道拓宽,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侨汇不再是侨眷生活的主要来源,全市侨汇收入从1979年的2685.9万美元减至1990年的64.8万美元。自1991年起,侨汇又逐年增加。

1979—2005年中山县、市侨汇收入情况表

表22-1-2 单位∶万美元
年 份 侨汇金额 年 份 侨汇金额
1979 2685.90 1990 64.80
1980 1695.00 1991 94.00
1981 1398.70 1992 37.17
1982 1566.20 1993 12.99
1983 911.40 1999 1548.14
1984 533.33 2000 1568.14
1985 219.37 2001 4324.31
1986 252.50 2002 18020.24
1987 155.43 2003 23968.23
1988 99.10 2004 22217.62
1989 49.60 2005 22668.83

  注:1994—1998年无侨汇收入统计数字,故表内空缺。

二、投资
  1979年7月,国家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县侨办为引进技术、设备和资金的“三引进”搭桥铺路,全县有105家“三来一补”企业与港澳客商签订来料加工业务和补偿贸易协议143项,年加工费收入2556万港元,安排就业3206人。

  1980年12月,由港商霍英东等投资3000万元兴建中山温泉宾馆。1991—1997年,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投资中山的企业811家,投入资金1.87亿美元。其中由各级侨务部门引进的较大项目有番中公路(东线)中山路段、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中山嘉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中山达丰纺织品有限公司、中山贤帮制衣厂有限公司、中山泰兴时装有限公司、中山隆华鞋业有限公司、中山康乐保龄球城有限公司等。

  2000年,市侨务局协助引进香港新鸿基集团投资逾亿元开发中山房地产。2001年,市侨务局协助引进印尼华商在火炬开发区投资1200万港元成立金山国际(中山)有限公司,神湾镇侨办协助引进侨资1600万港元,五桂山侨办协助港商在该镇投资2000万元,黄圃镇侨办协助引进外资3000万元。2004年,神湾镇侨办协助引进新龙家具制品厂、豪诚五金制品厂、花果山水制品有限公司等3家外资企业,总投资额400万美元。南区侨办协助争取香港永安集团郭氏家族在南区投资8亿元人民币开发房地产。至2005年,全市有侨资企业1300家,投资总额逾50亿美元。

三、捐赠
  改革开放后,中山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踊跃回中山捐资新建扩建学校、医院、幼儿园、敬老院、图书馆、影剧院、纪念堂、科学馆、侨联大厦,修筑桥梁、道路,兴修水利、水电工程及设立教育基金等。

  1978年,县侨办执行广东省颁布关于受理华侨港澳同胞捐赠物资和捐办公益事业试行规定,贯彻中央“欢迎捐赠,坚持捐赠自愿,受赠自用”的原则,全年办理接受捐赠物资价值1483.88万港元。1979年后,执行国家、省及相关部门印发的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的18个规范性文件,按规定明确捐赠原则、受赠范围、物资使用、审批程序、表彰捐赠人等事项。1996年后,国家改革税费,取消捐赠进口物资减免关税的优惠政策,侨胞投资或资助眷属兴办企业日渐增多,但捐赠物资量明显减少,2000年后基本停止捐赠物资。1997年2月起,执行《广东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1999年6月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各级侨务部门依法管理侨捐项目,做到有人管、账目清,使捐赠者满意。完美(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是外资企业捐资中山及其他地区支持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事业发展的典型代表,1996—2005年,共捐资8000万元。

四、捐资办学
  捐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是中山旅外乡亲捐办公益事业最多的项目。1979—2005年,全市接受捐资的大中小学校249所、幼儿园45所,捐资3亿元港币。其中捐资逾1000万元的有4所,500万至1000万元的4所,300万至500万元的9所,超100万元的24所。

 

 

  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兴建的中山市华侨中学

  旅居日本的华侨吴桂显为支持中山创办全市第一所高等学校,变卖其在日本的物业,捐资2亿日元(折1200万港元),为确保资金按时到位而先向日本银行贷款,因而多开支利息170万港元。1982年1月起,市华侨中学校董会董事长、旅港乡亲蔡继有3次自费分别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宣传其复办中山华侨中学的主张,获侨胞支持,带动侨胞捐资(集资)2956.21万港元(其中蔡继有捐资1134万元),建设中山华侨中学(今初中部,位于石岐区民族东路18号)。1981年2月,美国乡亲王达雄以其妻命名,捐资16万元人民币建成沙溪笑来幼儿园,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山华侨捐办的第一所幼儿园,办园成绩显著,被评为省、市、县、区先进单位,并入载《当代中国华侨教育卷》。旅外乡亲在中山捐办的学校校园规模大,设计起点高,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按省、市一级学校的标准配置教学设施,有5所达到省一级学校标准。

五、设立奖励基金
  1980—2005年,旅外乡亲捐资各类教育基金94宗。1993年旅日华侨吴桂显捐资100万元设立“吴桂显教育基金”,并兴建2幢造价1400万元的吴桂显教育基金大楼,将租金收入用于中山学院、中山中专等12所学校及全市优秀师生的奖励和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1994年其又创立吴桂显教育基金,至2005年,获此教育基金奖励的师生3867人。1998年,台湾台北市中山同乡会设立中山教育奖学金,每年捐赠1万元作为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全国、省、市统考、学科竞赛、体育比赛、文艺表演成绩突出者,高考优秀生和资助特困优秀生,至2005年有160名优秀学生获奖励或资助。

  此外,香港同胞李东海捐资100万元,设立中山市创新教育基金,港商李三元捐资500万港元,在火炬开发区设立体育教育基金。至2005年,全市华侨、港澳台同胞设立教育、文化、体育基金共50项,全市基金总额达2000万元。

六、捐建医院
  1979—2005年,旅外乡亲捐办医院、卫生院和卫生所等医疗机构50间,其中数额最大的是香港杨氏家族捐建市人民医院项目。1981年,港商杨志云捐资1000万港元兴建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1995年,其长子杨秉正捐赠2500万港元兴建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奠基在即,因心脏病突发而逝,其母杨郭恩慈继续捐赠,于1999年建成该大楼;2004年,杨母再次捐赠2000万港元兴建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并为该院设立医疗基金,邀请美国和香港等地的医学专家到中山开展医学研究与学术交流;至2005年,杨氏家族捐赠达5500万港元。旅外乡亲捐资逾1000万元兴建的医院有小榄镇陈星海医院和小榄医院、市博爱医院,捐资超500万元的有三角镇医院、石岐区华侨医院、火炬开发区张家边医院,捐资逾400万元的有沙溪镇隆都医院、三乡镇医院。

七、捐建桥梁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
  1981年,香港同胞郭得胜捐资1000万港元兴建孙中山纪念堂,于1983年4月落成,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郭去世后其妻儿继续捐款,至2005年郭氏家族捐资达3525万元。1986年,香港中山侨商会向中山颐老院捐资100万港元,成为首个向家乡大笔捐建公益事业的中山社团;尔后又向中山数十家机构捐款近3000万港元。1989年后,中山的旅外乡亲每年均组团回乡参加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并踊跃捐款。至2005年,全市接受侨胞捐建敬老院、活动中心等50间,修建桥梁51座,修筑公路2135公里,新建改造自来水工程7宗,水电工程26宗,新建图书馆、影剧院等32家。
 

上一篇: 第三节 为侨服务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五节 联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