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何桂涵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8 【点击率】2007次 | |||
与西方人的习惯不同,时至今天,中国人仍然认为春节过后,才是一年之始。 近二十多年来,中山人已形成了一个习惯和共识:春节前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全民共同筹备、参与一年一度的慈善万人行。 春节前中山各行各业以各种的形式开展慈善募捐活动。春节假期过后,当亲朋戚友、同事间的拜年春茗高潮过后,当人们以博爱、欢乐、轻松的心情走完慈善万人行后,一年的工作,又开始了。 从1989年开始,“敬老万人行”易名为“慈善万人行”。每年春节过后,慈善万人行已成为了全体中山市民们心目中的盛事。 [一次慰问的触动] 现在,一年一度的慈善万人行,已成为了中山人博爱慈善精神的其中一个具体体现,更加演变成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民俗文化现象。当年这一活动的始创组织者之一、之后一直参与这一活动组织工作直至退休的老同志何桂涵,向我们讲述了这一活动的始创起因。 1987年底,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山市民通过七年的努力,提前十三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发展成为广东“四小虎”(中山、顺德、东莞、南海)之一,并名列首位。 富裕起来的中山人,并没有忘记“乐善好施”的祖训,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娱乐升平迎新岁,太平盛世敬老人”的号召。1988年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市政府拨出专款,委托中山的一群文化人士,携起乐器、礼品,冒着寒风冷雨前往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和颐老院进行慰问。 在社会福利院,那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见到慰问组的到来,感动不已,热泪盈眶,有老人家在寒冬中颤抖着呼叫“毛主席万岁!”与此同时,慰问组的人员也看到了社会福利院设施与中山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 这一次慰问,给参与慰问活动的一群文化界人士触动很大,他们强烈地意识到,当人们安享太平、踏上富裕道路之时,还需要关注到在社会的另一角落,还有一些鳏寡孤独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需要人们奉献爱心。慰问回来后,他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人提议,可参考香港的公益金百万行活动,组织中山的慈善活动,春节快到了,可以将传统的节日民俗巡游活动与以敬老助残为内容的社会公益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敢为天下先的一群中山文化人,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以步行敬老、义卖筹款的(1988)敬老万人行活动。 [超乎料想的热烈反响] 现在,中山每年的“慈善万人行”活动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得到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但当年的领导和组织者们,因大家都不了解社会的反应,于是一开始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着手筹备开展工作。 随着工作的深入展开,各种感人的事情却纷纷不期而至,大大出乎组织者的料想。 寒假返乡的大学生主动申请参加义卖筹款,学生们克服了胆小害羞的心理大胆上街募捐,他们成为了中山(也许是全国)最早的一批义工。还不算太富裕的市民慷慨地捐出五元、十元,要知道当时人们的月收入一般也只是两百元左右。一时间,作为捐款标志的小黄旗满街飘扬。 在万人行起步日前,就已有二百多个单位、超过十万人响应捐款。 老同志何桂涵在万人行起步当晚负责市民集结报到工作。当天傍晚,参加巡行的市民站满了岐江桥东岸的长堤路、凤鸣路、安栏路一带。一开始他们还能做好报到登记工作,但到后来,即场参与的人太多,已不能依次登记,后来不少人是即到即走。事后估计,当晚参与巡行的人数已远远超过有记录的一万五千人。沿路围观的群众,更远多于参与巡行的人数。 原考虑为照顾老人家,组委会拟出钱雇请七辆三轮车载着十四位福利院的老人参加巡行起步,后来全部的三轮车工友都主动提出不收工钱。 往日需要高价才能请出的民间舞龙舞狮等艺术队伍,一听是为慈善,都热心免费参与演出。 首届万人行的起步活动临时指挥部设在岐江边一间名为“得利时”的冰室里(现已拆除),仪式十分简单,时任副市长的吕伟雄站在一个木箱上发表了简短讲话,副市长简冠筹代表市民将支票移交给市福利院,由院长及一位72岁老寿星代表接受,当时的善款是64623.54元,加上即场筹得款项共约7.2万元。 [日渐远去的细节] 对于大型的群众活动,作为组织者,最为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何桂涵告诉我们,1988年的万人行活动,制定了十分详细的安全预案,再经过多年的完善,现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方案。 当年的起步集结点曾考虑定在西郊,因担心当时岐江桥的安全而定在了东岸桥头。为了保护孙文西路两旁的旧楼,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组织者规定二楼阳台一律不准有人站立。为防止大量人员聚集发生踩踏事故,组织者规定了队伍间隔,还制定了预案,队伍行进间如有人跌倒,前面的人不能停步继续前进,后面的队伍则立马停下。 为了维护秩序,大批民警参与了现场工作。何桂涵至今仍记得,1988年当万人行的队伍全部安全走完时,万人行的总指挥之一、时任市公安局副局长的徐玉明的警帽已被汗水湿透了,而当时的气温只有几度。 1988年的“万人行”是在春节前的年廿八举行的,当年的名称是“88敬老万人行”。1989年6月,中山市红十字会成立,时任会长的吕伟雄副市长提议提升该活动的内涵,改称为“慈善万人行”,巡行的日期亦改在了传统的“人日”年初七。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万人行的地点迁移到了体育场、兴中道,时间亦改为“元宵”正月十五。而恒久不变的,是中山人慈善博爱的人道情怀。 [形成新民俗]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群众文化生活逐步走向社会分散化、家庭化、部门化,而对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以及组织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则愈感困难,这给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思考。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民间艺术是一大组成部分。在中山,过去的飘色、火龙舞、醉龙舞、麒麟舞等等,已濒临承传无人的局面,而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也存在着封建迷信的糟粕。 中山的文化工作者,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知识,从一开始就意识到,通过万人行善举,可以把社会公益事业与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对中山优秀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工作,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时代展示出新的精神与艺术风貌。 实践证明,慈善万人行活动的开展,给了民间艺术复苏和发展的契机。在博爱精神的感召下,沉睡多年的民间艺术队伍从梦中猛醒,自动请缨,争先恐后地从乡间涌进城区,涌进万人行的行列,以崭新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段,让古老的民间艺术重展风姿。 在历年的万人行活动中,除了群狮起舞之外,崖口的飘色、麒麟、布绣、秋千,古镇六坊的云龙,东区牛起湾和郊区张溪的金龙,沙溪象角的沙龙,冲头的银龙,申明亭的鹤舞、凤舞等等,都让市民大饱眼福。近年的万人行活动还让市民看到了湛江的八音锣鼓班,陕西延安的鼓舞,吴川县的舞貔貅、叠罗汉、飘色,以及湛江东山的人龙舞,它们与本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队伍一起沉浸在欢乐的人流中。这项社会公益慈善活动,更成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次南北民间艺术的大交流、大会演,成为了一项内涵丰富的新民俗文化活动。 [困难与启示] 已经延续22年的慈善万人行,亦经历了几次大困难,出现了几次关于是否坚持办下去的讨论。 何桂涵回忆说,1988年初次举办万人行活动,最大的困扰是安全问题。面对众多的人群,组织者缺乏组织管理经验,但通过众多公安干警的努力,在全体市民的支持下,中山顺利实现了慈善创举。 1989年,国内政治气氛紧张,各项大型集会受到严格控制。如继续举办万人行,能否确保可以防止个别不良人士趁机闹事?面对这个重大的政治风险,当年的筹备会曾一度保持长时间的沉默。还是当年的总指挥之一、公安局副局长徐玉明够气魄:“我宁愿让民警多流汗,而使街上少几个犯罪人,少建几个监仓。”因为他感受了第一次的万人行活动对整个社会的感化教育作用,连中山部分正在服刑的犯人亦参与了捐款。为此,万人行组委会明确了各人职责,向人大提出了组织游行书面申请,人大亦专门开会讨论并批复,万人行得以继续举办。 2008年,全球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面对恶劣的经济环境,中山以其博大的慈善胸怀,在2009年的万人行中创出了捐款数的历史新高,达6000多万元。 何桂涵总结出中山慈善万人行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长辈的仁爱教育;二是雷锋精神的传承;三是乐善好施的好传统。 [尚未实现的构想] 何桂涵退休前曾有一个宏大设想,就是将中山慈善万人行从翠亨一直走到北京,带着中山的传统民间艺术,每到一个城市,与当地的民间艺术汇合,共同推动当地的慈善募捐活动,将 今天,他又与我们谈起这一宏愿,他相信,一定会有一天,这一计划会付诸实践,使中山人慈善博爱之花开遍全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