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山地情 > 中山故事
1987四小虎现雏形 三十年虎风依然
【作者】庞辉扬 【文章来源】中山市档案局(馆) 【成文日期】2009-10-08 【点击率】1715次

在改革开放走过了近十年后,中山经济飞速发展。1988年,时任新华社记者的王志纲仿照“亚洲四小龙”命名了“广东四小虎”,分别为中山、顺德、南海、东莞。

[艰难的前行]

“与其说是‘四小虎’,还不如说是‘四小猫’。”长期在中山工业、经贸系统工作的干部庞辉扬风趣地说。这是因为中山过往工业基础差,初有发展势头,别人就有此褒奖。其实那时中山经济还不算是强,全市工业总产值不足百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远不及当时“亚洲四小龙”的十分之一

中山过往工业基础差,有其历史原因。解放后,我国基于战略考虑,没有在沿海地区发展工业。由于物资、原料、能源的缺乏,中山轻工业在解放后三十年也只初露头角,未能有大发展。当时,指导中山工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通过支农来促进工业自身的发展。即工业生产要向本地农业要原材料,扩大工业对农副产品吸收、消化的能力,推动农业发展;扩大并且补充农业发展所需的工业品生产,例如农机具、农药、化肥以及农业基本建设物资。因此,大力兴办小水电、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水泥的“五小”工业,成为中山工业在解放后三十年间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以70年代中期为例,依赖和维系农业进行生产所得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境工业总产值的60%,中山仍然是地地道道的农业县。

[四小虎雄风各具]

1979年开始,中山人转变了思维,从扩大公有企业自主权,落实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入手,提高了企业的活力,促使了工业从单一计划经济的支农型生产结构,转向发展商品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工业结构。

以轻纺、服装、鞋帽、皮具、手袋、玩具、电子工业为主的“三来一补”形式,开拓了中山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

改革开放后,经济大规模的发展首先催生了中山的建材工业的繁荣。一时间,有中山近代工业始祖之称的建材生产(1908年石岐岐江河畔开办了境内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香山机器制砖有限公司,拥有12门轮窑1座,动力挤砖机1台,年产红砖约250万块。)带动了乡镇工业的首轮兴起。“三角唛”红砖雄霸珠三角港澳,全市一千多间大小机砖厂年产红砖13亿块,足以供应全国人民一人一块,并由此衍生了运输、建筑、拆船、石场、灰厂、钢材加工、建筑机械制造等一系列工业。

中山农业计划经济被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打破,市场经济逐步兴起,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粮食经济结构单一变成多元化,作物养殖经济、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村解放了大量劳动力,成为乡镇企业的劳动大军。生产力的释放为当时调整后的农村就地取材办砖厂找到有效出路,一时砖厂遍布城乡,在改革开放的珠三角和港澳市场的建设中找到了英雄用武之地。

8090年代,在政府的强势主导下,通过对引进设备的吸收、消化,中山大力发展出口产品,初步形成了一批技术先进、国内短缺、创汇力强的优势产品群体。同时,加强企业全面管理,促进企业上等级。尤为重要的是通过组建10个企业集团,推动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了全市工业持续、强势的发展。

 “广东四小虎”都有着鲜明的经济特色。其中,“中山模式”以“国家队”(地方国营企业)为主力;“顺德模式”以“武工队”(乡镇企业)为实力;“南海模式”是“游击队”(私营企业)为特色:“东莞模式”以“洋枪队(外资企业)”来武装。 “广东四小虎”经济的发展模式,被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总括为珠江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合称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三大成功模式。

[十大舰队]

19895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广东经济明星丛书第一集《广东四小虎》,介绍顺德、中山、南海、东莞经济腾飞之路。该书的第二篇“中山经济——运行轨迹的透视”,介绍了中山市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及其崭新的经验。

“中山模式”鲜明的标志是“十大舰队”,即精细化工、威力、玻璃、包装印刷、千叶、钢管、咀香园、电子、粤中船舶、建筑材料等十个公有企业集团,成为中山工业的重要支柱。

曾几何时,“威力、威力,够威够力”的广告语,响遍全国,家喻户晓;“凯达”、“千叶”、“晨星”、“香山”等品牌中外知名,为中山工业争得了无数国优、部优、省优的行业殊荣。上世纪80年代,由十家市属企业集团组成的“中山舰队”,曾经创造出了工业发展史上的传奇和神话。 

1988年,中山列为全国第一批36个率先跨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山由县级市升格为“只辖镇的地级市”。

[动物园与森林的老虎]

今天,能够准确无误地说出“中山十大舰队”名称的人已经不多了,唯一还能听到的是“咀香园”这个名字,不过,它的船东和掌舵人已非昔日之人。

有人唏嘘“中山十大舰队”的沉没。“沉没”的原因故然非常复杂,庞辉扬的生动比喻倒也十分形象和有趣。

他说,当年中山之虎是一只动物园的老虎,初期凭借独有的条件和资源,享受着各种政策的倾斜优势,威势无比,虎虎生威。但时间一长,被人在笼中豢养的堕性就产生出来了,没有了活力,就开始百病丛生,提早告终也就成了必然。

相对而言,出生于乡镇的民办企业,就如一只生长在森林之中的老虎,它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没有人工喂养,需要自己在社会大市场中去寻找生机,初时举步维艰,但最终却练就了一身野外生存的好本领,至今仍能生气勃勃。

[灵魂的再生]

尽管笼中之虎寿命不长,中山舰队几乎全线沉没,很多人也不愿再提起“十大舰队”。但客观来看,在转制的趋势下,当时的“中山舰队”还是有效地促进了中山工业上规模,企业上等级,产品上档次。它们也是中山工业人才的摇篮,为中山工业培育了新一代的接班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中山企业家的视觉无限开阔,他们告别了昨天的辉煌,用当年那种“去香港垃圾箱执废包装回来研究开发新包装产品”的开拓创新的精神,带来了中山工业产业集群的一片片兴起,带来了从“下乡(镇)”到“下香(港)”,从看日(本)到访美欧,从学习到创造,从兴起到腾飞的转变。这是庞辉扬等一批中山老工业人普遍认同的观点。

1999年,中山提出“工业立市”战略,加快了全市工业化的进程。2001年,在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取得良好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从“工业立市”迈向“工业强市”,一字之差,凸现出中山人民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和要求。2003年,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中山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积极探索具有中山特色的新型工业道路,大力实施以信息化战略、名牌带动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推动“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全市工业朝着快速、协调、可持续的方向良性发展。2004年,是中山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山实施了产业强市战略,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转变,下活了产业这一盘棋。当年,中科院评估中山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5位。2005年,中山进一步明确了以装备制造业为全市工业发展重点,出台了经济强镇考核方案,加快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并在当年成为全国首批12个“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之一,打造出一张张耀眼的城市名片。

1999年中山市工业总产值580亿,20011000亿,20042000亿,到2008年达到4000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从联合舰队,到专业镇,到产业集群,再到组团发展,中山的工业产业结构正向着科技含量更高、效益更好、产业链更完整、自主创新能力更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挺进,实现从“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的跨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生态保护,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改善人居环境,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综合协调发展之路。200711月,在中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10年之后,中山成为中国首届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它也是唯一入选的“四小虎”。

 

 

上一篇: 1986富华、国际两酒店开业 开创中山旅游新天地 【关闭窗口】 下一篇: 1988慈善万人行始办 中山人的时代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