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9 【点击率】572次 | |||
1987年3月,设立中山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科级建制,配备工作人员3人。1988年4月设立中山市无线电管理技术监测站,股级事业单位,定编3人,隶属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92年定编5人。 1997年3月,撤销中山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原中山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改名为广东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山市管理处,是隶属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派出机构,正科级,编制4人。同年7月,市无线电管理技术监测站改名为中山无线电监测站。1998年定编10人。 2001年9月,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山市管理处改名为中山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无线电管理办公室与监测站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业务由省无线电管理办公室管理,行政隶属市政府办公室。监测站实行全员聘任制。 2005年,市监测站有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4名、助理工程师3名,办公室和监测站技术人员比例达80%、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达50%。行政编制4人,事业编制10人。 二、无线电监督管理 1996—1998年,清理整顿全市无线电寻呼频率和台站,同时对设在全市“三高”(高山、高楼、高塔)区域的无线电寻呼基站进行集约化管理,妥善解决重要频率受到干扰问题。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个人移动通信的逐步普及,逐渐将单向的无线电寻呼机转向双向的手提移动电话机,网络建设及无线终端也从窄带转向宽带,从单一的模拟电话通信转向多功能的语音、信息、图像数字通信。至2005年底,全市使用微波、超短波频点1000个,建立起以现代高新技术为主的航空导航、卫星地面站、遥测遥控、无线集群、移动通信、无线接入、数据图像传输等无线电通信网络580个;使用各类无线电专用设备1万台(套);公众无线电基站5100个(移动通信基站1200个,小灵通PHS基站3900个),移动电话用户达296.5万户。小灵通用户超60万户。 1996—2000年,无线电用户增长,通信网络建设迅速发展,个别单位未经无线电管理和城市规划部门批准,擅自大规模设置蜂窝移动电话基站,市民对无线电通信网络基站电磁辐射影响身体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同时出现城市移动基站建设外观影响市容市貌和电磁环境保护与通信信号质量的矛盾等。为此,2001年起,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从外部与内部两个环节规范无线电业务的管理行为,创新无线电行政管理的模式,提高无线电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004年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健全完整、准确的中山无线电台站数据库,提高电磁兼容分析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为频率规划指配、台站设置审批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开展对无线电管理的前瞻性研究,对频谱资源实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发生干扰事故。 2002年初,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制定《中山市移动通信网络基站规划》(2000—2010)、《中山市公用移动基站设置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于2005年进行修订,规范全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及其他无线电台站的审批管理程序和建设管理行为,净化中山市无线电管理外部环境,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内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订《中山无线电监测站实验室质量手册》、各种管理业务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建立健全台站审批、监测值班、安全工作、设备管理维护和个人岗位责任制等工作质量管理机制。通过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市政府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各项无线电管理审批业务办事的流程、依据、条件、时限和投诉电话等,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同年,对市中心城区2.5平方公里内移动电话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强度,进行连续一周的每日24小时全程实地监测和评估,较系统掌握环境电磁辐射测试标准和评估方法。2003年,市监测站配合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和省监测站完成TDOA(时差定位射频传感器)实验课题的研究实验。 2005年,市监测站独立完成五桂山电磁环境对建设高山站的影响评估及建设覆盖中山市无线电监测网的可行性研究;开展无缝覆盖小型监测站建设试点和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研究。 三、监测、检测设施建设 2005年底,全市建成包括1个无线电监测控制中心、3个固定监测测向站、1个移动监测测向站、13个具备监测功能的小型监测站、能覆盖全市范围的超短波无线电监测网和1个检测实验室;配置大批从德国、日本、美国进口的便携式监测测向设备和频谱分析、微波测试等先进设备,可实现对全市3GHz以下无线电频谱24小时不间断监测和电磁兼容分析,及时发现并查处辖境内发生的各类无线电干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