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仪
【作者】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文章来源】《中山市人物志》 【成文日期】2011-03-07 【点击率】955次
 

唐绍仪(1862—1938)
 
    字少川,清宣统年为避皇帝溥仪讳,改名绍怡,辛亥革命后恢复本名。香山县唐家湾(今珠海市唐家镇)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被清廷选为第三批公派赴美留学幼童之一,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书。1881年回国后,被派往朝鲜办理税务,并任袁世凯的书记官。后历任津海关道、外务部右侍郎、铁路总公司督办、署邮传部尚书、奉天巡抚等职。其间曾被清政府指派为中英西藏问题谈判全权大臣,签订《中英续订印藏条约》,确定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地位。
    武昌起义后,1911年12月,代表袁世凯内阁参加南北议和。民国元年(1912年3月)任为北洋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并在此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思想转趋革命。从此,袁不满其表现,多方设法剥夺其权力,同年6月,其毅然辞去国务总理职务。
    1917年,参加孙中山在广州组织的护法军政府,任财政部长。次年为军政府七总裁之一。1919年充任南方总代表,与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在上海议和。1921年回粤参加孙中山重建的军政府,任财政部长。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其对此有思想抵触,嗣后隐居上海,没有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政府。1929年3月,蒋介石委任其为国民政府高级顾问,同年4月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1931年3月兼任中山模范县县长。同年,其联合国民党西南中央执委、监委,结成反蒋联盟,通电要求蒋介石下野;同时召开中央执委、监委会议,其被选为第四届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及广州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不久又任西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
    其任中山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兼中山模范县县长期间颇有政绩。首先倡议将唐家湾辟为中山港,设立海关,定为无税口岸,轮船可直达海外。英人对该计划表示不安,甚至称之为“敌港”。交通方面,加快修筑岐关东西两路,修整石岐道路,疏通河道;同时主张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农林渔业,减轻赋税;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开设师范学校,小学由318所增至440所,中学由5所增至9所;严惩贪官污吏,严禁烟赌,设立戒烟留医所等。1934年,反对陈济棠派兵驻扎中山,借故截留中山上缴中央及省的税款,反对省财厅直接办理中山的田赋收入。故此,与陈济棠矛盾日益加深,被逼离职,于10月6日乘战舰经广州转香港,后回上海居住。抗日战争时期与日伪有接触,1938年9月30日,在上海寓所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刺死。
 
上一篇: 欧初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杨殷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微博 |  微信公众号:中山档案方志 | 返回首页
中山市档案馆、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165587号-2 网站标识码4420000022 地址: 中山市兴文路7号之一(查看地图) 邮编:528403

 
办公电话:0760-88328069 技术支持: 0760-88310669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