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五年计划编制与执行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3 【点击率】468次


  1980年是“五五”计划的期末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实现9265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3553万元、农业总产值达29101万元。

  1981—2005年,中山县、市计划主管部门先后组织编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和以五年计划为周期的各年度计划,同时组织编制实施《中山市力争15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初步设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山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等综合性长期计划和专项规划。

  计划管理的重点以年度计划为主。依据五年计划,制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呈报县、市政府审查,经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实施,执行结果向县、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审议通过。

  2005年,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把延续了5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一、“六五”计划
  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期间,以中央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为目标,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农业生产强调种植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工业生产注重发展品牌产品,适当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至1985年,全市禾田改种经济作物面积13.6万亩,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的种植形成比较合理的比例。中山的机械、化工、建材、电子、塑料、食品、轻工等工业快速发展,涌现威力牌洗衣机、千叶牌电风扇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1984年提前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首个翻一番的目标。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35.4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3.3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7.10亿元,国民收入15.05亿元。

二、“七五”计划
  1986年起,编制国民经济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侧重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第二个翻番创造更好的条件。国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198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38.31亿元,提前13年实现中央提出在20世纪末翻二番的目标。

  1988年起,贯彻中央“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加强宏观控制,克服经济过热的现象。编制下达年度计划体现既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又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原则,力争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三番。

  1990年,克服市场疲软等困难,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55亿元(现行价)、国民收入39.94亿元(现行价)、工农业总产值75.13亿元(1980年不变价),与1980年相比,实现翻三番的目标。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20元,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前10年实现中央提出的战略目标,中山市跨入全国36个先进城市行列。

三、“八五”计划
  1991年编制“八五”计划和到2000年的发展规划。1992年起,计划编制和实施,重点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1993年,制定《中山市力争15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初步设想》,规划到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奋斗目标。

  “八五”期间,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三大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26.70:36.85:36.45调整为1995年的12:53:35;“三高”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工业高速增长,“八五”期间,5年年均增速34.7%。古镇的灯饰、建材,小榄的食品、制锁,东凤的电子,黄圃的冶金,沙溪的高级时装,大涌的家具,五桂山的化纤织物等,形成镇(区)特色规模经济。完成全禄水厂4期扩建工程,建成城区4座人行天桥和科学馆、图书馆、体育场、体育馆等以及一批市政公用设施。外贸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4.27亿美元,增长到1995年的19.15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56亿美元,超过“六五”、“七五”时期的总和。1995年,地方财政收入8.0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45.7亿元,其中居民存款余额156.49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9.8亿元。经国务院批准,建成国家级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国家级健康产业基地。中山成为首批广东省农村小康达标城市。

“八五”计划时期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表15-1-1
项 目 单 位 实现数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年末总人口(户籍人口) 万人 116.84 119.25 121.66 123.55 125.25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 亿元 63.7 81.58 112.70 147.31 175.8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937 5932 7689 9429 10559
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亿元 102.52 142.88 215.77 285.35 370.46
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亿元 17.72 18.97 16.46 18.46 20.7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15.18 30.26 57.25 65.74 60.21
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399.7 465.9 465.9 590 633.1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309 353 355 323 357
电话机拥有量 万户 8.45 11.55 15.55 20.59 26.69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4.68 6.46 11.2 14.89 19.15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02 2.01 3.83 4.2 4.5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5.13 6.09 9.48 6.74 8.0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3 29.72 37.21 48.28 59.8
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 % 100.9 106.4 119.2 118.4 110.7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亿元 50.51 74.68 94.23 123.63 156.49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4229 5210 6728 8684 9637
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 2682 2847 3221 3734 4488
在校学生人数(小学以上) 190200 198081 208356 221705 232011
报纸出版量 万份     212.3 803.4 780.1
卫生机构数 203 209 144 161 176
病床床位数 2500 2870 3076 3094 3094

四、“九五”计划
  1996年,根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山市1996—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任务和要求,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计划提出在巩固和完善第二步目标的基础上,走好第三步,争取提前实现党中央要求广东省力争用20年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计划强调抓好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97年起,年度计划编制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经济工作方针,加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1998年,提出着重发展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化学工业、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工业。1999年,强调增创发展新优势,从体制创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优美等四个方面,编制《中山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规划》,作为未来10年全市的总目标、总任务。2000年突出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公有企业改革和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九五”计划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45亿元。初步建立“大工业”、“大流通”、“大旅游”、“大经贸”体系。农业形成以粮食、水产、花果苗木为主的发展格局,镇(区)全面实现“小康达标”。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传统技术产业和区域特色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对GDP的贡献从“八五”期末的50.6%提高到“九五”期末的70.4%。旅游、房地产、信息、中介服务等迅速崛起,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速达到9.5%。全市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1.7公里,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5万千瓦,程控电话交换机扩容13万门,并建成贯通全市的光纤网络。

  “九五”计划期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143.1亿美元。全球500强企业有20家在中山市投资;全市实施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60个。提高“一区一园三基地”(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营科技园、健康医药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包装印刷基地)的产业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13.6%。加强对土地资源、江河水质、大气环境的保护,全市环境综合评价指标达88分;人口自然增长率从“八五”计划期末的10.7‰降至7.7‰。中山市1996年被评为全国园林城市,1997年获联合国“人居奖”荣誉称号。200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8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28元,年均增长分别达7.5%和9.6%;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27.7平方米和34.7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57%。

“九五”计划时期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表15-1-2
项 目 单 位 实现数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年末总人口(户籍人口) 万人 126.84 128.36 130.08 132.00 133.75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 亿元 200.96 234.72 268.12 297.15 345.4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1323 12408 13298 13828 15077
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亿元 418.55 491.43 576.69 664.89 795.16
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亿元 22.47 24.72 26.23 27.2 28.7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56.29 59.89 66.24 75.8 109.94
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702.6 710.5 742.1 783.7 908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394.0 481.5 564.0 587.0 635.0
电话机拥有量 万户   29.34 32.64 37.75 43.88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21.07 26.31 29.73 28.21 36.76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5 5.54 5.58 5.78 6.50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8.18 9.88 12.42 14.73 18.3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69.81 77.11 85.53 95.15 106.77
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 % 104.2 98.9 97.9 96 100.1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亿元 217.15 281.56 322.1 344.56 354.65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10394 11039 11655 12607 14179
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 5103 5694 6183 6302 6528
在校学生人数(小学以上) 242558 255899 265462 270510 281740
报纸出版量 万份 1300.6 2004.4 2323 1365.45 1734
卫生机构数 222 220 219 218 209
病床床位数 3635 3567 3735 3864 4055

五、“十五”计划
  市委、市政府重视“十五”计划的编制工作,成立编制领导小组,召开3次全市编制会议,举办40场次座谈会和咨询会,进行20场次专题研讨会、论证会和讨论会,培训编制人员60人,聘请22名经济专家为编写顾问。编制工作从1999年8月开始,历时1年,形成由总体计划、26个行业计划和4个前期调研课题组成的“十五”计划体系。

  “十五”计划编制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科学性和指导性。2002年着力推进“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2003年以建设“广东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为总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创开放、产业、科技、体制、环境五大优势。2004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2005年贯彻胡锦涛视察广东、视察中山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实施组团发展战略,推进两个“适宜”(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建设。

  “十五”计划期间,全市先后克服2001年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出口需求下降,2003年发生“非典型性肺炎”疫情,2004年电力与原材料供应紧张、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带来的困难,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各项任务。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80.2亿元,为“九五”期末的2.4倍,年均增长18.1%,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7.6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00美元,为“九五”期末的2.2倍。“十五”期间增加民营企业9.4万家。同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54.3亿元、320.9亿元和276.6亿元;外贸出口总额12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5元,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204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8:61.4:34.8。

  至2005年,全市有国家级产业基地19个,省级专业镇10个;有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家;有国家级、省级名牌和名标262个,获全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十五”期间,农业效益稳步提高,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市政府投入10亿元用于农路农桥涵闸建设、低产鱼塘及内河涌整治、“一区三线”林相改造和“四旁”绿化、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等“农村五项工程”建设;农民进一步减负增收,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6.4万人,全面免征农业税;国有资产运营监督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公务用车、行政审批制度及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减幅达75.1%;投入57.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531公里,全市实现信息化综合指数达78%。创建为省“教育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6.2%。2005年10月中山市被评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

“十五”计划时期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表15-1-3
项 目 单 位 实现数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年末总人口(户籍人口) 万人 134.83 136.03 137.86 139.45 140.82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 亿元 404.38 469.73 572.05 704.30 880.2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 17035 19636 23731 29060 36207
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亿元 1046.70 1346.23 1768.07    
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 亿元 29.99 32.34 34.07 35.7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亿元 177.99 218.99 262.06 291.58 320.92
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983.3 1067.4 1067.4 1077.2 1332.6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677 849.5 1477.8 1960.3 2072
电话机拥有量 万户 49.20 55.90 87.68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43.58 57.25 82.54 99.95 122.09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7.38 7.65 9.47 3.67
(按新口径计)
5.10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5.55 31.21 36.63 34.54 54.2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19.53 134.33 151.71 178.84  
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 % 97.8 98.3 100.4 104.6 102.6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亿元 393.80 462.84 543.70 614.92 725.06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16287 18803 21020 22350 22751
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 6738 6907 7211 7523 8204
在校学生人数(小学以上) 294543 309633 328884 370851 388714
报纸出版量 万份 1973 2164 2257    
卫生机构数 187 197 194 300 315
病床床位数 4415 4402 4971 5438 5531

上一篇: 第二节 市计划管理项目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四节 重点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