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活资料供应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3 【点击率】550次

 

  1979年前,中山农民生活所需的食品、药品、烟草、日用工业品、燃料、烟花爆竹、图书、民用建筑材料等生活资料由县供销社负责供应,国家计划分配的商品则凭票证供应。1979年后,县供销社在农村独家经营的局面逐步改变。供销社各级部门转变经营观念和方式,打破商品经营界限,实行本业为主、综合经营;采取开办商场和购物中心、举办商品展销会或物资交流会等形式搞活商品流通,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要。1979年全市供销社系统生活资料零售额为9370万元。1983年起开办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商场,至1990年,全市供销社开办综合性商场、贸易中心60家。1993年,供销社系统生活资料零售额2.93亿元,比1979年增长2.1倍,为历史最高一年。

  1993年全市供销社商品购进45.8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42亿元;1993年商品销售48.5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42.5亿元。中山市供销合作联社被国内贸易部评为1994年度全国商业先进单位。2000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商品购进6.38亿元,商品销售7.03亿元;2005年商品购进3.87亿元,商品销售4.04亿元。商品购销总体在下降。

一、民用燃料供应
  1990年前,中山的民用柴、煤属国家计划分配物资,由供销社供应。城镇居民凭柴、煤票定量供应,供销社燃料煤每年供应量为1.5万吨。1991年,中山取消柴、煤凭票供应。1994年,市供销社退出燃煤市场。

  1979年,液化石油气开始进入家庭。县供销社直属的土产公司在做好柴、煤供应的同时,开设中山最早的瓶装石油气供应站。1984年,以土产公司石油气供应站为基础,成立中山市石油化工产品联合服务公司(后更名为中山市石化总公司),专业经营液化石油气,并与基层供销社合作,实行联购分销,向城乡用户供应液化石油气。1985年供应131吨。1991年,市石化总公司液化石油气用户发展到超过8000户。此后,液化石油气经营规模扩大,1999年供销社系统销售量为33428吨。2000年,在市石化总公司开户的液化石油气用户增至7万户。2005年,开户的液化石油气家庭用户有6.3万户,工商业用户1500户,年供应液化石油气1.82万吨。

二、烟花爆竹供应
  1991年,国家将烟花爆竹列为易燃易爆物品实行规范化严格管理。1994年起,中山市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市供销社烟花爆竹经营重点转向农村,销售量减少。1996年起,政府规定烟花爆竹由市供销社直属的市日用杂品总公司专营。市日用杂品总公司设立中山市日杂烟花爆竹专卖有限公司专营烟花爆竹,统一进货,由取得经营许可证的零售点分销;全市有24个基层供销社共设80个专营销售点。1999年,烟花爆竹专卖销售点调整为130个。2005年,烟花爆竹年销售额为300万元。

三、图书供应
  1996年底,市供销社组织基层供销社与市新华书店合作,将供销社经营40余年的书店改办成新华书店特许连锁店,为省内首创。全市分布在各镇(区)的供销社新华书店特许连锁店有21间,图书销量占全市农村图书销售总量的30.30%。1996年纯图书销售85.8万元,1999年398万元,2000—2005年图书销售额年均300万元。

四、烟草供应
  1997年前,镇(区)烟草批发由市供销社的烟草批发部经营。1998年,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制度,改变40多年来农村烟草批发由各级供销社烟草批发部购销的经营体制。全市仅6个基层供销社取得烟草批发经营权,当年销售香烟157万条。1999年,烟草批发统一由市烟草专卖公司专营,市供销社系统只保留零售业务。

五、食品供应
  中山供销社经营的食品种类繁多,数量大宗的食品有食油、食糖、食盐和茶叶等。1979年前,食糖、食油实行计划分配,定量供应,农村居民凭票(证)到县供销社购买;1979年后,逐步取消凭票(证)供应。市供销社重点做好大宗的食品供应,食盐由基层供销社的副食批发部批发,门店零售;1982年县供销社开始供应计划外食油,同时做好酒类、茶叶等商品的供应。2000年后,食品行业竞争激烈,供销社的食品供应逐渐下降。全市供销社2000年食糖供应降至1240吨(最高年份1988年为1.12万吨),酒类供应降至2319吨(最高年份1982年为8060吨);2001年茶叶供应降至44吨(最高年份1987年为364吨);2005年食油供应降至5417吨(最高年份1988年为2.56万吨)。

六、日用工业品供应
  计划经济时期,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按计划分配,由县五金交电公司、百货公司分配下拨商品,基层供销社按人口比例将指标分配到各生产大队及单位,再分配给个人,个人凭票到供销社购买。改革开放后,自行车、缝纫机不再凭票(证)供应。1979年全县供销社自行车供应量(国内纯销售)为8572辆,1988年为4.55万辆。缝纫机供应量从1979年5765部上升到1981年1万部。1981年供销社开始大量经营进口和国产的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家用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等高档家用电器,全市供销社系统年销售量最高纪录为:1985年收录机国内纯销售5.8万台,1988年电冰箱总销售3.99万台,1991年洗衣机总销售2.73万台,1992年录像机总销售23.8万台,1993年空调机总销售7.1万台,1994年电视机总销售30.95万台。1988年销售摩托车35辆,1997年增至1.28万辆,为历史之最;1999年,中山市停止摩托车上牌,2001年改为限制上牌,摩托车销售量大幅减少,2000—2005年全市供销社年均销售摩托车5000辆。

七、民用建筑材料供应
  改革开放后,农民居住条件快速改善,民用建筑材料需求量大。1980年,县供销社开始供应钢材,当年供应971吨。1988年供应3.12万吨,为历史最高纪录。1993年水泥供应量为历史最高,供应10.5万吨,其中国内纯销售8.7万吨,比1979年国内纯销售的1.5万吨增长4.8倍。

八、药品供应
  1996年全市供销社有中西药店56间。2000年医药市场全面开放后,市供销社的药品经营逐步萎缩。当年全市供销社企业转制改革,将大部分药店转让给职工私营,供销社的医药经营业务被私营、个体药店取代。

九、平息商品抢购风潮
  1989年6月初,中山市场出现抢购大米、食盐、副食品等风潮。全市供销社及时进货供应,3天内销售食盐100吨,很快平息抢购风。2003年春,中山出现非典型肺炎病例,群众抢购罗红霉素、板蓝根、白醋、口罩等防治药物和商品。当年2月12日,社会上谣传食盐供应紧张,一些不法商户乘机哄抬盐价,500克的包装食盐价格从1元暴涨到10元,出现抢购食盐风潮;全市供销社22个食盐批发部迅速购进442.15吨食盐在中山敞开供应,3天供应食盐313.95吨,平息食盐抢购风潮。

1979—2005年中山县、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商品流转表

表11-2-2 单位∶万元
年 份 商品购进 商品销售
1979 5867 14869
1980 7752 16772
1981 11664 20954
1982 9910 21934
1983 12268 24190
1984 22518 29802
1985 29621 36197
1986 52364 60697
1987 93625 102209
1988 154861 149030
1989 103617 121349
1990 140418 161241
1991 237612 258269
1992 300065 308194
1993 457594 485320
1994 419267 425454
1995 293540 295819
1996 186075 196972
1997 146319 150956
1998 118733 127871
1999 104422 111487
2000 63782 70254
2001 36348 37466
2002 24914 32420
2003 32758 34064
2004 36524 39267
2005 38681 40389

  注:1979—1985年商品购进、商品销售指标是统计报表中的国内纯购进和国内纯销售,1986—1995年是商品纯购进和商品纯销售,1996—2005年是商品总购进和商品总销售。
上一篇: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第四节 农副产品购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