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三防”工作(注:“三防”意防汛、防旱、防风。)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7 【点击率】1516次


一、机构队伍
  1999年,在市三防指挥部下设参谋部、后勤部、各镇(区)“前指”、军分区“前指”、系统抢险队。其中“两部”下设有技术组、水情组、物资供应组、交通运输调度组、城区排涝调度组、供电组、通信组、交警治安组、卫生救护组、宣传组、综合组。2005年,全市有各级三防指挥机构53个共607人。

  从1988年起,中山“三防”工作实行市长、镇长、区办事处主任、村长防汛行政首长责任制。1998年推行定人员、定地段、定防守责任制度,张榜公布致家喻户晓。从1999年起,每年在《中山日报》公布防汛安全责任人及技术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1998年,在中山军分区建立一支由预备役官兵1100人、应急分队人员720人、民兵1.2万人组成的抢险队伍;1999年以中山军分区为主体的抢险队伍在黄圃、小榄、东凤等镇重点防洪区设立舟桥连;2000年,在市交通局、市航运公司、中山供电局、市卫生局、市公用事业局、市公安局等单位组建应急分队;2001年,从中山军分区、武警中山支队、广东省预备役高射炮兵师工兵营中组建共有1400人的专业抢险队。

二、报汛预警
  1992年,建立水文遥测系统,此后不断扩大覆盖面。1993年建立卫星云图接收系统,1998年自行开发热带气旋信息系统,2002年运用现代化设备建立三防指挥中心,全面提升报汛预警工作质量。在市三防指挥中心,通过计算机、大屏幕显示系统,以数据资料为内容,以全市和珠江水系电子地图为背景,进行水、雨、风、旱、咸情实时信息可视化图形显示,并与洪水、台风的历史资料作比较,评估灾情,作出“三防”决策;所有信息都以音像方式通过电视电话系统传送到各镇(区)电视电话会议中心。

(一)洪灾
  每年4—10月的汛期,西江、北江中上游的雨洪66.84%经中山市境宣泄出海,其中,磨刀门水道占28.6%,横门水道占16.0%,洪奇沥水道占22.0%,独立入海占0.24%。西江、北江雨洪给中山带来极大威胁,常因江河水位暴涨造成洪水灾害。1979—2005年,发生较大的洪水年份有1988年、1994年(2次)、1997年、1998年、2005年等共6次。以莺哥咀水位站为代表,1994年6月20日、2005年6月24日、1998年6月27日、1994年7月26日、1997年7月11日发生的洪水水位,分别达到5.34米、5.31米、5.15米、4.98米、4.69米,分列历史纪录的前二、三、四、五、六位(最高洪水位为5.40米,发生在1915年7月11日)。1994年、1998年、2005年发生的洪水为特大洪水,分别为超200年一遇、相当于100年一遇、超100年一遇的洪水。1994年6—7月相邻2个月连续发生高洪水位,在历史上极其罕见。

(二)台风潮灾
  中山市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的几率相当大,每年均受不同程度影响。台风侵袭时,常带来狂风暴雨、巨浪暴潮,危害极大。1979—2005年受台风影响较严重的年份有1983年、1985年、1989年、1991年、1993年、1999年、2003年等共7年9次。出现最早的是5月20日(1989年),最迟的是10月13日(1983年);出现最多的月份是7月、8月,占总数的53%;年出现最多的有5次(1993年),最少的为1次(1980年、1981年、1985年、1992年、1996年、1997年);受影响较严重的有5次,其中1993年占2次,该年9月17日发生的台风暴潮,横门和灯笼山水位站最高潮水位分别达到2.62米和2.65米,创历史最高纪录。

  受热带天气系统、热带低压影响,中山市偶尔会遭受龙卷风的袭击,持续时间短,风力猛,受灾范围较小,伴有雷电雨雹出现。

(三)暴雨涝灾
  中山市在前汛期(4—6月)受以锋面低槽类为主,槽前脊后类次之,后汛期(7—10月)受以热带风暴类为主,赤道辐合带类次之,或受几种系统叠加的天气影响,常发生暴雨灾害。受五桂山山脉地形影响,城区降水强度一般比南部、西部的神湾、东部的横门要弱。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城区也有强度大的暴雨降水过程。暴雨天气年际变化也较大,多暴雨年和少暴雨年的暴雨日相差几倍。遭遇历时较长的(特)大暴雨过程,围内渍水不能及时外排,积水成涝;遇外江洪水或暴潮同时出现,形成顶托之势,不能开启闸门排水,造成涝灾尤为严重。1979—2005年,中山共出现暴雨日(日雨量≥50.0毫米)220次,平均1年出现8.5次;出现最多的是1981年,有16次,最少的为1990年,仅2次。暴雨集中出现在4—9月,占暴雨日数的90.5%,其中6—8月为暴雨集中期,占暴雨日数的60%。1994年6月17日西河站的降雨量324毫米,2天降雨量508毫米,又遇西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顶托,造成石岐城区河泊大街、华柏路等街道积水成河,部分受浸长达10天,三乡、神湾等圩镇顿成泽国,水深达1米。为最严重的一次暴雨涝灾。

1979—2005年中山县、市受影响的台风、洪水及暴雨情况表

(四)干旱咸害
  冬春季节,降雨量减少,常因中山境通往大海的江流量锐减而咸潮上溯。不同程度影响农业灌溉和人们食用水。1979—2005年,受旱咸影响较严重的年份有1988年、1989年、1991年、1999年、2000年、2002年、2004年等共7年次。1999年遭受的春旱咸为近50年少见,1—3月全市降雨量仅53.2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少220%,其中2月降雨量为零。2002年冬起,持续多年冬春之交均有咸潮灾害发生,影响供水安全,造成生活饮水较紧张。

三、抗击重大灾害
(一)1988年抗击西江洪水

  1988年9月3日,接省三防指挥部关于西江发生大洪水的紧急通知和区间水情分析报告后,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党政军民发出抗洪救灾紧急动员令;迅速组织30位有抗洪经验的市直部委办局领导和市水利局技术人员,分成20个工作组共60人前往抗洪第一线,指导抗洪抢险工作。组织有674位军人、300位工人、209位镇(区)领导干部参与的共2.4万人抗洪大军上堤巡逻检查、抢险加固,组织有1.7万人组成的机动队待命应战;调动小车73辆、双排座汽车75辆、手扶拖拉机21辆、货车30辆、机动船1000艘,调运麻包、草包、杉桩等大批物料抗洪抢险。4日至5日,古镇、东凤、黄圃、南头、板芙等镇的多处堤围出现险情,经干部与群众合力抢险,全部保住不出险。受此次西江洪水袭击,全市大堤外小围有30条出现漫顶或崩缺,均一一化险为夷,未出现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事故,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1993年抗击16号台风暴潮
  1993年9月17日,中山遭受最大风力12级的16号台风正面袭击,横门、磨刀门水道的潮位均超历史,超过200年一遇。风势之急、来势之猛,为历史罕见。

  全市动员党政军民共同抗风救灾,上千人冒着狂风暴雨,扛沙袋来筑堤,排除险情。位于磨刀门水道口的东风糖厂,干部职工奋不顾身把几百吨库存砂糖全部盖好,免受损失。坦洲永合500亩新围全被潮水淹没,有2名小孩在迁移中被卷入水里,坦南村民梁九、梁桂安、潘瑞安3人冒着12级飓风大浪,浮着杉树根几经艰险将小孩从水中救起,当得知小孩家长亦遇险时,他们又和村干部、民警冒着生命危险坐机艇四处搜索失踪者。

  16号台风过后,省三防指挥部拨出防汛费30万元,市财政拨出堵口复堤及救灾款1000万元、贷款专项指标5000万元,用以恢复生产。市属部门、单位及镇(区)积极行动,落实措施,抢修水毁工程。其中,市围垦公司成立专门小组,落实责任制,组织2500人、出动机械150台(艘)堵口复堤;坦洲镇拨出资金100万元,组织专业队100人、运输船6艘修复水毁工程。

(三)1994年抗击200年一遇特大洪水
  1994年6月20日起,中山市遭遇西江、北江超200年一遇、超警戒水位达10天的特大洪水袭击。经抢险,确保5000亩以上堤围无崩决,人员无伤亡。

  在洪水发生前,市委、市政府及市三防指挥部切实做好防大洪、抗大灾的部署。6月15日14时,市三防指挥部向全市发出第一号防洪通知。17日,上午10时市三防指挥部向全市人民发出紧急动员令,要求做好抗御特大洪水的一切准备。傍晚,市委书记谢明仁主持召开全市党政军警干群抗御特大洪水的紧急电话会议。18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防御特大洪水对策,决定暂停双体船在市境的小榄、鸡鸦、横门水道行驶,严禁重型车辆在防洪工程地段行驶。市三防办、市农委、市水利局和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等单位共抽调250人组成18个工程技术组和30个防洪抢险小分队,分赴防洪抢险第一线,协助当地政府指挥抢险排险。

  市三防指挥部由副市长简国森、苏松勤和具有水电、气象经验的黄祖岳(市气象局)、周世雄(市水利局)、林中汉(市水利局)组成“智囊团”,研究分析洪水过程的天气情况和水情发展,及时预报预测洪水,指导防洪抢险。洪水期间,市三防指挥部根据“智囊团”的预报,及时发出9个预报紧急通知,没有一个失误,群众为此编唱“智慧三防,有灾能防”的顺口溜称颂。

  18日17时,武警中山支队接命令后,分别以75名和80名官兵组成2个梯队,40分钟赶到40多公里外的出险地,与当地东凤镇委书记李武彪带领的群众合成5000人的抗洪大军,饿着肚子连续奋战5个多小时,确保堤围安全。19日21时,市水利局工管科郭建宏、杨叙伦等组成的工作组,巡查发现民安堤段外坡裂缝长达7米,且正在扩大,迅即与当地南头镇取得联系,组织100人上堤抢险,一直奋战到20日凌晨3时才有效控制险情。市计委、市交通局共派出20辆汽车抢运抗洪物资;市生资公司、东风糖厂、横栏镇及中山港区等工厂,连夜加班生产和抢运44万多只编织纤维袋;东凤镇镇办工厂组织5100人的抢险队参与抢险,该镇东城酒店主动为抢险队送饭,仅19日当天就送盒饭6500份,个体户韦权开和剑华集团公司总经理分别拿出1万元和6000元购买食品慰问抗洪抢险人员;东区、三乡、五桂山镇等连夜派车把矿泉水等物资送往东凤镇的抗洪前线;黄圃镇回乡探亲的海外同胞刘永良捐出港币3万元、纤维袋200只支援抗洪斗争;阜沙、港口等镇群众主动筹集1.5万只纤维袋送到镇政府或出险地;小榄镇及市属单位、一些港澳同胞捐资及送饼干、饭菜、点心、防漏物资等,累计折合人民币630万元、港币12.24万元。在全市军民的全力抗击下,以10—50年一遇设防标准的水利工程,顶住200年一遇水位的特大洪水袭击,创中山抗洪史奇迹。

(四)1998年抗击100年一遇特大洪水
  1998年6月23日至7月2日,西江、北江中上游雨洪给中山市带来历时10天超警戒水位(莺哥咀站,下同)、最高洪水位达5.15米、超过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洪潮区水位还超过1994年,创历史新高。

  防洪抢险成为压倒一切的工作,市四套班子领导分成7个片分赴抗洪一线的镇(区)指挥抗洪,各镇(区)党委、政府领导抗洪,市直各部门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抗洪工作,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公安民警整装待发。全市组成3.8万人的抗洪大军,其中武警1200人、民兵预备役8560人、公安民警1165人、乡镇干部群众28155人,备有防洪抢险物资车辆500台、砂石4.1万立方米、松杉桩2.3万条、编织袋85万只以及大批铁铲、谷围等。

  6月26日,市长陈根楷到阜沙镇,见有6处堤围渗漏虽得到控制,但情况仍十分危险,即与市三防指挥部联系,调来50名武警战士严防驻守。当日下午3时,港口镇出现15—20米堤段滑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简国森及时赶到现场,组织7个村共400人上堤抢险,至27日零时30分共打桩600条、投放沙包1.8万只,有效控制险情。27日,板芙镇海心沙堤段出现大堤塌方渗水,板芙镇武装部组织800人突击队连续奋战5小时,排除重大险情;紧接着湖洲管理区民溪村发生塌堤,800名战士及时赶到,跳进水里用沙包堵塞决口。28日,东凤镇中沙环堤段出现50米长滑坡,情况十分危急,中山军分区司令员王宏恩及时调兵近200人,并亲赴现场指挥抢险,在3个小时内排除险情。30日1时10分,神湾镇委书记李达明发现洪水来势异常紧迫,连夜急电中山军分区增援,上午9时300名增援部队到达斗门大桥神湾一侧大堤开展防护,被当地群众赞为“天降神兵”。经抗洪抢险,保住2000亩以上堤围无一崩决,水库、水闸、电排等水利工程安全无恙,人员无伤亡,全市减淹耕地55.81万亩,减灾效益达141亿元。

(五)1999年抗击强热带风暴袭击
  1999年9月11日晚生成、15日17时加强为编号9910号的强热带风暴,正面袭击珠江口,16日16时30分在珠海市登陆。

  市委书记崔国潮到市三防指挥部指挥部署;市长陈根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锐成到民三联围,顶风冒雨乘船检查沙仔等地;市政协主席苏松勤到民众三宝水闸检查落实防御措施;副市长吴章贺与市政府秘书长苏伟强及市水利局、市气象局、市三防办领导一起分析研究强热带风暴的趋势,及时部署防御工作。

  当日17时强热带风暴犯境,武警中山支队接到市政府的命令,迅速调集3个中队兵力共110人,抵达灾情严重的发疯涌,连续奋战4个多小时,筑起长250米、高1米的拦水坝。中山军分区组织400名预备役官兵抢险队冒着狂风暴雨,到五桂山龙塘村营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后,又速往工农兵水库抢救大坝险情。

  灾后,市委、市政府迅速组织救灾复产工作,并在财政中拨出600万元用以扶持受灾较严重的镇(区)(其中100万元为农业救灾复产贴息贷款)。

(六)2005年抗御西江100年一遇特大洪水
  2005年6月22—27日,中山市受西江、北江雨洪及区间连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和天文大潮共同影响,发生超1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6月18日上午8时,当广西梧州站刚超过警戒水位、中山市莺哥咀站水位尚在2.06米时,市三防办便发出有关防御西江洪水的水情报告。21日,即在省有关抗洪紧急通知下发前一天,市水利局、市三防办启动防汛非常规方案,在防洪抢险中,全市市直属机关干部400人和镇(区)干部群众2万人、军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等紧急奔赴第一线,共动用防洪编织袋82万个,出动车辆174辆、舟艇15艘,调拨救生衣、谷围、铁铲、抽水泵等一大批,做到组织、队伍、措施、物资四到位。

  此次西江特大洪水使中山水利面临严峻考验,工程显示出巨大的防洪作用。投资2亿元建设的东河水利枢纽累计开泵106小时,抽排水量超1亿立方米,有效控制岐江河水位,使城区免受涝灾。在火炬区、小榄镇、阜沙镇、古镇镇、南头镇、黄圃镇等地兴建的高标准外排泵站,均及时、有效地为当地排涝除渍、控制水位,保护大堤和水闸的安全。

(七)1999年抗击干旱咸情
  1999年,中山遭遇春旱,全市受旱咸面积7万亩;全禄水厂、大丰水厂因含氯度高而一度停止向城区供水。3月初,市政府拨款280万元,20天内组织兴建长江水库引水抗旱咸工程。工程为抽水泵站、发电机房各1座,铺设直径800毫米、长1.2公里的地下钢管,将长江水库的水引到南朗灌渠。工程3月24日建成启用后,每日有3万立方米的水送往南朗镇,确保11个村8000亩农田的用水。各旱区除政府投入外,还发动群众想方设法挖掘水源抗旱。抗击旱咸期间,全市共出动3000人次,投入电排泵站508台4830千瓦、机动运水车5辆,挖井10口,疏挖引河1公里,投入资金523万元。通过上下努力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全市早造抛秧面积14.73万亩,比上年同期增加2.2万亩,插植面积34.47万亩,占应插面积的99.5%。

(八)2004年抗御历史罕见的咸潮
  2004年10月2日,中山市坦洲镇大涌口水闸出现比历史纪录还提前半个月的罕见后汛期咸潮。为有效抗御咸潮影响,市水利局、市三防办积极配合做好珠江应急调水工作,编制《中山市抗旱防咸工作预案》,对坦洲大涌口、马角和中顺大围东河、西河水闸等的外江咸情进行实时监测,并在咸情影响较重时期实行每小时一报,及时向社会发布咸情动态;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科学调度利用水资源,严控水库非供水性排水、发电,全市13宗电站水库因此比往年平均减少发电约60%,使全市52座山塘水库蓄水量同比增加209万立方米、总量达到4429万立方米;根据咸潮上溯的规律,对中顺大围、中珠联围等五大联围实行群闸调控,引淡冲咸,保证咸潮期间的农业灌溉用水;发挥年初在长江福获村兴建的福获调水泵站作用,在咸潮严重的3月中旬一连7天、每天调水1.7万立方米送往南朗,确保5000亩农田春耕生产用水。为解除咸潮对城区的威胁,市政府及时组织迁移扩建日供水达10万立方米的浦鱼洋水厂,以长江水库为源水进行供水。
 

上一篇: 第五节 水资源利用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