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3 【点击率】771次 | |||
1984年中山首回10千伏电缆线路由架空线改落地电缆投运,是城区配网的第一回10千伏电缆线路。此后,城区10千伏配网中落地电缆线路不断增加。1988年11月建成投产220千伏沙中线,中山形成220千伏双电源电网。 至2000年,中山电网建成一座与省网联系的220千伏多电源网络,电源主要来自东莞沙角、广州、江门等地。输电线路规模为220千伏输电线路10回,线路长度106.51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49回,线路长度563.23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11回,线路长度315.26公里。中山变电规模为220千伏变电站4座,主变压器容量为141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29座,主变压器容量为2318兆伏安。2000年,中山变电站主要有110千伏、220千伏及35千伏(仅为个体用户使用)3种电压等级站;当年,变电站由容量小、设备简单落后、建筑简陋、用跌落式保险丝代替开关运行改变为容量大、使用国产先进或进口设备、建筑现代化与规范化。2000年,中山10千伏电网馈线共442回,长度为3712.6公里,线路结构主要有架空型、架空与电缆混合型。中山城区范围配网10千伏线路中的电缆比例超过50%,大幅降低10千伏线路的受雷击故障率,减少因此导致的故障停电次数。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推广10千伏开关站的应用。在电网建设中,运用红外线成像仪对输电线路导线接头进行普查;2005年建成主配网电力GIS(地理信息系统)。 至2005年,中山电网架设500千伏线路3回,长度285.28公里;220千伏线路22回,长度433公里;110千伏线路104回,总长度721.48公里。输电线路规模是2000年的1.6倍。 二、变电站 2001年,中山供电最高负荷逐年攀升,中山电力部门与省电力设计部门共同为中山电网进行“十五”电网规划。同年位于中山城区的110千伏安山变电站建成投运,是中山首座GIS变电站,投运引入中山电网GIS组合电器新设备和新技术。继后,连续5年里,中山电网通过合理规划,并结合供电过负荷的中山城区、小榄镇等地区的情况,再建设投运110千伏富豪站、110千伏龙山站、110千伏永宁站、110千伏东明站等4座GIS变电站。2001年,利用主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仪对全局110千伏及以上主变压器开展绕组变形测试普查,普查率达94%。2003年,中山第一座500千伏香山变电站动工建设,线路分别接广州、江门,次年5月3日建成投产,工程概算总投资6.69亿元。2001—2005年,中山增建光明站、逸仙站、旗乐站、同益站4座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合计共1800兆伏安;同时,重点在中山城区及邻近区域、小榄镇(区)及附近镇(区)域分别增建投运19座110千伏变电站,新增主变总容量达1910兆伏安,对原有15座110千伏变电站进行改造与增容扩建。2005年,中山220千伏电网建成以500千伏香山变电站为中心,形成双环网和双回路辐射网结构;110千伏电网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在城区和负荷密度大的区域采用“双T”或“三T”结构;一般地区采用环网或双回路辐射网。2005年,中山电网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为兆伏安;220千伏变电站8座,主变压器容量为336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48座,主变压器容量共4208兆伏安。 三、配电网络改造 从90年代起,到“十五”规划期间,不断加固中山配电网络的可靠性。2001年,中山供电局建设与改造10千伏及以下农网,年内累计建设与改造743.47公里,更换高损变压器865台15.19万千伏安,更换电能计量表19.02万只,改造低压台区1551个(其中建设与改造低压线路3260.08公里,安装无功补偿21512千瓦,建造配电房1091个)。农网改造后,全市农村电网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结构得到调整。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控制在6—7公里左右,低压线路供电半径控制在500米以内;低压线路终端电压由改造前的160—190伏提到约210伏;农网低压线损由原来的25%降到1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