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5 【点击率】494次 | |||
一、城区环境保洁 内街的保洁由居民委员会雇请保洁员清扫,规定每天清扫2次,全天保洁。聘请保洁员经费来源于向住户收取的清洁费,由居民委员会统一收费和支付工资。由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的住宅小区,则由物业公司负责小区内的环境保洁。 90年代后期,岐江河面漂流的水浮莲不断增多,将河面的垃圾积集在一起,严重影响航道通行及市容。市环卫部门组织专业队伍打捞清理。1999年,在河面装置垃圾拦截网,减轻清理工作强度。2005年,环卫部门负责保洁的河面约520万平方米。2005年9月,通过招投标形式,把石岐河从东河口至西河口约39公里的水域环境保洁工作转给中标单位承包。 二、垃圾处理 1983年,在城郊新安村狗仔坑(地名)征用13.3公顷低丘地,建造垃圾填埋场,对城区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狗仔坑垃圾填埋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坚持定期喷施有效药物,防止蚊蝇孳生。为防止垃圾渗沥液污染周围环境,设置土法上马的污水处理系统,经专家现场测试,证实去污效果显著。场内种植大量花果树木,既充分利用土地又净化空间环境。在1991年1月第一届全国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评估会上,该场被评为可推广技术;1994年该场获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环境治理优秀工程称号。1997年,建成老虎坑垃圾填埋场,设置处理垃圾渗沥液专用系统,采用生物强化处理方法,处理效果更显著;同年,该场被评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推广项目。 1999年编制《中山市市域环境卫生控制性规划》,2005年进行修改。规划在全市划分中心组团、北部组团、南部组团等三大组团建垃圾处理基地,处理全市的生活垃圾。其中以城区5个区及附近4个镇组成的中心组团的垃圾综合处理基地规模最大,选址在南朗镇蒂峰山,占地约86.6公顷,总投资约7亿元,集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焚烧炉渣再利用制砖、建筑余泥消纳、医疗废物焚烧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多种处理工艺于一体,将多种技术有机结合,各专项设施和工艺取长补短,重点解决排污、防臭、防蝇等问题。其中填埋场容量约500万立方米,2002年兴建,2003年6月竣工;规划可使用45年。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市内首个BOT融资市政项目,总投资3.5亿元,2003年底通过招投标选择承建商,总体工程完成后将采用新科技手段处理区域范围内的垃圾。 2005年8月起,在城区范围内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在全国首创采用“以消费量折算系数法”计征,以“收缴率高、收费量多、征收成本低、缴费方便”获得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和支持,收费工作开展顺利,效果明显。 三、粪便处理 随着城区发展规模扩大,新建一批标准较高的公厕,翻新原有公厕,绿化、美化公厕周围环境,在人流较多的地方增设生物环保公厕。2004年起,全部公厕实行免费开放。2005年,在部分临街公厕设置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使用。至2005年底,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管理的城区公厕共80座,生物环保公厕19个点28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