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环境卫生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5 【点击率】494次


  改革开放前,城区的垃圾粪便是邻近乡村积集农家肥的重要来源,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只负责收集起来卖给农民。改革开放后,农民广泛使用化学肥料,不再买垃圾粪便。随着经济发展,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垃圾粪便随之增多,环境卫生管理面临极大挑战。1980年起,市政府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力量和设施建设,改革城区垃圾粪便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无害化处理,使城区的环境卫生面貌逐年好转。1990年中山市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城市,1996年2月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并顺利通过多次复检验收。

一、城区环境保洁
  城区的环境保洁工作有较强的专业队伍和健全的制度。道路保洁由环卫部门的专业队伍负责,实行每天3次大清扫2次小扫保洁制度,主要道路实行14小时保洁和洒水冲洗,使道路保持洁净。1992年,环卫部门进行技术创新,改进保洁工具,研制成功ZW5040GXC\型扫路车,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研制成功ZW5040GXC\型扫路车,通过部级鉴定,被建设部列为1998年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获广东省建设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机车投入使用后,提高城区道路的机扫率,1997年为17.96%,2001年提高到36.88%。1994年环卫部门负责保洁的道路面积135万平方米,2005年增至513.6万平方米。

  内街的保洁由居民委员会雇请保洁员清扫,规定每天清扫2次,全天保洁。聘请保洁员经费来源于向住户收取的清洁费,由居民委员会统一收费和支付工资。由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的住宅小区,则由物业公司负责小区内的环境保洁。

  90年代后期,岐江河面漂流的水浮莲不断增多,将河面的垃圾积集在一起,严重影响航道通行及市容。市环卫部门组织专业队伍打捞清理。1999年,在河面装置垃圾拦截网,减轻清理工作强度。2005年,环卫部门负责保洁的河面约520万平方米。2005年9月,通过招投标形式,把石岐河从东河口至西河口约39公里的水域环境保洁工作转给中标单位承包。

二、垃圾处理
  1982年起,在城区道路旁摆设垃圾桶收集垃圾,用密封式自卸车将垃圾转运到垃圾场填埋。1986年,实行新的垃圾收集方法,取消道路上的垃圾桶,在内街角落建造小型垃圾屋,定时开放由居民把袋装垃圾投进垃圾屋,再由环卫工人清运至中转站,然后运到垃圾场填埋,专人保洁日产日清。2002年开始,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办法,把城市生活垃圾分为不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3种,在垃圾屋及道路两旁增设垃圾分类收集箱,每日清理2次。对有毒有害生活垃圾,收集后移交省内具有处置资质的专业机构处理。2005年底,市环卫处负责管理的垃圾屋688间、垃圾转运站7座、分类垃圾收集箱和果皮箱1380个,全年收运生活垃圾15.08万吨。

  1983年,在城郊新安村狗仔坑(地名)征用13.3公顷低丘地,建造垃圾填埋场,对城区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狗仔坑垃圾填埋场,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坚持定期喷施有效药物,防止蚊蝇孳生。为防止垃圾渗沥液污染周围环境,设置土法上马的污水处理系统,经专家现场测试,证实去污效果显著。场内种植大量花果树木,既充分利用土地又净化空间环境。在1991年1月第一届全国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评估会上,该场被评为可推广技术;1994年该场获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环境治理优秀工程称号。1997年,建成老虎坑垃圾填埋场,设置处理垃圾渗沥液专用系统,采用生物强化处理方法,处理效果更显著;同年,该场被评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推广项目。

  1999年编制《中山市市域环境卫生控制性规划》,2005年进行修改。规划在全市划分中心组团、北部组团、南部组团等三大组团建垃圾处理基地,处理全市的生活垃圾。其中以城区5个区及附近4个镇组成的中心组团的垃圾综合处理基地规模最大,选址在南朗镇蒂峰山,占地约86.6公顷,总投资约7亿元,集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焚烧炉渣再利用制砖、建筑余泥消纳、医疗废物焚烧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多种处理工艺于一体,将多种技术有机结合,各专项设施和工艺取长补短,重点解决排污、防臭、防蝇等问题。其中填埋场容量约500万立方米,2002年兴建,2003年6月竣工;规划可使用45年。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市内首个BOT融资市政项目,总投资3.5亿元,2003年底通过招投标选择承建商,总体工程完成后将采用新科技手段处理区域范围内的垃圾。

  2005年8月起,在城区范围内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在全国首创采用“以消费量折算系数法”计征,以“收缴率高、收费量多、征收成本低、缴费方便”获得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和支持,收费工作开展顺利,效果明显。

三、粪便处理
  1986年起,对城区的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首先将城区内59座公厕改造为多孔式三级化粪池,实行无害自流化处理,对粪池定期排污清渣;将机关、学校、工厂、宾馆、娱乐场所等集体使用的厕所全部改建为三级无害化粪池;新建和改建的居民住宅普遍建有无害化粪池厕所。1988年6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城区公厕及楼宇化粪池实行统一施工管理的规定》,规定所有化粪池必须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制定的无害化处理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成立环境卫生设施工程公司承担此项业务,推动实施粪便无害自流化处理。

  随着城区发展规模扩大,新建一批标准较高的公厕,翻新原有公厕,绿化、美化公厕周围环境,在人流较多的地方增设生物环保公厕。2004年起,全部公厕实行免费开放。2005年,在部分临街公厕设置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使用。至2005年底,由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管理的城区公厕共80座,生物环保公厕19个点28台。
 

上一篇: 第四节 园林绿化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