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1 【点击率】696次 | |||
一、中山市市区总体规划(1985—2000) 石岐城区依托旧城,重点向东发展,将城市的生活居住区主体逐步向中山港靠近;中山港区在此规划期内,主要在南岸发展,减少基础设施投资;渡头工业区仍为污染较大工厂的集中点。改造石岐旧区,保留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孙文西路、悦来路北段和太平路南段的骑楼建筑,保留文物古迹和古树古木。扩宽民生路,增加广场、绿地作为老人、少年活动的场所。 规划石岐城区道路系统:在莲峰山北和西区西部(沿西河)各建1条过境道路,并与城南和城东的环市路相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市过境路网;东部新区规划4条东西向干道和3条南北向干道;在旧城区扩宽民生路、拱辰路等道路,形成旧区主干和次干车辆交通道路,与东部新区内干道构成八字形内环公共汽车路线;在岐江两岸各规划1条沿江路为生活休憩道路并随城市建设的发展向南北延伸;扩宽广珠东西路,规划铁路走由江门至横栏,沙溪至城南走中山港南部,转向翠亨到珠海。 规划利用西江河水作为水厂新水源,选点在鲫鱼沙附近的全禄村江边建设日产20万吨水的鲫鱼沙水厂。整治旧城的排水系统,远期规划将污水进行二级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新城区远期规划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兴建中山火力发电厂,月供电量预计达1200万千瓦时,建齐东220千伏变电站及中山港、沙岗、三乡3个110千伏变电站。计划开辟新区邮电通讯后方基地,扩大服务能力。在新区开辟莲峰山公园和紫马岭郊野公园,城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 二、中山市总体规划(1992—2010) 加强基础工业的建设,选择适当区位建设能源、石化和建材工业基地。 扩大对外贸易的范围,实行多边贸易,不过分依赖香港,利用内地的技术、人才和原材料。 重构以本市南部五桂山区自然生态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北部半自然、半人工农田生态环境为背景,以中部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组成的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导,并伴之北部城镇和南部城镇人工生态系统相匹配的,以绿化带相互隔离、相互错落而又融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空间结构。加强旅游业与商业贸易的结合,把中山建设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 全市城镇在3个条带上呈组团式布局,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发展的核心,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中心之一,是全市发展的主体;北部城镇以机电、纺织服装、食品和建材工业为主,逐步由小型乡镇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发展;南部城镇利用毗邻珠海的地缘优势,加强与珠海的经济协作,吸收、容纳珠海经济向内地的推移。 搬迁石岐港,在西江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洪奇沥水道建新港口。自新会站引铁路支线在市区南部五桂山北麓经到抵横门港。 规划以小榄水道、西江水道为城市主要水源地,以全禄水厂、马大丰水厂和小榄水厂为主要供水水源。规划在中心城市及各镇建污水处理厂,以后的新建地区一律采用雨污分流制。在横门建18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电信工程在完成程控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上,向综合化、个人化和智能化及用户光纤化发展。提高防洪工程标准,中顺大围按百年一遇洪水位加1米超高作为设防标准。 三、中山市中心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 城市用地以现有旧城区为中心,主要向东即中山港方向发展,向西与沙溪连在一起,适当有选择地向南发展,限制向北面连片发展,形成城区与中山港区、沙溪、环城、五桂山一部分的集中连片发展,与沙朗、港口、大丰开发区、横门等镇组团式的布局形态。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将中心城市划分为自然生态环境区、城市生态环境区、人工环境再造区3个环境分区;保护城市水源,保留城市北部、西部、南部等地区的农田,发展农业,维持本地自然环境;控制主要污染源,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综合治理岐江河城市布局规划。采用以环路加方格网为主的干道系统,划105新国道西为沙溪片区、105国道至广珠高速公路之间为中心区、高速公路以东为中山港区、中山四路以南至长江乐园为旅游区、铁路以南为环城片区共5个区。对外交通规划将加强扩建和改造中山港,通过围垦造地修建万吨级深水港口,修建广珠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和中江高速公路;从广珠铁路新会站出线,经西江的鲫鱼沙、沙溪、环城南部、五桂山北部、南朗北至横门深水港台,为深水港服务;在横栏的西北方靠近西江水道修建1个中型国际机场,作为珠江三角洲的空中枢纽点。道路系统规划修建城市主干道东西向7条,南北向8条;城市次干道东西向9条,南北向11条。 给水、排水工程规划选小榄水道为水源,在马大丰区附近新建第三水厂,将现排水体制建成区的雨污合流制改为截流式雨污分流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