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02 【点击率】791次 | |||
1996年全市植被主要种类610种105科358属,全市森林被覆盖率12.95%。2005年,对中山市五桂山生态保护区12万亩森林面积(占该生态保护区森林总面积20万亩的60%)的野生植被抽样调查,全市植被的主要种类1539种289科919属(其中野生植物植被的主要组成种类1003种178科573属;栽培植物植被的主要组成种类536种111科346属),全市森林被覆盖率16.3%。2005年与1996年相比,全市植被的主要组成种类增加929种,增长1.52倍;分隶科增加184种,增长1.75倍;属增加561属,增长1.57倍;全市森林被覆盖率增加3.35个百分点。 中山市的植被类型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 一、自然植被 亚热带(沟谷)季雨林 是中山市主要的天然林类型,但历史上被破坏严重,所存面积已不多,约占抽样调查森林面积的15%(约1.8万亩),且多以护村林、风水林等次生林形式小片零星分布于海拔300米以下的神涌、古鹤以及五桂山腹地的部分沟谷之中。另在三乡铜鼓岗(罗三妹山)有稍大面积的分布。该类型的组成树种以常绿为主,主要有阴香、假苹婆、山乌桕、豺皮樟、大叶白颜树、黄桐、青果榕、猴耳环、大沙叶、剑叶灰木、山杜英、臀果木、交让木、对叶榕、红鳞蒲桃、猪肚刺、广东刺绞、牛耳枫、槁木姜及粘木、青蓝、凹叶红豆等。灌木层为假鹰爪、大叶算盘子、毛果算盘子、鸦胆子及盐肤木等。林下草本植物常见的有淡竹叶、沿阶草、乌毛蕨、半边旗、艳山姜等。某些潮湿地段可见猪笼草。藤本植物不少,常见的有紫玉盘、锡叶藤、天香藤、蝉翼藤、小叶买麻藤及红叶藤、刺果藤等。属天南星科的附生植物蜈蚣藤也很常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占抽样调查森林面积的46%(约5.52万亩),分布于五桂山主峰海拔300—450米附近和神湾鸦髻山海拔约300米处,多为萌生林,组成树种以常绿树为主,主要树种有五列木、厚皮香、大头茶、阴香、木荷、粘木、凹叶红豆、降真香、樟树、假苹婆、青果榕、豺皮樟等;灌木层为假鹰爪、毛果算盘子、鸦胆子、盐肤木等。林下草本植物常见的有淡竹叶、乌毛蕨、半边旗、化良姜等。 红树林 主要分布在市境东部伶仃洋沿岸的泥滩上,从龙穴到下沙一带呈不连续的片状分布。主要树种为红树林科的秋茄树和紫金牛科的桐花树,林内老鼠簕和鱼藤也相当常见。林内分层简单,秋茄或桐花树的高度在5米左右,胸径10厘米以下。 稀树灌丛 主要是指上层以散生马尾松为代表,灌木层由桃金娘、岗松等组成的一种植被类型,在市境内低山丘陵地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马尾松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人工种植,基本上是在天然状态下生长,生势较差,树高一般在10至15米之间,胸径很少超过30厘米,疏密程度各处相差较大。80年代以后,由于受松突圆蚧危害,该树种有退化的趋势。灌丛的组成种类,主要有桃金娘、岗松、银柴、芒萁、鹧鸪草、纤毛鸭嘴草、红裂稃草、蜈蚣草等。此外,还有车轮梅、华灰木、黄牛木、野漆树、余甘子、黑面神、梅叶冬青、山芝麻、野牡丹、酸藤子、了哥王、华三芒、飘拂草、鸡眼藤、菝葜等灌木和草本。 亚热带灌丛草坡 主要由一些矮小的常绿木组成,通常是在人工再干扰比较小的马尾松砍伐迹地上发育。主要分布在大尖山、白水林、竹篙岭、石井坑、吊陈山一带。常见的种类有豺皮樟、桃金娘、降真香、车轮梅、九节、鬼灯笼、米碎花、梅叶冬青等。山顶的灌丛草坡主要植物种类为大头茶、吊钟花、岗松、桃金娘、五节芒、鳞籽莎、芒萁等。 灌草丛 广泛分布于市境的山地丘陵地区。其主要种类有米碎花、桃金娘、大头茶、亮叶猴耳环、簕等灌木以及五节芒、乌毛蕨、鳞莎草、芒萁、棕茅、野古草、纤毛鸭嘴草等草本。 草丛 这是由草本植物组成的一种植被类型,据生境条件和组成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中生性草坡、湿性草丛和沙生草丛3类;中生性草坡多是森林遭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性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市境海拔较高的山地丘陵南坡,主要植物种类有五节芒、野古草、纤毛鸭嘴草、棕茅、鹧鸪草、蜈蚣草等;湿性草丛是生长在海滨、河口或丢荒水田等环境的沼泽性植被,通常小片分散,主要分布在横门口、磨刀门口外滩地以及某些常受咸潮影响的河堤外滩地,组成植物以禾本科及莎科草的种类占优势,主要有短叶茳芏(咸水草)、芦苇、双穗雀稗、田葱草、谷精草等;沙生草丛呈旱生特点,主要分布在市境东部沿珠江口岸的滨海沙堤和沙地,面积很小,主要植物类有厚藤、白背荆、飘拂草等。 二、人工植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