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站设置
中山市境内设置的雨量站和水位站,大都建于50年代;1992年始发展自动化水文遥测站点,对水、雨、风、咸情进行实时综合测报。2005年全市有:雨量站33个,其中小榄、灯笼山、横门、马鞍、石岐为国家站;水位站46个,其中小榄、灯笼山、横门、马鞍为国家站,西江磨刀门右岸的北街、大敖、竹银站,洪奇沥左岸的大陇滘、万顷沙西站等为市境外的国家水位站,也是流经市境西江磨刀门、洪奇沥水道上的重要水位站点;水文遥测站点81个,其中市三防办设1个中心站,在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及坦洲(水利所、大涌口)、南朗、小榄、三角、火炬开发区、黄圃(水利所、镇政府)、神湾、南头等镇(区)共设11个分中心站,拱北水闸、三乡、南朗、坦洲大涌口等地共设4个中继站,其余65个为下属站。水文遥测基本覆盖市境内的河道及小(1)型以上所有水库。雨量站,南部以坦洲、神湾、西河等站为代表,中部以中山(石岐)站为代表,北部以莺哥咀站(含小榄)为代表,东部以横门站为代表,西部以叠石(大敖)站、竹银站等为代表。水位站,中北部以莺哥咀站为防洪水位的控制站,东部河口以横门站、西南部河口以灯笼山站为防潮、排涝、潮灌的控制站。所有水位站均未设流量、流速监测。
2005年中山市雨量站、水位站分布表
类 别 |
数量 |
站名 |
雨量站 |
1 |
神湾 |
水位站 |
9 |
金鱼、怡丰、沙滘、石龙、乌沙、高平、新涌、独岗、石角咀 |
水位、咸度站 |
8 |
涌口门、马角、联石湾、南镇、东河、西河、铺锦、拱北 |
雨量、水位站 |
32 |
石岐、金钟、长江、马岭、长坑三级、田心、龙潭、古鹤、莲花地、横迳、大泉、逸仙、铁炉山、莺哥咀、小榄、流板、灯笼山、横门、马鞍、黄圃、苏埒、鲤鱼咀、南头、东河、西河、三宝、大涌口、古镇、火炬开发区、太平、铺锦、拱北 |
2005年中山市水文遥测系统控制站点分布情况表
所属镇(区) |
站 名 |
测量参数 |
所属水道 |
备 注 |
古镇 |
古镇 |
单水位、雨量 |
西江 |
水闸 |
南头 |
南头 |
双水位、雨量 |
鸡鸦 |
水闸 |
鲤鱼嘴 |
双水位、雨量 |
鸡鸦 |
水闸 |
低沙 |
双水位、雨量 |
鸡鸦 |
水闸 |
黄圃 |
黄圃 |
双水位、雨量 |
黄圃 |
水闸 |
苏埒 |
单水位、雨量、风速、风向 |
洪奇沥 |
水闸 |
马鞍 |
单水位 |
鸡鸦 |
省水文站点 |
火炬开发区 |
东河 |
双水位、雨量、咸度、风速、风向 |
横门 |
水闸 |
小隐 |
双水位、雨量、咸度 |
横门 |
水闸 |
民众 |
三宝 |
双水位、雨量 |
三宝沥 |
水闸 |
板芙 |
西河 |
双水位、雨量、咸度、风速、风向 |
磨刀门 |
水闸 |
石岐区 |
岐江河 |
单水位、雨量、风速、风向 |
岐江河 |
|
东凤 |
莺哥咀 |
单水位、雨量 |
容桂 |
市水位代表站 |
南朗 |
涌口门 |
咸度 |
横门 |
水闸 |
神湾 |
神湾 |
风量、风速、风向 |
磨刀石 |
|
南镇 |
水位、咸度 |
磨刀门 |
泵站取水点 |
三角 |
乌沙 |
单水位、雨量 |
洪奇沥 |
水闸 |
高平 |
单水位 |
洪奇沥 |
水闸 |
横栏 |
拱北 |
双水位、雨量、咸度、风速、风向 |
磨刀门 |
水闸 |
太平 |
单水位、雨量 |
中部排水渠 |
水闸2006年拆除,测站保留 |
港口 |
铺锦 |
双水位、雨量、咸度、风速、风向 |
小榄 |
水闸 |
三角 |
新涌 |
单水位 |
洪奇沥 |
水闸 |
独岗 |
双水位 |
洪奇沥 |
水闸 |
小榄 |
沙口 |
单水位 |
小榄 |
省水文站点 |
金鱼沥 |
双水位 |
小榄 |
水闸 |
怡丰 |
双水位 |
小榄 |
水闸 |
沙滘 |
双水位 |
小榄 |
水闸 |
石龙 |
双水位 |
小榄 |
水闸 |
流板 |
单水位、雨量 |
小榄 |
|
坦洲 |
大涌口 |
双水位、雨量、咸度、风速、风向 |
磨刀门 |
水闸 |
灯笼 |
水位、咸度 |
磨刀门 |
省水文站点 |
马角 |
水位、咸度 |
磨刀门 |
水闸 |
联石湾 |
咸度 |
磨刀门 |
水闸 |
石角咀 |
双水位 |
磨刀门 |
水闸 |
铁炉山 |
单水位、雨量 |
磨刀门 |
小(1)水库 |
东区 |
长江 |
单水位、雨量 |
磨刀门 |
中型水库 |
金钟 |
单水位、雨量 |
|
小(1)水库 |
五桂山 |
长坑三级 |
单水位、雨量 |
|
小(1)水库 |
南区 |
马岭 |
单水位、雨量 |
|
小(1)水库 |
南朗 |
逸仙 |
单水位、雨量 |
|
小(1)水库 |
大泉 |
单水位、雨量 |
|
小(1)水库 |
横迳 |
单水位、雨量 |
|
小(1)水库 |
莲花地 |
单水位、雨量 |
|
小(1)水库 |
三乡 |
古鹤 |
单水位、雨量 |
|
小(1)水库 |
田心 |
单水位、雨量 |
|
小(1)水库 |
龙潭 |
单水位、雨量 |
|
小(1)水库 |
注:其中古镇站、南头站、神湾镇南镇站、三角镇高平站、小榄镇沙口站、坦洲镇大涌口站、坦洲镇灯笼站、坦洲镇铁炉山站、东区长江站、东区金钟站、五桂山长坑三级站、南区马岭站、南朗镇逸仙站、南朗镇大泉站、南朗镇横迳站、南朗镇莲花地站、三乡镇古鹤站、三乡镇田心站、三乡镇龙潭站共19个站均为市设的三防点。
1988—2005年中山市主要代表站实测年降雨量情况表

二、水文特征
进入中山市的河川径流,平均每年为2663亿立方米,出境径流量平均每年2676亿立方米。河川径流主要来自西江,部分来自北江,流量巨大,其中磨刀门、横门、洪奇沥等3条水道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898亿立方米、478亿立方米、865亿立方米,共达2241亿立方米,占珠江年均总径流量3290亿立方米的68.1%。西、北江流域中上游的水情,直接影响平原区河网的洪涝干枯。同时,受西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影响,在大潮期登陆,风向又正对珠江口,会引发暴潮增水,使江河水位暴涨。1988—2005年,控制性水(潮)位站实测最高潮(洪)水位:东海水道莺哥咀站1994年6月20日达5.34米,创历史次高洪水位(最高5.40米);横门水道横门站1993年9月17日达2.62米,创历史最高潮水位;磨刀门水道灯笼山站1993年9月17日达2.65米,创历史最高潮水位;小榄水道小榄站于2005年6月24日达5.09米,创历史最高洪水位;鸡鸦水道马鞍站于1994年6月20日达3.54米。
区域内降水径流时空分布规律与降水基本相同,多年平均降水径流深由北向南递增,变化范围800—1200毫米,变差系数CV0.35—0.40。在年内及年际分布上,有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的特点:丰水年频率(P=10%)的径流深1286毫米、径流量23.15亿立方米;平水年(P=50%)径流深840毫米、径流量15.12亿立方米;枯水年(P=90%)径流深516毫米、径流量9.29亿立方米;丰、枯水径流量相差2.5倍;年内以汛期(4—10月)径流最大,占全年径流量的83%,而枯季(冬春)仅占17%。径流时空分配不均衡,常有连续枯水年或连续丰水年出现。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水量多以洪水形式出现,基本不能为人类有效地支配;而枯水期径流偏小,咸潮因此溯江而上,广泛影响包括石岐中心城区在内的广大南部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冬春季节枯水期,受西、北江水位锐降影响,平原区河网会发生潮汐倒灌上溯现象,出现咸潮。咸潮在上游淡水来量和潮流强弱不同的情况下,越近河口含盐量越大,越向上游则越少;涨潮憩流时含盐量最大,落潮憩流时含盐量最小。正常年份磨刀门水道的咸潮上溯至神湾以下、灯笼山以上,横门水道则在火炬区小隐涌口附近;干旱年份磨刀门水道的咸潮线上推到神湾至竹排尾,横门水道到达东河水利枢纽附近。咸潮通常出现于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但以12月至次年2月较频繁。洪水年一般不受咸潮影响。咸潮历年平均含氯度,横门站为0.10‰、灯笼山站为0.21‰;最高含氯度是灯笼山站1974年2月出现10.49‰,为历史最高纪录,月平均含氯度≥2.0‰的历时有1个月(2—3月)。
市境内低山丘陵地区的河流河床比降大,水流短促,易涨易退,通常与降雨量分布相一致,在局部暴雨的作用下,极易形成峰高历时短的洪水,或顷刻暴发山洪;及至枯水季,则流量小甚至出现断流。
流经市境的河流,枯水期河水清澈几乎不含沙,洪水期河水较浑浊,含沙量较大。根据珠江三角洲西、北江下游输沙量分配比,流经市境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5548万吨。市境内低山丘陵地区的河流含沙量较大,枯水期含沙量很少,几乎不含沙。受降雨和径流变化影响,流经市境内的河流最大悬移质含沙量一般出现在4—9月,最小悬移质含沙量一般出现在11—12月至次年1—2月,与降雨和月径流量年内变化基本一致。
马口站西江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1980年前较大,之后逐渐减少,西江流域水土流失已逐步得到控制;而北江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的情况则相反,北江流域水土流失在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