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节 神湾镇
【作者】中山市志(1979-2005)编纂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山市志(1979-2005)》 【成文日期】2012-09-24 【点击率】444次


  神湾镇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县设立时属丰乐乡。明代改属谷字都。清末属谷镇。民国时期属第五区。1952年7月属上五区,1953年3月属第二区,1955年8月属平岚区,1957年2月称神湾乡,1958年8—10月改为红星公社后归并三乡大公社,1959年4月改为神湾公社,1961年8月属三乡区,1963年1月属深湾公社,1965年恢复神湾公社,1983年11月改为神湾区,1986年12月改为神湾镇。

  神湾镇地处中山市南部,位于磨刀门水道东岸,与珠海市斗门区隔江相望。全镇地形北宽南窄,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丘陵,北及西南部均为冲积平原。境内河涌密布。神湾在古代为天然避风港,初名船湾;船民遇台风暴雨到此躲避皆平安无事,以为有神在此庇佑,故称神湾。2005年,总面积59.59平方公里,总人口34053人,其中户籍人口16899人。辖外沙、宥南、神溪、海港、竹排5个行政村及神湾社区。全镇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86:48.44:46.70,财政收入7485万元,税收1.08亿元。全镇主要讲客家话及沙田话,亦有部分人讲隆都话,通用普通话。

  神湾镇以往工业比较薄弱,只有县属东风糖厂、粮食加工厂及镇石矿场、灰厂、家具厂等几家企业,改革开放后陆续开办纸厂、塑料厂、车缝厂、化纤编织厂等中小企业。90年代,镇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纺织、电子、电器、五金、橡胶、化工、印刷、玩具等行业企业。其中台资企业福懋轻纺(中山)有限公司专产雨伞骨及雨伞布,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年产值1100万美元,取代部分日本企业的市场地位而获得“雨伞王国”称号。港澳投资企业善浓玩具集团有限公司、怡高安迪(中山)光学集团有限公司等均为知名的大型企业。2002年建成神湾港,是国家二类口岸,设2个3000吨级泊位,与中山港、小榄港形成一体,便利神湾、板芙、坦洲、三乡等中山南部镇(区)的企业进出口货物运输。2005年货物吞吐量9.2万标准箱,同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指定为广东省水果进口口岸之一。2005年,全镇有工业企业222家,全镇工业总产值24.66亿元,同年全镇实际利用外资2965万美元,出口总额1.15亿美元。

  改革开放后,神湾结合本土三分之一山地、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滩涂水面的地表特点,采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农业方针,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皮薄肉厚、芯细爽脆的神湾菠萝驰名海内外,2004年获农业部授予“无公害产品”称号;蛋白质及维生素B丰富,美味可口的神湾禾虫深受侨胞及国内食客喜爱;色彩绚丽、雍容华贵的菠萝花远销东南亚及全国各地。温棚种植的青瓜、彩椒等蔬果及幸运星、蝴蝶花等花卉,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等为种养业发展增添新亮点。除保持水稻种植1.23万亩外,优化蔬菜业、林果业、淡水养殖业生产。建立竹排养虾底部管道增氧、竹排水稻优质品种高产示范、果园微灌自动喷淋、海港养殖巴鱼及笋壳鱼优质水产品基地等5个农业示范基地。传统水产养殖以鲢、鳙、草、鲮鱼“四大家鱼”为主,2005年养殖面积7977亩。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及“三鸟”(鸡、鸭、鹅)为主,2005年上市量分别为4062头及4.17万只;渔业总产值6000多万元;2005年农业总产值达9137万元。

 

  2003年3月18日,神湾港开港。

  神湾镇不失时机地发展第三产业。1996年建成神湾新市场,占地120亩,市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内设有商铺85间,摊档609个,同时保留冲口市场。2004年建成外沙商业中心,占地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是一个集农贸、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至2005年,登记注册的工商企业有1426户,其中集体企业72户,私营企业127户,外资企业69户,个体工商户1158户。涌现卖鱼添饭店、好世界酒店、广隆饭店、磨刀岛乡村俱乐部有限公司等知名的商业企业。2005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5亿元,比1979年增长53倍。

  1994年起,神湾镇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严格控制城镇规划,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的城镇规划,是中山市第一批审查通过的城镇规划之一。从贯穿镇境的省道扩路拆迁开始,坚决整治违章建筑。贯彻“小城镇、大战略”的建设规划方针,加强水、电、路、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工业、商业一体化建设,统一审批农民宅基地,做到开发一片建好一片,加快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1996年建成长399米、宽12.5米的神湾大桥,连通磨刀岛与陆上,1998年投入2400万元修建磨刀岛环岛公路13公里,为开发该岛及建设神湾港奠定基础。2004年建成南镇水库,库容量39万立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68公里,使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8%。2005年全年供水490万吨。同年,在2000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建设道路8条,长度10.4公里。自此,全面完成镇与村及村与村全部连通水泥路的工程。

  1987年神湾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被评为省教育强镇。2001年起整合教育资源,至2005年,把原来10所小学、1所中学、1所幼儿园整合为1所中学、1所小学、2所民办学校、6所幼儿园。新的中心小学占地43亩,设36个教学班,将分布在镇中心区附近的5所小学的学生迁入该校,以省一级学校的标准进行建设。2005年,全镇有中学生1870人,中学教师88人;小学生3096人,小学教师147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全镇3—6岁儿童入园率98.5%;初中升学率92%。2005年,全镇有影剧院及图书馆各1个,有神湾髻山曲艺社、宥南醒狮队及沙岗醒狮队等3个业余文艺团体。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100%,收视率95%。

  神湾镇每逢节日都有举办篮球比赛的习惯。1991年镇教工参加市篮球赛获得冠军。1997年修建4个田径运动场、5个乒乓球室、1个游泳池,被评为市体育达标镇。1999年神湾中心小学参加市体育节,获一等奖。2005年神湾镇有灯光球场8个、标准足球场1个,各村均建有篮球场。

  2005年神湾镇有医疗机构9个,其中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农村卫生服务站6个。神湾医院1995年被定为“国家爱婴医院”,199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甲等医院;2000年改建后扩大为占地11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添置大量医疗设备,引进技术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2005年神湾镇通过考核成为市卫生镇。

  神湾镇1997年成为中山市小康达标镇。至2005年,全镇3.08万人参加社会保险,比2000年增长2.44倍;全镇农村人口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58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508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60.2倍和30.9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1亿元;人均居住面积32平方米。全镇有“五保户”25人,其中在镇敬老院集中供养16人,年人均供养金4800元,分散在农村供养9人,年人均供养金3600元。2005年为45户低保户发放保障金15.33万元。对镇内的烈属、伤残军人、孤老复员军人、在乡复员、退伍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发放优待金每人每年4100元。

  神湾镇有华侨华人756人,分布在美国、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巴拿马等13个国家;港澳同胞3464人,台湾同胞12人;1979—2005年,神湾华侨、港澳台同胞共捐资800万元支持家乡建设医院、学校、消防等公益事业。

  位于神湾古宥村(今宥南村),仙人骑鹤岭的西南面山坡上,有一始建于清初古墓——郑爱文墓,墓地面积200平方米,封土堆前以花岗石砌成环形。上有楼阁形墓碑。墓前两侧有狮、羊、马、虎、狗和龟等石雕。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重修,至今保存尚好。1990年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第二十三节 坦洲镇 【关闭窗口】 下一篇: 无